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泉州晚报报道,高甲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很多优秀本土传统文化一样,高甲戏也面临着传承难题。泉州市新隅小学的学生中“新泉州人”占比达80%,这意味着多数学生不会讲闽南语。没想到的是,以闽南方言为基础的高甲戏引入校园后,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特别编排的课间操,让孩子们喜欢上高甲戏。(新隅小学 供图)
创编广播体操 全校普及高甲戏文化
每天上午10点多是学校的课间操时间。新隅小学的课间操非常特别,广播里播放的是戏曲音乐,锣鼓、琵琶、唢呐……声声入耳,做的也不是常见的广播体操,而是高甲戏科步、身段,1000多名学生集体拱手作揖、啄嘴瞪眼,场面甚是有趣。
“这是以高甲戏为母体创作的广播操,共10节,学生们可在课间练习高甲戏动作。”该校音乐教师张晓白是“高甲版戏曲广播体操”的操刀者,2017年完成创编,随后在全校推广。
“新隅小学将戏曲动作改编成广播操的做法值得点赞,孩子们通过做操能更快掌握戏曲动作。”国家一级导演、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导演张天鹏表示,在创编广播操时,他还建议老师将“啄嘴”“瞪眼”等高甲戏人物表情动作融入其中,使得广播操更加诙谐有趣。
高甲戏的戏曲知识普及也很重要。每个学期的音乐课,该校音乐教师都会安排10个课时教授高甲戏戏曲知识,学校音乐教研组还专门创编校本教材《走近高甲戏》,“从欣赏到创作,不同年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普及高甲戏文化。”张晓白介绍道。
传承闽南文化 让外来工子弟融入泉州
为传承闽南文化、普及高甲戏,早在2006年,张老师就成立了高甲戏兴趣小组。没想到,“以丑见美”的高甲戏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不少外来工子弟也报名参加兴趣班,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听懂、学会闽南语,更快地融入第二故乡。”
“高甲戏是个非常有趣的剧种,学起来不枯燥,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慢慢听懂闽南方言。”今年12岁的罗静怡同学来自湖南,自小便在泉州生活。她加入高甲戏兴趣小组已经三年,现如今她不仅能讲些闽南语,还成了高甲戏兴趣小组的“丑角”,每个动作都能做得惟妙惟肖。
同样是学习高甲戏,来自龙岩长汀的谢易玖同学不仅学会闽南语,还成为高甲戏文化的小小传播者,每天回家一有空他就会将所学到的步法、曲目教给6岁的妹妹。在他的培训下,妹妹也成为小戏迷,经常会和他一起看戏、学戏。
作为鲤城区首个将高甲戏引入校园的学校,该校校长张妍妮表示,传承推广传统戏剧文化,能让外来工子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有助于他们更快地融入泉州。学校还将继续深入推广高甲戏,让更多学生了解、喜欢这一传统戏曲剧种。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QQ:243 78 09 247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