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胶州老渔民腌制“臭鲅鱼” 已经传承了三代希望能够非物质文(2)

2017-04-10 15:35:04 来源:齐鲁壹点 作者:张雨辰 责任编辑:李大伟

【苏北网核心提示】最后更新时间:2017年04月10日15:35:04,原标题:青岛胶州老渔民腌制“臭鲅鱼” 已经传承了三代希望能够非物质文(2),青岛胶州老渔民腌制臭鲅鱼 已经传承了三代希望能够非物质文化遗产 宋胜清说,腌鲅鱼的由来很有意思。传说老一辈的渔民出海捕鱼经常遇到意外,有一次,渔民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漂了一年多才靠岸,没有吃的,只能捞出...

【标题】青岛胶州老渔民腌制“臭鲅鱼” 已经传承了三代希望能够非物质文(2)—张雨辰

青岛胶州老渔民腌制“臭鲅鱼” 已经传承了三代希望能够非物质文
青岛胶州老渔民腌制“臭鲅鱼” 已经传承了三代希望能够非物质文化遗产
  宋胜清说,腌鲅鱼的由来很有意思。传说老一辈的渔民出海捕鱼经常遇到意外,有一次,渔民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漂了一年多才靠岸,没有吃的,只能捞出鱼和野菜蒸着吃,没想到鱼肉入口即化、香鲜无比,从那以后汤腌鲅鱼便流传了下来。可到了上世纪70年代,当地开始有了冷库,这传统手艺就消失了。直到1996年,他从老一辈人那里听说这门技艺后,经过三四年的潜心研究,终于琢磨出腌制臭鲅鱼的方法,也就是从那时起,宋家人重新拾起了腌鱼的手艺。传统手艺腌制鲅鱼,腌一条鱼一年以上。宋胜清介绍,臭鲅鱼也叫汤腌鲅鱼,深受市民喜爱。汤腌鲅鱼的选材,必须挑选刚从海上打上来的新鲜鲅鱼,2到3斤左右最好,个头太大腌不透、个头太小容易碎。
  第一步就是把鲅鱼洗净、晾干水分,再按顺序一层层摆到大缸里,每摆放满一层,均匀的撒上一层细盐,放置500斤的鲅鱼,需要加入100斤的盐。经过10多天初步腌制脱水,鲅鱼水份大约流失25%到30%。接下来,把腌脱水后的鲅鱼倒缸,放到预先准备好的老汤中,最后用竹篦子密封,用砖头和瓦片压实。如果密封不好的话,鲅鱼体内的水分不能充分排出,发酵不彻底就会口感不好。直到持续发酵一年半,正宗的汤腌鲅鱼才算制作完成,如果时间不够,鲅鱼发酵就不彻底,即使具备了独特的口味,但肉质不够细腻,鲜美度也达不到,时间太长的话,鲅鱼的鱼肉太过结实,达不到入口即化的效果。“这最关键的就是缸里的卤水老汤,年份越久味道越鲜,我家这些卤水已经20年了,这也是口味一直保持不变的原因。”
  宋胜清说,在他的家里有几十口直径约一米的大缸,“藏”着他腌制臭鲅鱼的秘诀“老汤”。在鲅鱼发酵的过程中,由于老汤要流失一部分水份,每隔一两个月还要添加一次老汤,要始终保持老汤漫过鲅鱼。“老汤”是常年发酵鲅鱼日积月累留下来的,每次发酵完的老汤不能丢掉,作为下一年让鲅鱼发酵入味的“引子”。腌鱼手艺传承三代,如今申报“非遗”。宋胜清是宋家腌鱼手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他的父亲和爷爷虽然主要靠捕鱼为生,但是偶尔也会腌鱼,宋胜清的手艺就是这么传承下来的。“祖辈不专攻腌鱼,而我潜心研究。”宋胜清说,在研究腌鱼的过程中,自己也遇到过很多的困难。前些年,他在制作汤腌鲅鱼时,由于经验不足,有时候不是盐加少了,就是没有及时添加老汤,发酵出来的鲅鱼都碎得不成样,真的成了一缸臭鱼,直接全部倒掉,至少浪费了四五千斤的鲅鱼。
  “经济损失不算什么,关键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宋胜清担心,腌制臭鲅鱼又脏又累,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卖力气干活,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去学习、从事这门行业。眼下,他今年已经48岁了,当地会这门技艺的老人非常少,担心再过二三十年,这门老手艺会再度失传。“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才费劲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这门手艺能够受到年轻人的重视。”宋胜清说。

注:本站所有标明出处稿件均来至互联网,转载内容只为传播信息无任何商业目的,若涉版权及侵权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toushu@jsnol.com;凡出处注明为“苏北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本站,禁止一切转载(协议授权除外),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

[用手机阅读此文]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热点资讯
苏北网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苏北网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苏北网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联系我们,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E-mail:toushu@jsnol.com 您的意见可以让我们做的更好
淮安中讯传媒有限公司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免职声明 | Copyright jsn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50049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