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孙毅 通讯员 张宇 烟台报道
早上六点多,于秀美就踏上了上班的公交车,她的包鼓鼓囊囊,里面装着三样“宝贝”:一个随身的笔记本,一把糖果,还有那个微信里有着1975个联系人的手机。
从家到单位,要至少倒两趟公交,用时一个多小时。这段时间,于秀美会翻开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梳理回顾近期的调解事项,准备新一天的工作。
(资料图片)
从事社会治理工作20余年,于秀美坚守一线,通过化解一桩桩“小纠纷”,筑牢一方土地和谐稳定的根基。
一份联系人名单里的为民情结
2013年深冬,居民老陈裹着单薄的棉衣,到街道求助。
老陈的问题盘根错节:因历史遗留问题,他没有退休待遇,也没有生活保障没有住房,哮喘病一到冬天就加重。
于秀美翻出政策文件,一页页划重点,跑社保、跑住建,找其原本工作单位人员核查情况。有次下雨,她摔在台阶上,膝盖磕出淤青,还是一瘸一拐把补全的材料送了过去。
廉租房申请下来那天,于秀美带着工人去打扫,又自掏腰包买了棉衣、棉被。摸着厚实的衣服,老陈红了眼圈。逢年过节,于秀美和同事一起,带上米、面、油上门看望他,临走前总不忘叮嘱:“药按时吃,有事随时给我打电话。”
十年信访积案,在2023年春天画上句号。老陈在息诉罢访书上签字时,紧紧攥着于秀美的手:“于主任,这些年你帮了我这么多,我感激你也信服你。”
群众的“信服”,是比奖状更重的荣誉。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