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在新密市白寨镇王寨河村溱水(溱水在此段又名椿板河)西岸,顺河边岩头有一凹窝,窝内有三亩来地,当地群众称为“马金凤滩”。说起这个地名的来历,还要追溯到七十多年前。
1937年,在洛阳、开封一带搭戏班学艺的一代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正值15岁妙龄,因抗日战争烽火燃向中原,便逃荒来到了密县,先后在椿板河煤窑和超化窑“太乙新班”搭班演出。在这里马金凤先后拜韩小丹、燕长庚、翟彦身为师,技艺大为长进,她每天早晨都要来到溱水河边(在大隗时在洧水河边)练腔,练成了一幅金嗓子,其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就是在密县期间学习的。
马金凤在密县长达八年之久,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离开密县,因此,她把新密看作她的第二故乡,每次回新密演出她都会说:“我这个老姑娘,又回娘家来了。”马金凤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嗓子是喝密县的水、吃密县的棒子面练出来的,可以说山东是我的生身母亲,密县是我的养身母亲,养身更比生身亲,我永远也忘不了密县人民对我的培养和关怀。”
在椿板河煤窑搭班演出,不仅锻炼了马金凤的戏曲演唱技艺,作为主演她还获得了较为丰厚的报酬。因长期在密县演出,马金凤便有了在此安家的想法。旧社会人有了钱,一般要用来置地盖屋,于是,她用自己的积蓄,托人在离椿板河煤窑不远处的河西岸购置了三亩田地,用作长久打算,由当地村民郑锁代为耕种。抗战胜利后马金凤离开密县,以后这块地便被当地群众称为“马金凤滩”。
“马金凤滩”在解放后土改时被收归国有,但“马金凤滩”这个地名,因为见证了一代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颠沛流离的演艺生活,而流传了下来。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