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在GES 2018未来教育大会最后一天,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周成刚压轴出场,以“融入世界,拥抱未来”为主题作了大会闭幕演讲。他在演讲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在文化和教育层面与世界的连接,阐述了国际教育的意义和发展现状,并对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期望。
周成刚认为,当我们的孩子未来能够真正同世界接轨时,我们才能拥有未来和拥抱未来。培养出未来能够经济上独立,思想上自由,人格上有尊严,过上幸福生活的孩子,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极的目标。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周成刚在GES 2018未来教育大会作闭幕演讲
以下为整理后的演讲全文:
各位嘉宾和各位同行,早上好:
因为这次会议是一个全球性的教育论坛,又是讨论和未来的关系,所以我的演讲题目是“融入世界,拥抱未来”。
中国与世界连接的历程
我先说一说过去中国和世界的接触。
中国真正走出国门的第一个人可能是玄奘。玄奘是在唐代去西边取经,后来过了很多很多年,我们才有了另一次和世界的接触,这就是郑和下西洋。玄奘应该是在七世纪,但是到了郑和已经到了十五世纪,大概是1405年的时候,在明代的永乐和宣德年间,郑和能够带着这么庞大的团队到世界各国去。
现在虽然对他出国的目的有争议,但是大家都知道他部分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国的文化,让世界知道明代当时社会的繁荣。我们的郑和下西洋早于哥伦布近一百年时间,但是郑和出去不是为了寻求殖民地,更多的是为了让全世界和中国文化进行一个交流。再到后来,出国的就很少了。
当然,今天我要讲的是和学术、和教育有关系的出国,所以在中国真正第一位出国的人叫容闳。这个时候已经到了清代。他在1847年到美国读的预科,后来在耶鲁大学读完了本科。这个人就是中国的留学之父,他写过一本书,叫《西学东渐记》,其实书名英文直译是《我在美国和中国的生活》。
他在读完书以后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觉得西方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所以他就回国了,游说清政府的李鸿章送更多的同学到西方去留学。当时他就做了今天新东方做的事情,开始送中国的学生到世界各国去留学,尤其到美国。而他在《西学东渐记》里讲的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向西方这些强国学习。
所以后来就有了我们知道的1872年中国第一批幼童到世界各国去留学。第一批出去了大概是120个学生,他们当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而在这些学生里就有很多对国家和世界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人物,其中一位就是造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的詹天佑。
大家都知道,当时幼童出去留学15年,这个路程是非常坎坷的,但是他们当时的目标和意志无比坚定,就是要学习别人优秀的东西。后来我们就有了到日本的留学,到法国的勤工俭学,后来有了改革开放,再后来有了公费留学生和自费留学生。
周成刚澳洲留学照片
这是我上世纪九十年代自费到澳洲留学时的照片,那时自费留学生还不算多,但是人们已经意识到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差距,我们有很多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后来我的孩子是在美国留学,到了我孩子这一代的时候,我就在想留学的概念已经开始走向中国的各个角落和各个家庭,老百姓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必须与世界接轨,才能促使我们更快的进步。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国际教育?
有那么多学生不断地出国留学,大家可能会问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去走向世界?
第一点,主要留学目的国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现在的留学目的国,最主要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包括亚洲的一些发达国家,他们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都很难想象在过去改革开放40年当中,如果说没有出国、归国这种来回的交往和交流,中国在过去的40年能取得这么大的进步。
第二点,中国的留学观念其实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一种延伸,它没有改变。学而优则仕也好,教育改变命运也好,或者说让我自己过上美好生活也好,得到更好的职业发展也好,只不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它的地域发生了变化,它还是一种延续的学习的行为。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留学人才符合全球化竞争格局下的人才市场需求。就是说今天的留学能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种复合型的跨界人才。什么叫复合型的跨界人才?就是这些留学生往往既懂得中国文化,又理解西方的一些理念。既会说汉语,又会说外语。既在中国长大,又在国外工作。既读了本科可能是A专业,研究生又读了和A有关系的专业。所以他们选择的范围就会更加的广阔。最关键的是他们的理念和思想会更容易接近世界主流的一种标准,这点无比的重要。
最后一点,我想说改革开放40年的成果已经证明了我们这样的选择是对的。国家也在不断地强调,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我们要更进一步的和世界进行交往。这个世界真的是变得越来越小。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借鉴和学习。借鉴和学习可以使我们跑得很快,但是没有创新,我们永远无法去引领。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2008-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与回国人数
接下来我们看看过去这么多年里中国留学生出国的人数,是非常令人震惊的,去年出国人数达到60万,这在全世界排名第一。所以今天要问我有没有一个国家的优质的大学,排名比较高,中国人比较少,我想在全世界已经没有了。基本全部是中国学生数量排名第一,印度排名第二。为什么?我们渴望外面的世界。
过去十年里中国出国人数平均增长率达到15.78%,但是更有意思的是回国人数平均增长率在过去十年里达到了28.4%。也就是说,回国人数增速更快,这个和亚洲的机遇,和中国的机遇,以及和国内创新创业的土壤和热潮是分不开的,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要办这样一个世界性的学术论坛,我们把全世界的声音都汇聚到这个地方,并且和全世界共享。
所以说世界格局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现在全世界或者全中国都在争夺这些跨界复合型人才。各个省市都在推出无比优惠的政策,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人才可以给我们的社会、给思想、给现状带来变化。
我们在哪里,世界要往哪里走?
那么,今天的世界我们到底要往哪里走?今天的世界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第一,世界正在全球化,知识无国界,我们都在同一个舞台上竞技。
世界全球化谁都知道,一般认为世界全球化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那个时候,那是一种国家行为;第二阶段是从1492年开始,到1800年这个阶段,它是一种跨国公司的行为,更多的是工业革命和互联网初期给我们带来的变化;第三阶段是2000年之后,进入二十一世纪带来的更加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而经历了这三个时代后,今天全球化在进行,知识已经完全没有国界,我们全世界的年轻人在同一个舞台上来竞争。
过去我们可能是自己和自己打比赛,谁赢谁输我们自己说了算。今天我们突然跟全世界年轻人竞争,所以我们必须要符合全世界的标准和全世界选拔的规则,才能够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困境,所以我们的改革才那么的迫切。
第二,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义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改变传播的方式。
刚刚有好多老师讲到了学英语,新东方也是从教英语起家的。但我想说的是,未来语言的学习可能就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是一种有重要意义的知识。我的个人感觉,不仅是语言学习,未来很多技能可能只需要极少一部分人掌握,而我们最需要去掌握的可能就是,在这个改变的环境里不断学习的方法。
英语未来可能只要极少数人进行真正专业的研究,我们很多日常的使用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全部解决。比如出国,你学会了英语,你能马上学法语吗?来不及学。但我通过手机里一个软件就可以用几十种语言和世界各国人们进行交流。所以说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我们过去采用的填鸭式、死记硬背式的教育,可能更加的危险。我们要改变,我们这样的教育不可能带来更多的创新。
第三,教育的变革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
今天不仅是中国在讨论,美国也在讨论,日本也在讨论,北欧也在讨论,我想说的是当我们发现美国的教育是一种标准的时候,我们拼命地去迎合它。但是国内马上就有不同的声音在问,到底美国的基础教育最好,还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最好。有的人说美国好在创新,中国好在基础扎实。又有人提出第三个声音,可能现在全世界的范围来看,北欧的教育可能相对是最成功的。
我自己在美国加州一所特别好的中学采访的时候,他们校长告诉我说,现在大量的学生为了考好的大学都在学AP课程,而他们学校开始取消AP课程。因为他们认为未来和大学接轨重要的可能不是AP,尤其有了这些考试以后,导致更多的人去破解考试的规律,从考试的规律里获得高分,最终丧失了他的能力。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说世界的教育正在发生重要的变革。
我们要怎么办呢?其实我相信我们的政府,我们在座的各位专家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教育必须要改革。事实上,国家和政府在前不久提出很多改革措施。就是意识到我们被动式的接受,填鸭式的教育,死记硬背,不让孩子接触广阔世界的教育可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
在平坦的世界里,我们的教育还需要做些什么?
我们教育要做些什么?
第一点,激情和好奇心可能比智商更加重要,让孩子有更持续的成长。
刚刚讲到北欧的教育,我去芬兰、挪威、瑞典考察过,他们的教育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他们最有名的高中已经取消了标准课程。进入高中全部按照他们的选修课来。但是他们选修课经过了严格的评估和筛选。你只需要读完他们认为有用的选修课,而且可以按照你个人的能力、爱好和潜力去匹配。所以他们的同学的潜能和兴趣爱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他们往往从事一个行业可以从事一辈子,而且能在这个行业做出杰出的贡献。
当我们回过头来发现,北欧的普及性教育在今天是最为人尊重的。因为他们的教育不会放弃每一个人。世界和我们的国家也确实需要不同的人才,有的需要搞研发,有的需要做基础工作,有的上技校可能是最合适的。所以要根据每个孩子心智发展的先后,他在不同方面表现的能力,真正的因材施教,这是我们要去思考的。
所以我认为我们首先最需要做的,就是让我们的激情和好奇心得到充分的发挥。让我们的孩子有一种更持续的成长,抛弃我们一些太实用的东西。我们从小教育孩子,比如说不许说话。尤其在课堂里不许说话,一定要听老师讲。然后再把老师划的内容背下来。说实话,我觉得这样的教育已经太落后了,已经和世界先进的教育差了太远太远。孩子的好奇心在早期就已经被扼杀了。我们都想孩子好,但是我们的短视导致我们孩子不可能长期的发展。
我们孩子的素质教育也都认为很好,钢琴都能弹十级,但这样是为了进最好的中学,进中学是为了考好一点的大学,考好一点的大学为了找好一点的工作,找完这份工作,很多家长,可能和我一样,对孩子的使命完成了。他的后续成长就会变得非常的乏力。
第二点,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教授学习的方法,提升学习力,这是生存大法。
对于终身学习能力,我们尤其要注意学习的是学习的方法,这点太重要了。在这么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要提升我们的学习力。今天我已经过50岁了,俞敏洪也已经过50岁了,可是面对变化如此快的世界,我们每天都要学习,而且还嫌自己学习力不够,担心公司瞬间被淘汰。我们要对5万多教职员工,对企业成长负责。所以不学习会在这个世界永远落后。这就是我们提出的终身学习,这是生存大法。
当你考完某个级别,获得某份好工作,不学习你不可能在职业上有更长远的发展。比如我们时常说,中国孩子和印度孩子相比并不差,但是为什么近年来讨论说印度的孩子毕业以后,在华尔街工作,中国的孩子也在华尔街工作,但是中国更多的孩子是在后台做分析员。而他们更多的在前面做领袖。这出于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我们的语言不具备印度人的优势。但是还有一点重要的,在文化结构或者说文化方面,印度和西方更加的接近,他们在这方面具备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学习,要走向世界,要去拥抱这个世界,我们才能够获得一席之地,否则就有被边缘化的风险。今天无论对我们个人,对一个国家,对一个组织,对一个公司,其实我们要走向世界都需要去理解世界的规则。这一点是我们特别需要学习的。
第三点,要从实用主义到全球视野,从被动接受到创新精神到独立人格。
这些每个人都能理解,但是就像别人问我们,中国有那么多孩子读了奥数,为什么出那么少的数学家?我说他们读奥数不是为了成为数学家,他们是为了进最好的中学和小学,从这个角度讲奥数和数学家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我们没有全球的视野、全球的担当,我们怎么可能成为世界的领袖?我们永远在被动的接受,怎么会有创新?
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在我们走向同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能够想出各种不同的办法,这就叫创新。什么叫做批判?批判是在走向同一个目标的所有不同路径里,能指出哪一条路径是最好的。这就是批判性思维。
有了这两点,我们的孩子在未来才可能具有真正的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人格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包括精神的独立,财务的独立,思想的独立,人格的独立,而这样的孩子面对二十一世纪所谓的世界公民,我们才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最后我想说的是,留学是一个泛指,或者称为一种国际交往,我们一般认为它是一个补充,但我想说它是一个重要的选择。我们必须要同国际接轨。这个接轨不仅仅指留学。我们要走向世界最好的大学,我们国内也需要有最好的大学,我们的思想要改变,我们的行为要改变,我们的体系要变化,才有可能转变。否则的话,你读了最好的、最先进的思想,在这个土壤里也无法成长,无法开花和结果。
所以,国际教育是没有边界的知识,是世界共同认可的知识,是被广泛接受的知识,我们走向世界名校,这个名校也是一种泛指,它代表最好的教育。这个最好的教育一定是真正的培养世界公民,培养具备济世情怀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才有独立的人格,这样的人才能和世界对话。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奥巴马大学时修读法律,曾经在纽约律师行里做合伙人,挣了很多钱,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这不是他一辈子要做的工作,所以他辞去了律师行的工作,开始走向社区去做义工,从此走向了从政的道路。20多年以后,奥巴马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这就是他们所说的自我奋斗的梦想。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未来真正能同世界接轨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拥有我们的未来,拥抱我们的未来。我相信培养出未来能够经济上独立,思想上自由,人格上有尊严,过上幸福生活的孩子,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极的目标。
我的分享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QQ:243 78 09 247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