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四川省绵阳科技城新区(以下简称“新区”)又传来一个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好消息。日前,该区企业四川英迈科技有限公司与某院所就一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达成协议,签约金额达1348万元。
在新区,这种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案例并不罕见。2022年,该区成果转化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达4.82亿元,净增197%,名列绵阳全市第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类似的亮眼数据,新区还收获了很多——2022年,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营收同比增长约14%;规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达129%......这些成绩,无不展现出新区旺盛的创新活力。日前,笔者走进绵阳科技城新区,探寻该区活力的源泉所在。
“新区每月都会有企业落户,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正逐渐向新区靠拢。”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机器人企业为例,2022年8月,杭州它人机器人公司滑板底盘技术研发中心及制造基地在新区机器人产业园落地开工,这是新区机器人产业园首家入驻的企业单位。
“作为最早从事机器人研发生产的一家公司,把新选址落户到新区这样一个打响‘科技城’口号的园区继续生存,我很放心。”该公司总经理刘刚介绍,公司顺利落户绵阳归结于新区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完备的配套设施,当前主要开展机器人组装和特殊场景测试等工作,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10万台清洁、消毒等机器人和低速无人驾驶底盘,五年内产值可达15亿元。
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着力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度衔接培育体系,已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家。
同时,从2022年1月开始,新区瞄准企业需求和痛点,坚持一月一期开展“高企助跑行动”,主题涵盖金融、产学研融合、人才、知识产权等方面,并出台《促进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专项政策措施》等政策,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重点科技企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摸排,收集梳理企业技术、人才、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需求。“在不断摸排的过程中,我们的政策措施也从5大类变成了7大类,33条具体举措,‘含新量’和‘含金量’都大大提升。”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在创新平台建设上,我们聚焦技术、产业、人才、资金的高效融合展开探索。”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仍以机器人产业为例,在开工建设机器人智能智造产业园并引企入驻的同时,该区还瞄准机器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成立了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以此为基础,新区探索构建了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链”,包括一个领军团队、一个研究院所、一个实训基地、一个产业基金、一个产业园区。
“依托新区本身具有的产业发展机制和资金组建优势,研究院已和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人才团队开展深入合作,同时吸引几十家企业入驻,围绕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三个赛道展开探索。”该研究院负责人仲丽萍说。
创新平台的建设同样离不开政策的鼓励。新区自2022年7月底出台《促进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专项政策措施》将“招院引所”摆在开篇位置以来,类似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这般与产业发展关联密切的研究院,已在新区落地4个。
此外,新区还鼓励企业立足自身实际和需求,自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2022年,新区组织九洲电器集团、流能粉体、互慧软件等7家企业成功获批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绵阳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等产业创新平台。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