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资管新规的深入落实以及理财业务转型的持续推进,银行理财市场在产品结构、机构格局和收益表现等维度呈现出全新特征。依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及同花顺iFinD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高达30.67万亿元,在产品数量、规模分布及收益水平上均出现显著分化,理财子公司已跃居市场的绝对主力,各类机构在资产配置和收益能力上的差异日益凸显。
【资料图】
理财子公司主导市场,规模集中度攀升
从产品数量和规模视角审视,银行理财子公司已然成为理财市场的核心力量。截至2025年6月末,国内已设立并开业的32家理财子公司市场份额持续上扬。六大行理财子公司合计管理规模达9.02万亿元。其中,工银理财、中银理财管理规模分别达1.81万亿元和1.67万亿元。头部理财子公司中,信银理财、兴银理财、光大理财、招银理财、浦银理财、华夏理财、交银理财、平安理财8家产品数量突破1500只,规模普遍在万亿元以上。
相较而言,传统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在产品数量和规模上均较小。多数城商行、农商行理财规模不足千亿元,部分外资银行甚至仅为数亿元级别。这表明理财市场资源正加速向专业化、独立化的理财子公司汇聚。
产品类型:固收为主,混合类崛起
在资产配置类型方面,固定收益类产品依旧是银行理财的绝对主导。尽管2025年二季度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环比有所下滑,但截至2024年末其存续规模占比仍高达97.33%,绝大多数理财子公司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超过90%,这清晰反映出银行理财客户对稳健收益的偏好依然强烈。
混合类产品的崛起成为市场的一大亮点。2025年上半年混合类产品占比环比提升,其中光大理财混合类产品规模达1307亿元,农银理财、工银理财等均超过900亿元,彰显出部分机构在资产配置上的多元化尝试。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整体规模仍较为有限,仅招银理财、汇丰中国等少数机构有一定布局,且权益类资产配置环比出现减少。
收益水平:整体稳健,机构差异显著
就收益表现而言,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收益保持平稳态势,但不同机构、不同类型产品之间差距明显。固定收益类产品平均收益普遍集中在2%-4%区间,波动幅度较小;而权益类和混合类产品收益波动较大,华夏理财、光大理财等机构权益类产品平均收益超40%,但也有多家机构出现负收益。
机构收益分化尤为突出。城商行中承德银行平均收益率达47.62%,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合资理财公司表现亮眼,高盛工银理财等收益率位居前列。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部分外资银行如汇丰中国、富邦华一等出现负收益,反映出产品风险偏好与收益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从机构类型来看,理财子公司在收益稳健性方面表现出色,多数产品收益中位数在2%-3%之间,波动处于可控范围。15家理财公司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浦银理财、上银理财等增幅超20%,展现出专业投研能力的优势。
城商行和农商行呈现两极分化态势: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温州银行等收益表现突出,但整体分布不均,部分机构收益偏低甚至为负。外资银行收益波动最为剧烈,东亚中国、汇丰中国等机构产品收益区间跨度大,其产品策略更趋市场化,风险暴露度较高。
随着理财业务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本源,市场将更加注重专业化投资能力和客户分层服务。理财子公司凭借独立投研体系和完善风控机制,将继续引领市场发展,尤其在养老理财、ESG主题产品等领域的布局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责任编辑:钟离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