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
位置境域
鞍山地处中国东北地区,地处辽东半岛几何中心,是沈大黄金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是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连接带,辽东半岛南北与东西交通大通道在此交汇。距大连港270公里,距桃仙国际空港90公里,距营口港100公里,地理坐标位于北纬40º27′-41º34′东经122º10′-123º41′。全境南北最长175千米,东西最宽133千米。总面积为9255.4平方千米,其中市区79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鞍山地势地貌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属千山山脉延伸部分的山区,一般海拔300~600米,最高为岫岩的帽盔山,海拔1141米,海城一棵树岭次之,主峰海拔931米。山区面积约为5271.4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6.97%。中部为千山山脉向西部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属低山坡岗丘陵区,一般海拔100~200米,面积约为1232.5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3.32%。长(春)大(连)铁路以西系辽河、浑河、太子河冲积平原,一般海拔5~20米,全市海拔最低的是台安县韭菜台乡镇杨塘村,海拔仅2米;平原面积约为2748.4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9.71%。
气候特征
鞍山地处中纬度的松辽平原东南部边缘,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降水充沛,温度适宜,光照丰富,大风、冰雹、旱涝、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在不同年份和季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鞍山市有什么地域文化?
饮食文化
鞍山的饮食文化底蕴丰厚,南北佳肴汇聚此地,川、粤、辽、鲁等菜系都得以弘扬,比较有特色的要数牛庄馅饼,起源于清末,为北方佳肴,具有选料考究、皮薄馅大、外焦里嫩、油而不腻的特点,另外还有云友米线、吸取了云南过桥米线和川菜的优点,并按照鞍山当地人的口味进行了改良。
民俗文化
鞍山地区的民间文化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相当活跃,构成了鞍山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这其中有评书、大鼓、二人转、高跷、落子、皮影戏、秧歌、龙舞、狮舞、年画、剪纸、书法等。
评书,于明末清初首先流行于北京、天津两地,在清代传至河北、辽宁、黑龙江诸地。那时在鞍山地区的海城、台安、岫岩的城乡,都活跃有说书人。在城里主要是在茶馆茶社讲评书,在农村每当夏季挂锄时节,人们成群地坐在柳荫树下,听讲评书。大体上在讲《三国演义》、《精忠岳传》、《七侠五义》、《水浒传》、《济公传》等,一讲就是几天,深受群众欢迎。
大鼓,鞍山地区流行的是“东北大鼓”,旧时称“奉天大鼓”,后来叫辽宁大鼓,这种艺术在城乡也相当流行。大鼓在流行过程中,形成“奉调”、“东城调”、“西城调”、“南城调”、“北城调”等多种流派。鞍山地区流行的是南城调,就是用辽南口音在唱曲调,演唱大鼓的人,手拿一对小鼓锤,打着架起的小皮鼓,还有三弦伴奏,曲调悠扬,百姓们非常爱听。
二人转,也叫“蹦蹦”。流行于清中期,在长期流传中,形成以吉林市为重点的东路,以黑山县为重点的西路,以当时的海城县为重点的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的北路。鞍山地区的海城、岫岩自然是南路二人转,尤其是海城演唱二人转的人很多,有不少乡镇村屯都有演唱者。历史上的二人转,只是一旦一丑二人表演,边扭边唱,以唱为主。民国年间,在鞍山市铁西以及岫岩、海城城里都有二人转小剧场。那时的二人转既通俗又文雅,没有脏话淫辞,可谓雅俗共赏。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