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在历史上一直存有争议,有人说他的改革是成功的,他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得鲜卑族融合到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也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是失败的,他的汉化政策导致了鲜卑统治阶层的分化,也加重了鲜卑族和汉族的对立,使得北魏王朝在他死后三十余年便走向了覆亡。
北魏王朝以定都平城(今大同)和定都洛阳为间限,平城时代,北魏体质属于部落联盟向鲜卑贵族和汉族世家大族共同治理过渡时期,洛阳时代,北魏经过孝文帝的“太和改革”已形成中央集权制国家,但这种改革随着孝文帝元宏英年早逝,内部矛盾因而爆发出来,加之后世之君如宣武,孝明的庸碌无为,使得北魏朝政混乱不堪,社会矛盾也因在鲜卑贵族和地主阶级的联合压榨下日益突出,同时北魏政治腐朽不堪,上层阶级攀比之风日盛,北魏王朝在汉化矛盾与腐朽攀比之风下不可避免的倒坍。
(资料图片)
北魏王朝于公元384年由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期间历经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统治到孝文帝时期达到鼎盛,以后便走向衰亡,在北魏时期,因统治者大力扶持佛教,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民族融合。北魏两都如,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便是在当时开凿而成,此后历代不断完善,才形成现有规模。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立国:道武帝拓跋珪得以重建北魏王朝得益于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战战败,致使前秦不仅未能攻克南渡的东晋王朝,也使得刚刚统一的北方又重新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在舅父贺兰部诸部的支持下重建代国,同年四月改国号魏,此后道武帝不断南征北战,相继消灭割据政权,为其子明元帝拓跋嗣,其孙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386年,北魏立国,道武帝拓跋珪介于四周强敌环饲,北部有贺兰部,南部有独孤部,东有库莫奚部,河套匈奴部盘踞于此,其叔父又企图勾结外部取而代之,同年十月,拓跋珪与后燕援军在高柳打败拓跋窟咄,此后数年,道武帝接连出征,征服高车,贺兰,纥奚部以及匈奴铁弗部,向北进击柔然,至此北魏北部边疆基本安定下来。
公元395年,北魏因与后燕附属诸部发生战争,从而揭开燕魏争霸战争,两国之间历经两年战争,互有胜负,因后燕皇帝慕容垂病逝于上谷,使得战局急转,拓跋珪于公元前386年七月建天子旌旗,从而确立自己统一北方的雄心。
公元402年,道武帝以后秦君主拒绝联姻为由,向后魏河东之地也发动了进攻,两国之间数年多次战争,极大削弱了后魏实力。
明元帝拓跋嗣以及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进程:公元409年,道武帝在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明元帝拓跋嗣入宫诛杀清河王拓跋绍,并于同年十月即位为皇帝,在位期间勤政爱民,继续其父道武帝开疆拓土的未竟事业,公元410年,北伐漠北柔然,减轻北方压力以及在公元423年,亲征南朝刘宋政权,在内政方面,明元帝更使对道武帝朝冤死者昭雪,这对于新生政权北魏理顺人心,稳定人心具有重要意义。
太武帝拓跋焘是北魏第三位皇帝,是南北朝时期著名军事统帅,同时也是在其统治期间结束北方乱局,使得中国北方重新统一,拓跋焘于公元423年即位为帝,在各个方面加大对北魏的改革力度,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崔浩,高允等人,整治吏治,在某种程度上抑制鲜卑贵族的特权,在军事领域的成就,与其父祖有过之而不及,使得西晋末年北方因永嘉之乱造成的混乱不堪局面得以解决,为北方经济的恢复提供了良好的坏境。
亲征柔然:拓拨焘即位之初,便遭遇漠北柔然南下劫掠中原,公元424年~公元425年,亲领军队北上阴山抗击柔然,经此一役,迫使柔然对北魏的侵略有所缓解。
攻灭胡夏:公元426年~公元430年,对胡夏进行长达四年的战争,从而将关中以及河套之地纳入北魏领土,结束胡夏割据政权。
定鼎北方:公元432年,北魏有先后对占据辽东的北燕进行了长达4年的战争,于公元436年攻克北燕国都和龙,又于公元439年亲征北凉,北凉国君沮渠牧键在内外交困之下投降北魏。
正如魏收《魏书》:“世祖聪明雄断,威豪杰立,藉二世之资,奋征伐之气,遂戎轩四出,周旋险夷。扫统万,平秦陇,翦辽海,荡河源,南夷荷担,北蠕削迹,廓定四表,混一戎华,其为功也大矣。遂使有魏之业,光迈百王,岂非神睿经纶,事当命世?
从中可以看出太武帝拓拨焘借二世之资加之自己在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才华才得以完成北魏一统北方的夙愿,为北魏&国力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文成帝拓跋浚,献文帝拓拨弘延续前代基业:文成帝拓跋浚是太武帝拓跋焘长孙,其深受太武帝喜爱,即位之初,便诛杀阴谋杀杀害太武帝的宗爱,统治期间,实习实行修养生息之策,多次下旨制止鲜卑贵族腐败之风,鲜卑与汉族的矛盾也基本得以缓和。
军事上:公元458年,太安四年,文成帝亲自统帅十万骑兵进攻柔然,柔然可汗郁久闾吐贺真远逃,余部归降北魏,此役之后,柔然实力大损。
随着文成帝于公元465年因病去世,即位的便是年方十二的献文帝,这位皇帝崇文重教,兴学轻赋,喜玄好佛,然而其政见多与嫡母冯太后不和,便早年禅让其子,因孝文帝年幼,仍然执政,称尊号太上皇帝。在军事上,年轻的献文帝拓跋弘与其先祖一样能征善战
公元472年,盘踞漠北的柔然进犯北魏边境,献文帝以太上皇帝御驾亲征,击败柔然进犯。
随着拓拨弘年龄的增长,献文帝与其嫡母冯太后也因政见不和从而导致关系破裂,献文帝不得已禅让年幼的皇长子拓拨宏,献文帝屈居幕后执政,孝文帝年方十岁时,太上皇帝拓跋弘被其嫡母冯太后毒死,冯太后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二次临朝称制,改年号为太和,冯太后已孝文帝名义对北魏社会风俗、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冯太后于公元490年去世,随后孝文帝元宏亲政,元宏在冯太后既有的改革上加强对北魏行政,军事,政治,经济的革新,使得北魏政体由二元政体转变为单一的中央集权体制。
改革措施如下:
平成时代 对北魏政治,经济进行改革
政治上:整顿吏治:公元472年,实行政以久任,对官员进行考核,政绩突出者升任,治绩不好者,则降级或者受到处罚。
税制调整:公元475年,调整以前各行政级别乱收税制的混乱局面,规定由县一级征收
改革官制:明确官员秩品。
洛阳时代 禁用鲜卑语,改用汉语,皇族姓氏由拓跋氏改为元氏,鼓励汉族与鲜卑族通婚,尊崇儒学,因而孝文帝时代洛阳儒学发展倡盛。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兴修水利,鼓励百姓开采荒地,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自永嘉之乱后北方大地民不聊生的局面,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融合,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出乎意料的曾经强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30年便发生了河阴之变,这场发生于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北魏权臣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针对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进行屠杀的政治事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的汉世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彻底改变了北朝统治集团的素质结构,最终改变了北朝社会的历史走向。从而终结北魏王朝的统治。因而历史学家对孝文帝汉化改革形成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是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也有人说孝文帝改革不顾实际情况,照搬中原王朝政治体制,全然不顾民族对立,阶级对立,致使北魏王朝体制僵化,后世君主又无魄力解决王朝面临的问题,只能一步步看着北魏分崩离析。
民国著名学家,诸如马端临、叶适、王夫之、赵翼等人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斥责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是“好名慕古而不实见国家大计”,强调“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
上述种种可知,孝文帝汉化改革在中国史学界有颇多争议。
孝文帝太过激进的改革:北魏统治阶层主要以鲜卑贵族和汉族世家大族联合执政为主,这与东汉王朝体质颇多相似,孝文帝过于急切的手段致使鲜卑族内部分化 ,也造成不愿接受汉化的鲜卑贵族的汉族的对立,因而激起了鲜卑贵族的反抗。
迁都洛阳,六镇军士地位没落:孝文帝迁都洛阳,政治中心南移,致使平城失去原本的地位,留守平城和防御漠北游牧民族的六镇军士留下了极大的心里落差,加之地处边疆,管理松懈,贵族贪污风气盛行。
全盘汉化,照搬自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度是曹魏政权选拔人才的制度。九品中正制刚设立之初,除了照顾世家大族的利益外,也的确包含了“唯才是举”的精神,选举人才时品状并重,但随着世族渗透进选举,中央政权权和世族势力在选拔人才这个问题上,矛盾开始缓和,士族开始逐渐垄断大权。从而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形,这种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从而也丧失了北魏以武立国的精神。
孝文帝的这场汉化改革改变了自五胡乱华之后南北分裂的局面,整合了自永嘉之乱游牧民族内迁中原,中原一团糟的状况,使得胡人摆脱野蛮落后的精神面貌,通过民族融合,重建华夏体系,对北魏王朝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影响,就鲜卑民族而言,其消亡和文化的淹没,孝文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站在中华的历史进程,孝文帝元宏的改革对中华民族的的意义都是巨大的,同时也为后世王朝如隋唐大一统强盛王朝政治体制提供了范本。
参考文献 《魏书》 20200605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