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时间过长 中学阶段应减两年 政协委员表示此议案已酝酿多(2)

2017-03-05 09:54:03 来源:成都商报 作者:张雨辰 责任编辑:李大伟

【苏北网核心提示】最后更新时间:2017年03月05日09:54:03,原标题:学校教育时间过长 中学阶段应减两年 政协委员表示此议案已酝酿多(2),学校教育时间过长 中学阶段应减两年 政协委员表示此议案已酝酿多年 如此,我觉得对学生、家庭、社会都是有好处的。现行学制,有何不好?石碧是著名皮革化学专家、川大博导。他说,缩短学校教育时间的建议,他已酝酿...

【标题】学校教育时间过长 中学阶段应减两年 政协委员表示此议案已酝酿多(2)—张雨辰

学校教育时间过长 中学阶段应减两年 政协委员表示此议案已酝酿多
学校教育时间过长 中学阶段应减两年 政协委员表示此议案已酝酿多年
  如此,我觉得对学生、家庭、社会都是有好处的。”现行学制,有何不好?石碧是著名皮革化学专家、川大博导。他说,缩短学校教育时间的建议,他已酝酿多年。现行学制有什么不好?石碧举例说,过长学制首先对个人人生规划有影响。一般人七岁读小学,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三年、本科四年,大学毕业就23岁了。如果继续读研究生,硕士、博士各3年,博士毕业都已29岁。无论男女,近30岁才开始工作,家庭、育儿的事情又接踵而至,事业开始阶段,就无法投入全副精力。其二,受教育时间成本太高,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成本提高。“六年研究生,基本上每年要净支出5万元,六年下来就是30万元。
  一些城市家庭的学生还能应付,对一些农村家庭学生来说,上不起。”石碧还特别解释,每年5万元支出算上了研究生的补助、收入等,“否则花费更大”。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过长的学校教育时间加大了社会的老龄化压力。如果能早点让学生毕业、就业,就增加了劳动者的数量,进而缓解了老龄化压力。“教育更重要的是终身教育”,缩短学制会不会进一步加大学习压力?有没有可行性?石碧表示,“学业有没有必要这么重?很多教育内容其实都不应是学校教育承担的。”他说,很多人都认为学校就像一个教育工厂,学生毕业后就是一个很好的劳动者。“这是不对的,教育不光是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终身教育。”
  石碧说,在他看来,学校教育应该做好三件事:育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价值观不出问题;其二是把基础性的知识学好,为以后的再教育打好底子;其三,是培养学习能力,有了学习能力,就能终身学习。至于缩短学制的可操作性,石碧认为当然可行。他说自己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知道初中和高中为了应试,很多学校都是三年课程两年学完,最后一年用来集中复习应试。“既然客观事实都是如此了,何不干脆初、高中各砍掉一年?”研究生阶段有六年时间,课程安排得也不紧,一些学生到最后都厌学了。“为什么不能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各减少一年?在很多国家硕士、博士都是三四年就可以读完的。”
  代表委员热议,全国人大代表侯一平,赞成曾提出有关议案。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侯一平表示,石碧的建议,自己不仅赞同,并在3年前进行过调研论证,形成议案,递交2014年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侯一平认为,小学、初中、高中,“六三三”的学制,时间太长,已与国力、民力不相适应。侯一平在这份《关于修订义务教育法实施十年义务教育的建议》中提出,将整个全民基础教育改为十年一贯的高中普及教育。不过,侯一平的具体观点是实行小学5年,中学5年,用两个阶段完成学业的模式。全国政协委员徐玖平,10年制普通教育可实现。对于石碧的观点,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商学院院长徐玖平表示很赞同。
  他从可行性上分析了10年制普通教育能够实现的基础。首先,从生理上而言,医学上有充分论证,现在的孩子成熟相对较早,智力发育已早于前些年。其次,现在采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材改革,已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设备、互联网,也给了孩子们课外成长和学习的辅助条件,因此缩减12年的普通教育时间,是可以实现的。不过,徐玖平更倾向于“5+3+2”的学制。同时,他提议应将一年的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不改变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长。全国政协委员马敏,学制要稳定,不能轻易改。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对石碧的建议持慎重态度。
  他表示,学制不能轻易改,要稳定。马敏说,有很多委员反对更改。提出更改意见需要做调研,如果现有学制确有问题,都觉得太长,那就改。但如果没有这个需要,就要坚持,改学制要谨慎推行,根据调研后的依据、数据,然后作出科学判断。他表示,更改学制要慎重,这牵涉到一个民族的教育,需要教育专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最后提出意见,不能一纸行政命令就改了。

注:本站所有标明出处稿件均来至互联网,转载内容只为传播信息无任何商业目的,若涉版权及侵权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toushu@jsnol.com;凡出处注明为“苏北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本站,禁止一切转载(协议授权除外),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

[用手机阅读此文]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热点资讯
苏北网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苏北网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苏北网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联系我们,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E-mail:toushu@jsnol.com 您的意见可以让我们做的更好
淮安中讯传媒有限公司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免职声明 | Copyright jsn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50049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