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海底捞“小便门”被判赔220万元!今年3月,一则海底捞火锅店内有人“向火锅内小便”的短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近日,这起被称为“海底捞‘小便门’”的相关纠纷有了最新进展。12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对原告四川某餐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与被告唐某、吴某及唐某父母、吴某父母名誉权纠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9月13日《央广网》)
“小便门”事件伴随着法院一审判决告一段落。但案件留下的警示与思考,显然不止于两个少年的冲动。
17岁的年纪,已足以分辨对错,但这两名少年却在公共场所上演低俗“恶作剧”。他们或许知道“不该做”,却不懂“为何不能做”。法律条文可以界定侵权,但真正能约束行为的,是内心对规则的敬畏。当家庭教育长期停留在“告诉孩子不要做”的表面,而缺乏“为什么”的价值引导,就容易让孩子滋生一种危险的错觉——只要不被抓到,越界也无妨。规则一旦在内心失守,荒唐的举动就可能在现实中上演。
他们还把在餐桌上的不当行为拍摄下来,发至朋友圈引发传播,迅速发酵为全网热点。技术熟练,却不懂传播的边界;会玩流量,却忽视后果。这种“技术娴熟、认知落后”的数字“倒挂”现象,不仅是两名少年个人的短板,也折射出整个社会数字教育的短板。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网络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几乎是无限的“表演机会”,青少年习惯将行为表演化,却缺乏必要的媒介伦理与网络责任感,“小便门”的深刻警示正在于此。这一案件提醒我们:家庭与学校不能再把网络教育等同于“管控手机”,必须教会孩子如何在数字空间守住边界、尊重规则,让孩子真正懂得网络绝不是法外之地。
法律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侵权,监护人要担责。每一个家长都对孩子负有不可推卸的监护责任,监护权不是庇护权,更不是免责符。监护意味着父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履行应尽的抚养、教育和保护义务。若只是满足物质供养,而忽视价值观塑造和行为引导,最终可能要用沉重的代价来弥补监护失职的空白。220万元的赔偿,不只是父母的经济损失,更是对“失职监护”的社会警醒。
这起案件让人震惊,更让人反思:一个企业的商誉,可以在瞬间被毁;一个少年的未来,可以在一次冲动中蒙尘;一个家庭的责任,可以在一纸判决中被无情揭开。惩戒之外,更要思考预防。如何让孩子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如何帮助青少年理解网络世界的风险,如何让父母真正承担起监护责任,这些才是“小便门”事件留给全社会的深远命题。(孙维国)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