移动支付在中国正将“钱包”推入历史 日常生活中用手机支付非常(2)

2017-02-17 11:01:02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专线 作者:张雨辰 责任编辑:李大伟

【苏北网核心提示】最后更新时间:2017年02月17日11:01:02,原标题:移动支付在中国正将“钱包”推入历史 日常生活中用手机支付非常(2),移动支付在中国正将钱包推入历史 日常生活中用手机支付非常方便 尼尔森2016年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高达86%的消费者使用并信赖移动支付,移动支付手段的使用比例遥遥领先全球其他国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

【标题】移动支付在中国正将“钱包”推入历史 日常生活中用手机支付非常(2)—张雨辰

移动支付在中国正将“钱包”推入历史 日常生活中用手机支付非常
移动支付在中国正将“钱包”推入历史 日常生活中用手机支付非常方便
  尼尔森2016年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高达86%的消费者使用并信赖移动支付,移动支付手段的使用比例遥遥领先全球其他国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有超过半数的网民在线下实体店购物时使用手机支付结算。如今,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方面面的支出都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完成,移动支付向线下支付领域的快速渗透极大丰富了支付场景。打车不需要在寒风中苦等,只需通过网约车软件即可实现叫车与付款;挂号不必“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只要通过微信预约就能方便就医;就餐不用在柜台付钞刷卡结账,而是坐在餐桌边扫码就能付款享优惠。
  去年8月22日,居住在上海的德国小伙儿托马斯·德克森乘坐高铁到杭州,只带着手机和护照完成了坐公交、吃美食、逛公园、购物等行程,度过了一天“无现金”的移动支付体验之旅。“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后发优势,直接从现金支付跳到了移动支付;另一方面得益于移动支付在线下场景的广泛覆盖。”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杨柳勇认为,监管制度逐渐完善、公众接受度高、企业推动等多方面因素都促使移动支付在中国迅速发展。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黄嵩说,移动支付与O2O(线上到线下)的连接,是当下新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而随着O2O在医药、餐饮、旅游等领域慢慢铺开,移动支付的场景越来越丰富。
  在他看来,未来十年,安全、便捷的移动支付,在中国或将成为主流付款方式。在中国,这样的发展趋势并非只限于一、二线城市。数字消费在中国低线城市的迅速发展,将令移动支付以更快速度铺设全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显示,去年,中国网民在线下实体店购物时使用手机支付结算的比例中,四、五线城市分别为43.5%和38%,农村地区使用率为31.7%,线下支付应用拥有较强的下潜力度。“吃个茶叶蛋也能扫一扫支付,没想到老家也这么潮。”在河南郑州打工的刘宜君春节回家时感慨道,手机支付二维码已经成了大小餐馆结账窗口的标配。刘宜君家在河南东部的一个小县城。如今在当地,小卖部、菜市场等消费的“神经末梢”也已普遍采用了移动支付手段。
  蚂蚁金服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已有超过4.5亿实名用户通过支付宝享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生活方式,其中有1.5亿是农村市场用户。杨柳勇认为,移动支付作为互联生活重要的技术支撑,其高速发展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分享经济的发展,而分享经济发展又将反过来促进移动支付的铺开使用。当前,移动支付与数字消费的快速扩张,衍生了许多基于分享经济的新业态,如共享单车的摩拜和ofo、共享汽车的途歌TOGO等。ofo官网显示,截至2016年10月,ofo服务范围已覆盖中国22座城市,累计提供超过4000万次共享单车出行服务。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4G网络,4G用户达7.3亿户。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等消费新模式发展;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启动5G商用。业内人士分析,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的中国,随着有关互联网发展战略的实施,各种移动支付相关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将更趋完善,为移动支付实现量级增长创造必要条件。易观智库高级分析师马韬说:“随着线下商店的POS机具备了互联网接入功能,移动支付正被大范围运用到线下消费过程中。这个转变将使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最终将使移动支付变成所有消费者进行支付的日常手段。”移动支付不仅实现了支付便捷,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支付宝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357个城市开通城市服务,为人们提供如水电煤缴费等生活便利,全年有超过10亿人次使用城市服务,同比增长2.2倍。在支付宝创始团队成员倪行军看来,随着生物技术、移动支付技术的进步,未来,不只是“不带钱包就能买单”,还可能是“不带手机就能买单”。他说:“你的生物密码就能进行付款。”

注:本站所有标明出处稿件均来至互联网,转载内容只为传播信息无任何商业目的,若涉版权及侵权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toushu@jsnol.com;凡出处注明为“苏北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本站,禁止一切转载(协议授权除外),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

[用手机阅读此文]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热点资讯
苏北网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苏北网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苏北网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联系我们,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E-mail:toushu@jsnol.com 您的意见可以让我们做的更好
淮安中讯传媒有限公司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免职声明 | Copyright jsn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50049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