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焦点 >

柴门闻犬吠的下一句是_柴门闻犬吠的下一句

时间 2023-04-30 19:57:15 来源:互联网  

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释义: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资料图)

3、出处:唐代·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如下: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4、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5、译文: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贫穷。

6、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7、注释:宿:投宿;借宿。

8、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

9、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

10、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11、日暮:傍晚的时候。

12、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13、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大约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公元777年(十二年)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

14、《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遭贬之后。

15、二、赏析上联写贬谪中的投宿,重在客观描写,下联写投宿时的感受,重在主观抒发,自然婉转,一气呵成。

16、在表现形式上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弹丸圆美流转,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谓脉络的跳跃。

17、此诗不但运用了“反客为主”——出奇制胜的艺术构思,而且还采用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技巧。

18、全诗四句,每一句都足以成为一幅独立的艺术画面,每个画面又都蕴涵着情与景对立统一的艺术韵味。

19、此诗在用词的音律上也颇有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句“日暮”是入、去,“远”乃上声,加上“苍山”的两平声,一句之中已构成平、上、去、入四声交错的声律之美,余下三句也大致如此,或平声中有阴、阳的变化,如“天寒”、“归人”二字;仄声中有上、去的变化,如“犬吠”、“雪夜”,及尾字中的“远”与“吠”,遂使此诗在自然吐纳之中,极富高低错落、抑扬顿挫之美。

20、下一句:风雪夜归人【出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代: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2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2、【译文】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贫穷。

23、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24、扩展资料《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创作背景大约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公元777年(十二年)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

25、《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遭贬之后。

26、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鉴赏诗一上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漫无边际的霭暮笼罩着远处的千嶂万壑,旷野茅屋在凛冽寒气的侵凌下显得是那么孤零安谧。

27、起联不写行人的兼程寻宿,而先写他已找到安顿处后从远处看到的山村景象,这在布局上既避免平铺直叙,又给下联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种萧瑟的气氛。

28、下二句,写白屋有人归来,引起了柴门外的犬吠声,这声音来得多么突然,又是多么可喜可亲。

29、如果说,上联已构成了一幅寒寂清冷的风景画,那么下联便是在这幅画的显眼处,纳入了声响和人物,添上寒风和飞雪,经这样的渲染、照应,就把遥见的“苍山”、“白屋”,近闻的“犬吠”和眼下的“风雪”交织成章了。

30、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1、【年代】:唐【作者】:刘长卿【作品】:逢雪宿芙蓉山【内容】: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3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所以是下一句是风雪夜归人名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4、”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作者:刘长卿年代:唐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35、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