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房产 >

我国老龄化现状与特点是什么?人口老龄化对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时间 2023-05-12 08:11:43 来源:中金网  

人口是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合理的人口结构将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掌舵人,其财政支出是影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另一不可忽略因素。因此,将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财政支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梳理。

一、我国老龄化现状与特点

(一)我国老龄化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在二〇〇〇年前后进入老龄化社会,二〇〇〇-二〇二〇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8821万人增长到19064万人,老年人口增加了10243万人,增长幅度约为216.1%。我国年末总人口数从二〇〇〇年的12亿6743万人增加到二〇二〇年的14亿1212万人,总人口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在二〇一六年以后增长明显放缓。

其中,0-14岁人口数量从最初29012万人波动降低至25277万人;15-64岁人口数量从最初88910万人缓慢增长至96871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最初8821万人迅速增长至19064万人,增长幅度高达216.1%。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已经呈现出严重的老龄化、少子化趋向,劳动力供给也呈现出了下降趋势,传统的人口红利开始逐渐消失,老龄化已变成了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二)我国老龄化特点

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所需共同面临的难题,老龄化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特点。特别是我国的老龄化问题与全球老龄化国家相比,有着自身的独特特点,很关键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和我国的老龄化相伴随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程度都相对较低。总的来说,我国的老龄化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

1.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增速快,高龄化趋势明显

我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二〇二〇年,我国的总人口数已达到14.12亿,其中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绝对数达到1.9亿,是全球的老年人口大国。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将来会有更加沉重的老龄人口负担。

除了老龄人口规模庞大外,我国老龄化还呈现出了高龄化趋势。七普数据显示,二〇二〇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在六普到七普的这十年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与五普到六普这十年相比,上升幅度提高了2.72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令人担忧。

2.未富先老,未备先老

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特点,这是学界经常提起的我国老龄化另外两个特征。未富先老指的是相对于西方国家在基本达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人口老龄化,而我国则是在经济基础尚不成熟、还没有达到现代化的情形下进入了人口老龄化。

未备先老指的是我国尚未做好迎接老龄化时代的准备就进入了老龄化,具体可以表现为思想准备不足、社会保障体系准备不足、老年人社会参与途径不畅和适老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在现阶段,几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都已步入老龄化进程,但它们拥有充足的社会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

与之相对的是,我国经济基础还不雄厚,人均GDP还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也还在建设和健全中,面临极大的经济压力。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我国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与克服异常艰难。而老龄化速度的提高昭示了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和政策准备期将缩短,“未备先老”问题无容置疑将越来越凸显。

3.人口老龄化在地区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异,存在倒置现象,影响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由于我国各区域和城乡之间人口老龄化进程存在差别,所以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时间节点、老龄化水平及其发展速度有所不同。从地域差异来看,各省步入老龄化进程的时间节点不同,发展速度也不一样。

二〇〇〇年我国已整体迈入老龄化行列,但此时中西部区域老龄化水平仍较低,还未步入老龄化行列,只有东部区域老龄化水平突破7%的国际标准线,率先迈入老龄化社会。随后,各个地区老龄化进程加速,老龄化差距逐渐减少,到二〇二〇时东中西三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13.35%、14.13%和13.13%,基本都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这说明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龄化程度追赶上了先行老龄化的东部地区,存在老龄化分布不平衡。产生这个问题的部分原因可归因于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迁徙。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的经济先行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保障相对完善、医疗以及科技水平更完备,因此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的平均寿命高于中西部地区,加速东部地区的老龄化进程。

本应该东中西三地区的老龄化差距会逐渐加大,但人口迁徙因素发挥了作用。劳动人口从中西部向东部地区的迁徙减缓了东部城市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但加速了中西部的老龄化进程,同时劳动人口的流失也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使得需要人口发展的中西部更缺乏劳动人口。我国老龄化的不均衡不仅表现在地域之间,还体现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城乡倒置”现象。

“城乡倒置”指的是乡村老龄化水平反而超过城镇。城镇因为在经济、社会保障及医疗等方面都更优于乡村,平均寿命也因此更长,而计划生育政策在城镇的落实也比乡村更全面彻底,所以本来应当是城镇老龄化高于乡村水平,而实际是城镇老龄化水平低于乡村的。之所有产生这样现象主要是由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徙所造成的。

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前往城市谋生,这有效地使得城镇地区老龄化进程得以缓解。反观乡村,由于乡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增加,导致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也导致了缩小城乡差距、协调城乡经济发展越来越艰难。

二、财政支出规模现状分析

财政支出是老年保障的重要资金来源,亦是政府发挥社会资源配置职能的重要手段,对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讲,财政支出能够真正弥补市场失灵,对公共提供公共产品,为经济增长与发展浇筑坚实的基础,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一)相对规模分析

分别选取了二〇〇七-二〇二〇年全国各地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与医疗卫生支出占地方总财政支出的比例来加以分析。之所以数据从二〇〇七年开始,是由于在那年我国的财政支出统计口径出现了变动,国家财政支出分类也在这年开始引用了新的划分指标。

地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呈现出先降低后提高的震荡上升趋势,比重从二〇〇七年13.31%一路缓慢下降到二〇一二年的最低点11.20%,之后稳定回升,到二〇二〇年比重增长到14.93%,说明政府的职能转变。总的来说,二〇〇七-二〇二〇年地方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水平约在11%-15%之间。

但是这一比例偏低,在我国这一个人口众多低收人人群基数大的国情下,不太能满足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实现需要。学者的研究发现,这一比例在国际上一些社会保障制度较完善的国家中达到20%以上,北欧一些高福利国家甚至达到40%。

可见我国在社会保障投入方面仍不足,应对适度加大投入水平,满足现阶段人口结构和社会保障深层次改革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的需要。二〇〇七-二〇二〇年我国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水平飞快提高,二〇二〇年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总额为18873.41亿元,同二〇〇七年1955.75亿元相比,翻了三番之多,医疗卫生支出水平增幅明显。

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在此期间呈现了曲折增长态势,二〇二〇年比重达到8.96%,同二〇〇七年的5.10%相比,提高了3.86个百分点。说明这些年我国政府和社会对公民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逐渐重视,各级政府不仅在医疗卫生支出总量加大投入力度,在相对量上的分配比重也给予重视。

但是从相对量上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仍偏低,该数据在国际上的平均水平是14%至20%,相当多的国家占20%以上。12年间地方医疗卫生支出占比仅增加了3.86%,说明我国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虽然在不断推进我国医保体系健全和覆盖人数上升,但相对规模整体上升较慢。地方政府在加快本地区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大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规模,推进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建设。

标签: 老龄化现状特点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