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苏北网
a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广州动物园关停已表演24年的马戏 一大批工作人员无法工作

分享到:
 季节 • 2017-11-13 09:41 来源:新京报  E

广州动物园关停已表演24年的马戏 一大批工作人员无法工作

广州动物园关停已表演24年的马戏 一大批工作人员无法工作

  在此之前,双方已经合作了24年。“禁演令”下,从黄迎志到“马戏之乡”安徽宿州的民间艺人们,显得无所适从。当一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下动物保护观念发生冲突,这项有着1000年历史的民众娱乐项目将何去何从?“分手”圆形的表演场,四周用菱形的铁丝网围起,像一个巨大的鸟笼。一米长的三角形铁架,上面整齐挂着9个数字。“3+2”听完题目,狼狗围着数字牌转了两圈,叼下号码牌,一路小跑赶着领奖励。

  猩猩穿着红上衣、黄裙子,走路摇摇晃晃。小黑熊用脖子和两个胳膊同时转呼啦圈;猴子用架子鼓敲出动感十足的节奏;老虎缓慢散步,一转身,钻过两个铁圈;红羽毛的鹦鹉也能骑自行车。凭借这些表演,黄迎志的马戏团在广州动物园生存了24年。但从今年9月1日开始,演出被叫停了。黄迎志坐在场馆外面的凉椅上默默地抽烟。他不理解,合作了24年的“老朋友”为什么突然翻脸。停演后,他的烟瘾更大了。

  “动物园在欺负人!”他反复说着这句话。黄迎志来自安徽省广德县。24岁时,他跟随马戏艺人学习,成了一名驯兽师。“那时候哪家动物园能请到一个好马戏团,就能增加利润,解决员工工资问题。”黄迎志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文化生活匮乏,全国的动物园都要依赖马戏。1993年,受到老园长的邀请,三十多岁的黄迎志带着狮子、老虎来到广州动物园做技术指导,帮忙训练动物,“那时候动物园工作人员晚上不上班,但表演动物需要陪伴,不然第二天要闹情绪。”

  入驻之初,马戏团和动物园是合作伙伴关系。马戏团为动物园增加利润,动物园为马戏团提供场所,免除动物颠沛流离之苦。双方一拍即合。表演每三十分钟一场,中途休息二十分钟,从早上十点到晚上六点,循环演出。所得利润五五分成。“1993年,3块钱一张门票,一年差不多有60多万游客。尤其是节假日期间,我们都需要限定游客数量,每天不能超过一万三千人。”

  黄迎志说,“当年我给动物园贡献130多万。”尽管后来双方的合作方式发生变化,期间也发生过一些摩擦,但黄迎志始终以为,他和动物园可以一直相互依存下去。但是,这一次,园方的坚决态度让他出乎意料。被叫停的“非遗”表演黄迎志的马戏团场馆位于广州动物园的东南角。800多平方米,养着老虎、猩猩、猴子、黑熊等六十多只动物。

  圆形场馆按马戏大棚的样式建造,棚外贴着一圈动物表演的照片:猴子敬礼、狗熊骑车、山羊走钢丝等。“按照动物园规划,马戏表演谢幕后,场馆将被改造为科普教育场馆,免费对外开放。”广州动物园办公室主任林杏容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广州动物园承认马戏团24年的贡献,但不再和黄迎志续约。按照园方说法,未来想向动物科普、科研方向发展,马戏和这个规划方向明显不符。

  除了“合同到期”,广州动物园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和马戏团终止合同也是响应住建部和国家林业局的相关要求。2010年7月,国家林业局下发《进一步规范野生动物观赏展演行为》的通知,要求立即停止野生动物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虐待性表演;同年10月,住建部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园管理的意见》,要求各地动物园和公园立即停止所有动物表演项目。

  2012年,应园方要求,第六次中标的黄迎志将马戏馆改了一个更加委婉的名字,“动物行为展示馆”。这个名字保持到今年9月1日,马戏团迎来关闭的命运。停演三个月来,黄迎志试图让所有人理解,撤离动物园对马戏团的影响很大,弊大于利。他逢人便说,“这个事情一出,那些需要马戏表演的地方肯定以为政策不让搞了,这就带来误读,说不定很多人还会对非遗的文化认可持有怀疑态度,民间艺人是不是就不被社会接纳了?

  ”2008年,埇桥马戏艺术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个名头曾让黄迎志以此为傲。而现在,“非遗”也没能留住他的马戏团。如今,“马戏”的红字招牌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个大字仍然醒目。“虐待”之争“出台这些规定,还不是因为有人说我们虐待动物?”黄迎志生气,“什么叫虐待,他们根本没弄懂。”“马戏团虐待动物”的指控由来已久。

  网上流传最广的一组图片,来自PETA(善待动物组织)。调查报告称,在“马戏之乡”安徽宿州,所有用于表演的动物都生活在肮脏不堪的环境中,大多数缺少食物和水,被链锁和绳子控制,练习危险甚至痛苦的戏法。调查员在报告中详细说明:几天大的幼虎被迫离开母亲,猴子出现咬胳膊等自残行为,幼熊的脖子上挂着铁链,被拴在墙上几小时不能坐下,只是为了训练它们用后腿走路。

  黄迎志则说,自己团里的动物是靠喂食训练出来的,“动物喜欢玩,不能算训练。”他承认,行业内有驯兽师粗暴对待动物,但他更愿意用“教育”这个词。“小孩六七岁开始学杂技,哪个不是疼得哭?你能说是虐待吗?孩子不听话,家长打他,那叫虐待吗?”对网友提出的各种“虐待”行为,黄迎志并不认可。比如,猴子很小就要和母猴分开,黄迎志认为这类似于“妈妈去上班,把小孩放在家里”;动物长期生活在铁笼里,黄迎志说,“有人住高楼大厦,有人住平房里,哪种好?习惯成自然嘛。”顾虑重重之下,黄迎志甚至拒绝了新京报记者进入团内探访、拍照的要求,他担心,这些照片又会引来新一轮的质疑和攻击。

  在黄迎志看来,动物表演是用一种友善的方式,通过驯兽师与动物的情感交流,引导动物展现出它们自身的本性和技能,这是人类认识动物、学会与动物共处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动物自然化的呼声越来越高。黄迎志也曾想过改变,他设想创造一种新的表演形式,用动物向大家讲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但这其中,一定不能少了动物表演。”禁演令下的马戏之乡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动物取悦人的传统马戏表演正在经受越来越多的争议。

  2013年,北京市一位政协委员曾提交“取缔动物表演”提案,称“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目前有36个国家、389个城市禁止或限制动物表演。”公益组织“拯救动物表演项目”负责人胡春梅曾对媒体表示,即使通过行业的规范或者制定更严格的标准,也没有办法抹灭动物表演背后对动物的伤害。即便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当限定在特定区域、非营利性地保留。

  美国时间2017年5月21日晚,有着146年历史、世界三大马戏团之一的美国“玲玲马戏团”在纽约长岛举行了谢幕演出。其母公司宣称,理由是观众人数持续减少、营运成本高昂。随着“禁演令”陆续出台,从黄迎志到“马戏之乡”安徽宿州的众多民间艺人们,一度感到恐慌。他们听说的消息是,“南京一家动物园的马戏馆都建好了,花了七八百万,政策一出,叫停了。”陆续有马戏团被赶回老家,接不到其他生意;有些人亏了钱,转行了。“动物在家不出门,搁谁也受不了”,宿州市埇桥区蒿沟乡人徐亮(化名)说。

  他的两个儿子经营了一家马戏团,平时接零散的活动。从单位退休后,徐亮成了专职的“动物管家”。按照他的算法,一只狮子每天要吃八斤鸡架子,老虎、狮子加起来十几只,团里还有黑熊、羊和猴子,每天至少要吃掉几百块钱。动物个把月不出门,就会亏钱。即便出外演出,因为管理越来越严格,需要办理的各种手续也让徐亮头疼。“除了野生动物驯养证和文化部门开具的表演证外,还要单独办理运输证,标注沿途经过的城市、运输的动物种类、数量。运输证需要本地和演出地林业部门盖章。一路上随时有检查。”有一次,徐亮的儿子外出表演多带了一只老虎,被交警查到,险些被扣。后来到演出当地补办了证明,这才过关。“能待在动物园里是最舒服的。颠沛流离,动物也受不了。”徐亮说。

  同乡人赵成(化名)也感觉到生意难做。他从父亲手里学来驯猴的本事,和猴子打了二十几年交道。近两年,他的马戏团生意黯淡,有时候几个月接不到活儿。闲暇时,他在家里帮别人驯动物,还是以猴子为主。每只猴子6000元,直到驯成为止。如果外出打工,他干的还是驯兽,一个月赚五六千块。四十多岁的赵成也曾考虑让孩子继承自己驯猴的手艺,但妻子不同意,孩子也不愿学,只能作罢。“在传统观念里,马戏还是走街串巷、下九流的职业”,赵成叹了口气,“愿意学马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前些年,外出打工的机会少,为了减轻经济负担,有些孩子选择跟着马戏团学马戏。如今,去大城市打工的选择多了,辛苦又危险的马戏早已不再是年轻人的首选。曾经的繁荣时代马戏艺人都在怀念那个繁荣的时代。

  “宁走三江口,不过蒿桃柳”,这句话曾是“马戏之乡”安徽省宿州市马戏人的“金字招牌”。蒿、桃、柳说的就是宿州市埇桥区的蒿沟乡、桃沟乡和柳沟村,被同行视为巡演不过之地。“解放前,蒿沟乡就是有名的马戏之乡”,陈强(化名)说。陈强是当地比较早的一批马戏艺人之一。1985年,他自己经营一家马戏团,团里有两匹马、几只羊,二十多个杂技演员。演员们用平板车拉着动物,走街串巷演出。几毛钱一张票,演一场能挣几百块钱,结算了各种费用还有结余。以前的马戏并没有动物表演,项目多以跑马和杂技为主。一个演员在马背上做各种动作,或是蹬大缸、走钢丝,就能撑起一场表演。当年,马戏艺人走南闯北,各地巡演,是公认“最有见识的人”。“那时候有几个农村人见过火车?我们就见过。”陈强以此为傲。

  资料显示,宿县(即今宿州)人民政府成立的集体性质“大众动物表演团”曾经创造出一个业绩神话,门票5分钱一张,竟在一年内创下40万元人民币的营业收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处处都有埇桥马戏艺人的身影。马戏已经成为埇桥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直到1980年之后,蒿沟乡的马戏团里才开始出现羊、猴子等动物表演。为了吸引观众,各家马戏团逐步增加了狗熊滚绣球、人虎斗、钻火圈等节目。陈强说,自己第一次看老虎表演的时候吓出了一身汗。“1990年前后是宿州马戏团的黄金时期。那时候,乡里鼓励做生意,大批马戏团出现了。”陈强最喜欢看马戏团“晾棚”。每年春节过后,马戏团都会为“出穴”做准备。蒿沟乡的大棚一个接着一个,“那才像马戏之乡”。探寻马戏的新出路“如今在埇桥,想看一场马戏也不容易了。

  ”埇桥人老陆狠狠吸了一口烟。上个月,在北京上学的孙子回来过暑假。孙子喜欢看《熊出没》,经常模仿里面的角色讲话。“那都是假的,真正的熊更聪明,会踩钢丝、会骑自行车。”和孙子通电话时,老陆曾骄傲地说。他早就盘算好,这次要带孩子去看一场真正的马戏。老陆三十多岁那年第一次看到动物表演。几毛钱一张门票,有小狗认字,猴子走钢丝和山羊蹬花瓶。二十多分钟的表演结束,走出大棚,老陆的两只手掌拍得通红。当地的凤凰堤百虎园,是目前唯一一家还有马戏表演的地方。检票口的墙上,挂着“中国马戏之乡”、“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子。老陆走到门口才知道,园内的马戏表演已于2月22日暂停演出。

  孩子对园景和圈养的动物都没有兴趣,转了小半圈就喊累,只想回去看电视。其实早在前些年,马戏表演已经引起了社会民众的不满,肩负“非遗”名号的表演一度遭遇尴尬。2011年,来自河南神农山美猴王艺术团的三位嘉宾带着两只猴子演员参加喜剧选秀节目《笑傲江湖》。表演还没开始,评委赵忠祥就亮起红灯。他说,不希望在这个现场看到这样的表演,因为这不是文明社会应该出现的艺术形式。评委于谦也说,据他了解,每只猴子在驯成之前都要经历一个特别痛苦的鞭打过程。“我曾经从一个驯猴人手里买过一只猴,就是因为看他打得不行了,当时那猴满脸是血。”“可能大家对现在科学的驯养方式还不了解吧。”嘉宾带着猴子黯然离场。“马戏艺人在演出的时候,没有估计到人们对动物的感情,导致演出过程引起大家不满。这是一件好事,也是对现代马戏发展的新要求。”张永恒说。

  他是宿州市文化馆副馆长,曾参与申报“马戏之乡”和“非遗”。为此,他们在准备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创新节目,逐渐消除人们对马戏的抵触。比如,“新版西游记”、现代小品“不差钱”、“拳击”之类。所谓的“西游记系列”,是让两只狗熊穿上衣服,扮成猪八戒和沙和尚,配上西游记主题曲,表演降妖除魔的故事。“节目在西安动物园表演时效果很好”,张永恒说,“马戏有1000多年历史,值得发扬,也足以撑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遭遇停演后,黄迎志联系了张永恒,希望由他出面和广州动物园交涉,给马戏团开辟新的表演场地。但直到今天,马戏团依然没能如愿恢复演出。黄迎志终于开始接受这个“不得不”撤离的命运,希望留在广州,找到合适的下家。他心里清楚,哪个城市都不会接受流动性的表演。

  然而,规模庞大的马戏团,搬家并非易事。要搬迁到新的接收地,马戏团还需要获得林业部门、规划部门、土地部门、环保部门、文化部门,公安消防共6个单位的审批许可。黄迎志解释称:“目前很多城市没有现成的马戏大棚,接收单位需要建新马戏表演场地。这首先就要规划局批准项目,接着找土地部门批准用地,然后是林业部门的批准,环保部门考察马戏团的演出会不会带来环境问题,包括动物饲养是否会带来噪音污染等一系列评估。”而办完这一套手续,按照一切顺利的时间计算,最快也需要2年时间。”他仍心有不甘,“周末骑在父亲肩头去看小猴骑车、狗熊玩球,多美好的记忆。马戏表演有它存在的意义,那可不是手机、网络能取代的,怎么可能被取缔?”

p

分享:
标签:

投稿、稿件删除请点这里:立即处理 ››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本篇文章: 广州动物园关停已表演24年的马戏 一大批工作人员无法工作
  • 本文链接: http://news.jsnol.com/local/2017/1113/153307.html
  • 全站阅读: 首页 > 社会新闻 >
  •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到:toushu@jsnol.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