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忠吉,我们来接你出院回家啦!”11月1日上午,记者随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来到市第六人民医院十病区。68岁的骆忠吉是泰州兴化人,两年前离开家一路流浪到南通,靠拾荒为生。来到市救助站后,寻亲工作一度陷入僵局,是秦灶派出所通过“人脸识别系统”甄别个人信息,联系到了他的家人。骆忠吉成为我市首个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找到家人的流浪人员。
上月7日,骆忠吉被人发现倒在路边,住院治疗5天后,12日晚上,他被送到市救助站。入站后,值班的工作人员发现骆忠吉走路不稳,经过询问,他自述自己几天前露宿时被人抢走随身财物,还被打伤了头部,值班工作人员紧急联络了市第六院。经检查,骆忠吉小脑出血,住进了医院十病区,市救助站为他聘请了护工负责照料他在医院的生活。市六院脑科中心副主任王洪亮介绍,刚入院时,骆忠吉四肢无力,有头晕、恶心等症状,认知方面也存在问题。经过系统治疗和康复训练,骆忠吉已可以自己穿衣、吃饭,可以站立、行走。
老人身体逐渐康复,但他却不肯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地址,只说自己名叫周桂,是东台市五烈镇人。市救助站救助管理科科长王永香联系了东台市救助站,并登录了寻亲网,还联系了五烈镇民政部门,结果是查无此人。
寻亲陷入僵局,秦灶派出所所长周海军带来一个好消息,只需采集清晰照片,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即可快速核实身份。经过比对,“周桂”与兴化市荻垛镇塾墩村村民骆忠吉的信息相似度很高。工作人员随后与塾墩村村干部和骆忠吉侄儿取得联系,让对方辨认照片,这才确定了老人的身份。原来,骆忠吉没有子女,亲属只有一个侄儿,两年前他和侄儿吵了一架,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这两年,侄儿一直在四处打听他的消息,听说叔叔一路流浪到南通,他表示欢迎叔叔回家。知道家人在等自己回家,骆忠吉也很激动,他说之前不愿意透露真实姓名,一是觉得“没脸回家”,二是觉得自己伤了脑子怕家人嫌弃。11月1日下午,他在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乘车回到阔别两年的家。
“以往我们只能通过救助对象的只言片语寻找线索。”市救助站站长何伟告诉记者,救助工作不是简简单单为进站人员提供栖身之地、一日三餐,为他们寻找亲人才是救助工作中难度最大的一环。救助对象中有大量聋哑人、智力残疾人,无法提供身份信息,也有像骆忠吉这样心存顾虑不肯提供信息的,这让寻亲难上加难。目前,市救助站已做到24小时内将无法查明身份人员的信息上传全国救助寻亲网,7个工作日内书面报请公安机关采集DNA,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寻亲。此次,通过与公安部门采用“人像识别”技术寻亲,大大提升专业识别寻亲能力。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市救助站已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近1700人次,帮753人踏上返乡路。
本报记者 袁晓婕
p
投稿、稿件删除请点这里:立即处理 ››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到:toushu@jsnol.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