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金艾琳
(相关资料图)
一面是工科见长的院士,一面是感性在前的诗人,能将这两种身份统一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子?
春日里的清华校园,玉兰花盛开。清华园门口,排队拍照的人们依旧络绎不绝。在这里,顶端新闻记者见到了这位“院士诗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明。
密封“泰斗”,注重实践
80多岁的王玉明,生于吉林省梨树县。他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以及对语言的解构能力,也让王玉明在科普自己研究领域时更加简单易懂。
“密封,我给它的定义就是防止流体泄漏的技术。流体,就是凝聚态为气体、液体的物质,当然也可以是其混合物或者含有固体颗粒的混合物,都是可以流动的。防止它们泄露的技术或者装置,就是密封,全称流体密封。”王玉明说。
其实,小到阀门、管道,大到压缩机、航空发动机等等,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密封的作用。那么,如果世界没有密封,会变成什么样子?
王玉明举例,一些石化行业的爆炸都跟密封失效有关。“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73秒后,推进火箭突然发生剧烈爆炸,7名航天员不幸逝世,也是因为密封失效而引起。
密封虽小,但却出现在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王玉明作为我国流体密封工程领域技术带头人和产业开拓者之一,在非接触式密封相关领域,先后获得了四项国家级奖项。
注重实践的王玉明,一直是理论“落地”的推动者。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到,王玉明作为唯一或第一发明人和第一完成人,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在此基础上,一些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并且解决了石油、石化等行业的密封方面的技术难题。
在细分领域上认真钻研,就一定有回报。王玉明提到,郑州奥特科技在智能和集中润滑的创新和推广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未来也希望奥特科技能够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上做一个领头羊。
“我是搞工科的,工科首先要瞄准国家的重大需求,这是最主要的。瞄准世界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做科研。”王玉明说。
在王玉明身上,可以看到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拳拳爱国心。也正如王玉明的《鹧鸪天·重阳节梦游岳阳楼感赋》所言:文正记,少陵讴,长怀天下古今忧。烟波东望迷黄鹤,银发飘萧芦荻秋。
王玉明的重要转折
1965年,王玉明从清华大学燃气轮机专业六年制本科毕业后,在国家重点研究院所从事过十17年的研究开发工作,后来在不同企业所有制企业中担任总工程师等相关职务的经历。1996年,王玉明55岁下海创业。2003年,王玉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设计及理论专家。2007年,王玉明回到清华任教,任教。
在这些人生履历之中,被王玉明称之为“重要转折点”的经历,则是他裸辞创业的阶段。
1996年,当时55岁的王玉明,面临了一个抉择:要么继续做总工程师,但不能搞石化行业大型高速压缩机的密封研究,要么自动辞职,公司提供经济补偿。
而王玉明所研究的高科技密封产品已经通过实验室和工业现场的实验,但外商担心其垄断地位受到威胁,并不同意推广应用。
“我这一辈子就是想搞科研,不让我搞科研,不让我搞高科技产品,可能这个不行,我宁可冒这个风险,也要辞职了。”在20世纪90年代,王玉明离开了外人眼里的体面职业,选择了“下海创业”。
“你要是出去创业,可是什么都没有了,真正地裸退裸辞。”王玉明回忆,当时的举动,确实是现在所说的“裸辞”,很多人也在劝他,可他依旧选择科研。
年过五十敢于“下海”,这股勇气从哪里来?
“我有一股劲,我要干什么事儿我一定要干成。我特别热爱科研,再加上我有充分的自信,我的研究并不是空头的理论,是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就这样,在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单位的支持下,王玉明创办了企业。
创业也并非一帆风顺,王玉明告诉顶端新闻记者,自己当时经常拎着一个小塑料包,去用户企业做技术讲座。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契机,打响了王玉明所在公司的知名度。一家石化企业用的德国著名密封公司的密封,开始频繁地失效,这个备件供应不及时,价钱又特别高。在了解到王玉明的宣传讲座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用了王玉明公司的产品。
自此之后,王玉明的产品一炮打响,在进行宣传推广时,也有了成功的案例。慢慢地,设计院、主机厂等大型单位也接受了相关的产品。
“既然寻境界,何必避风霜?暮降关山月,霞生天海阳。”王玉明的《五律·我心飞翔》就如同他一直以来的心境一样,乐观却不失韧性。
情绪内耗和精神家园
“80后”的王玉明,依旧关心青年人才的成长。
2022年,王玉明获得中国工程界最高荣誉——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他将奖金捐出并邀请企业和科技专家筹款赞助。设立了“科技强基奖励金”。
也是在去年,王玉明录制了一档节目,“#院士谈年轻人如何避免精神内耗#”话题引发了关注。
今年,年轻人的“寺庙游热”“躺平”“脱下孔乙己的长衫”等问题引掀起热议。有人说:“在上班和上进之间,年轻人选择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年轻人选择了求佛;在作为和作用之间,年轻人选择了做法。”
“首先,这个问题我对年轻人表示同情理解,毕竟生活的压力确实是很大,物质方面对生活的精神压力也很大。”王玉明提到,每个人的经历和社会背景可能都不太一样,所以自己的经验也不一定能够对大家起多大的作用。
“但是我想是这样,艰难困苦都是难免的,很多人也都经历过,比如说我的诗词的老师叶嘉莹先生,百磨千炼成为了一个诗词大家,再苦再难,能够在诗词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十多年前,王玉明拜叶嘉莹为师学习诗词。叶嘉莹为王玉明赐字“韫辉”,并提到王玉明“是一个不失赤子之心的真正的诗人”。
王玉明希望,通过他和他的老师的经历,能够给年轻人有一点点激励和启发。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过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两者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汇合。”
王玉明恰恰找到了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不仅在诗歌上有造诣,书法、摄影等方面也均有涉猎。
“山乃仁人骨,川为智者魂。学科耽永昼,诗意蕴黄昏。”王玉明的作品《智水仁山》,也恰好是他的精神上的绿水青山。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