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关注 >

美国金融危机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时间 2023-05-09 15:33:55 来源:时代财富网  

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首先,对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侯玉成表示,美国本次金融动荡最终转化成危机,是由价格泡沫所引起,价格泡沫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市场。美国将问题转移到金融衍生品是在混淆概念,其根本问题就是房地产泡沫过渡膨胀,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近年,美国的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导致经济发展较快,但其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是以价格不断上涨来支撑它整体总的经济发展局面。正是因为这一点细微差别,导致一旦某个领域出现问题,就会使整个价格体系崩盘。

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施慧洪博士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美国的金融机制,即信用衍生产品,普通的债券本金和利益都是可以预期的,衍生化后,本金变化了,利率也变化了。如利率可以与汇率挂钩,利率可以跟很多因素挂钩,这样就使风险更加扩大化。尤其是期货,利率一高,亏损的数字就成了天文数字,这使整个经济分为两极,一方是巨大的盈利,一方是巨大的亏损,经济体系就无法平衡。

面对这种局面,目前各国政府都在尽力挽回金融危机局面,但究竟有多大效果?侯玉成表示,包括现在欧洲、美国所有的注资,包括成立各类基金的目的主要是让市场稳定,整体在根上并没有做实质性的动作,目的就是各国央行联合起来,给市场信心,先让金融系统稳定,让实体经济正常运营。

谈到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目前的影响,侯玉成认为,其主要负面影响在我国的外贸出口及金融领域,但从另一个角度,无论是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发展,此次危机又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这就需要宏观决策层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缓冲的时机。

中国银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管理总部投资经理连杰表示,在中国目前自主动力并不充分的环境下,生存环境愈加恶劣,在产业升级和行业结合的过程中才能诞生出更强有力的企业。另一个层面,刚性的内需支持的行业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我们现在内需增长并不快,但是这种增长基本是刚性的,不会突然变成负增长,比如农业、快速消费品,这些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侯玉成认为,在目前经济局面下,可以在稳定或者尽可能减少出口影响基础上加强对内需的关注,从近期召开的党代会可以发现,内需的启动,或者内需的制造,可能会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大的经济政策方向。而对于农业甚至与农相关的整体领域,可能是我国未来加强内需发展的一个点。下一步我国很可能在科学、技术行业给予适当扶持和推动,一方面发展科学技术基础,另一方面试图从这个领域制造出新的消费热点。

美国金融危机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1.货币政策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美联储加大了货币政策力度。2008年10月8日、29日、12月16日,联邦基准利率大幅下调175个基点,联邦基准利率调整至历史最低水平0.25%;同时,贴现率继续下调至0.5%。美国充分利用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基准利率和贴现率都降至历史罕见的低水平,这表明美国政府迫切希望尽快应对金融危机。由于联邦基准利率和贴现率没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传统的货币政策措施已经用尽,美联储被迫采取“量化宽松”的非传统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公开市场操作。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将在未来6个月直接收购3000亿美元的长期美国政府债券,以维持市场稳定,并进一步扩大旨在降低抵押贷款利率7500亿美元的贷款项目规模。在次贷危机的严重影响下,为了增加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的收入,减轻公开市场业务的压力,美联储于2008年10月15日宣布将向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12月16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分别进一步下调至0.79%和0.25%。向存款准备金支付利率的政策旨在鼓励商业银行将超额存款准备金存入美联储,以便美联储能够更好地应对危机。继推出短期拍卖工具、短期证券借贷工具和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等流动性管理工具后,美联储分别于2008年9月19日、10月7日和11月10日推出了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商业票据融资工具和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工具等新的非常规流动性管理工具,以进一步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2.促进实体经济复苏

为了刺激消费,促进实体经济复苏,2008年12月19日,财政部斥资174亿美元向汽车行业提供短期贷款。2009年6月,美国采取第一步措施,通过总额为10亿美元的旧车换现金计划来拯救汽车行业等实体经济。根据该计划,当消费者通过折价购买更经济、更环保的汽车和卡车时,他们可以从政府获得3500至4500美元的补贴。该计划极大地刺激了美国汽车市场,并在美国汽车产业破产重组后起到了助推作用。

标签: 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采取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