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核心提示】最后更新时间:2017年03月29日10:44:03,原标题:亲人骨灰可制成"生命晶石"随身佩戴 网友认为太过渗人还是入土(2),亲人骨灰可制成生命晶石随身佩戴 网友认为太过渗人还是入土为安较好 据介绍,骨灰变晶石的整个制作过程,大约需要1个小时。已故成年人的骨灰可形成100400粒晶石,其密度、硬度都高于骨灰,而体积仅为原来骨灰体积的...
【标题】亲人骨灰可制成"生命晶石"随身佩戴 网友认为太过渗人还是入土(2)—张雨辰
亲人骨灰可制成"生命晶石"随身佩戴 网友认为太过渗人还是入土为安较好
从“厚葬示孝”到“厚养薄葬”,浙江省殡葬协会秘书长陈景莲说,“入土为安”到可随身佩戴的生命晶石,是节地生态葬理念,从“葬式多样化”推进到“安放方式多样化”,体现出对生命的全新态度。“我们要传承孝文化,也要让缅怀追思更加人文、科学、环保。”陈景莲说,这或许是节地生态安葬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关键。有观点认为,相比于“厚葬示孝”,节地生态葬太简陋,老百姓不欢迎,觉得对祖先不尊敬。“必须通过宣传引导扭转这个偏见,其实节地生态安葬也可以很高大上的。”浙江省殡葬协会常务副会长沙力说。节地生态安葬是必然的趋势,但需要循序渐进。杭州市殡葬行业协会秘书长蔡戴鹰说,“一些人会选择不保留骨灰的江葬、海葬。
当然,现在选择生态葬的人也是每年在增加的。墓碑“瘦身”,纪念“扩容”“从分离到陪伴,从惧怕到释怀,唯有生死观的转变才能促使殡葬观的转变。”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教授说,如果节地生态安葬的理念能够通过媒体、中小学课本和党校课堂广泛宣传,将有效推动社会共识的形成。同时,节地生态安葬结合现代人能够接受的新技术将有益于形成新的殡葬风俗,推动殡葬改革走向深入。“那些贯穿节地生态理念,让逝者安息、生者前行的创意必将走得更远。”范柏乃说。
比如浙江在2017年清明节期间推出了祭扫二维码,引发网友热议。亲朋好友可通过扫描二维码祭扫牌,阅读当事人的生平传记,看到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并且通过“留言”功能在线寄托哀思。“这项服务特别适合生态葬。比如采用花坛葬时,一个花坛下如果埋葬了20位逝者的骨灰,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花坛边设置20处二维码祭扫牌。家属扫墓时找到相应的祭扫牌就可以寄托哀思,不会陷入无处凭吊的尴尬。”沙力说。
注:本站所有标明出处稿件均来至互联网,转载内容只为传播信息无任何商业目的,若涉版权及侵权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toushu@jsnol.com;凡出处注明为“苏北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本站,禁止一切转载(协议授权除外),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