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每日报道:时效战开打,菜鸟瞄准顺丰、京东物流腹地

时间 2023-05-30 08:01:51 来源:顶端新闻  

第3298期

全文共计2625字/阅读时长约6分钟

为何巨头开始如此重时效产品?


【资料图】

来源 | 运联智库(ID:tucmedia)

作者 | 贾艺超

编辑 | 小L

卷完价格之后,玩家们开始卷时效了。

3月底,菜鸟联合天猫超市推出了优选仓配“1212半日达”服务。一周后,京东物流在其公众号悄悄上线“云仓达”业务,将电商配送时效进一步缩短到了“半日达”。

巧合的是,5月24日,就在菜鸟联合申通启动全国重点经济圈物流升级计划,推出智选仓配“次日达”服务的当天,顺丰也在其公众号官宣顺丰特快升级,提出“次日达”时效更稳定,“次晨达”范围再扩大。

菜鸟,正在成为那只搅动水花的“鲶鱼”。快递行业的“时效战”,一触即发。

这个时间点,为什么巨头开始如此重时效产品?时效产品的难度系数有多高?各自又是如何做的?

巨头“卷”时效,唯快不破

时效产品,一头连着体验,一头连着利润。

一直以来,“时效”都顺丰、京东身上的标签。顺丰以快速、稳定、安全的标签,长期稳坐高端快递市场的头把交椅。为了维护这一标签,其甚至在国内率先组机队、建机场,将时效标签突出到了极致。

什么是顺丰护城河?王卫在公司内网中多次强调:“服务体验就是顺丰的生命”。

京东则是通过自建物流,并于2010年推出“211”限时达服务,将彼时快递的平均收货时间从近一周大幅缩短到半天,从而借助3C产品在电商平台激烈的流量竞争中跑出来。

对于自建物流的逻辑,刘强东喜欢用三个关键词形容:体验、成本、效率。

如今,菜鸟也开始打时效标签。今年3月底,菜鸟联合猫超推出“1212半日达”;5月底,联合申通推出全国重点经济圈“次日达”产品……

随着电商作为商家重要的流通渠道之一,主流的快消、3C、鞋服、美妆等产品电商渠道销售占比达到25%-40%。商家的消费者之争,过去可能集中在流量转化,如今则越来越集中在消费体验。菜鸟这些动作背后的逻辑,正在于此。

根据菜鸟内部提炼,时效、上门是电商购物的两大痛点;因此,从去年力推送货上门,到今年主打时效产品,菜鸟都是在消费者最重要的需求点上,持续高度投入。

当然,除了体验之外,时效产品也是重要的利润中心。

顺丰和“通达系”分别是高端快递和经济型快递的代表。前者,比拼的是品牌和服务的溢价;后者,拼的则是成本能力在规模效应中的放大,二者之间的毛利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而根据头部快递公司公布的2022年财报数据显示,几大快递公司的扣非归母净利润规模分别为:中通快递68.06亿元、顺丰集团53.4亿元、圆通速递37.8亿元、韵达股份13.9亿元、申通快递3.1亿元。

“通达系”盈利能力的赶超,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顺丰的焦虑。这也是顺丰之所以将其经济型快递网络丰网,出售给极兔的原因。

根据中通快递内部人员透露,今年其净利目标是奔着百亿去的。

背后的逻辑是,“通达系”的时效产品,主要得益于规模效应带来的弹性空间。运作模式和流程都是一样的,只是各自在节点转运、班车班次的时间上稍作分层。而这样的时效产品运营成本,几乎不会超出普运产品很多,边际成本几乎为0,多出来的产品溢价就是利润。

显然,申通联手菜鸟打时效产品,也是想抓规模效应的红利。

时效件,拼什么?

某种程度上来看,以菜鸟、申通以及中通为代表的经济型玩家,当前表现出一定的进攻性,踩在菜鸟卷时效的时间节点升级产品,意味着顺丰、京东们的时效升级,其中多少有点被动防守的成分。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时间=距离/速度。那么,“卷”时效,实际上是在“卷”什么?

1)缩短距离。

时效提升最为明显的手段,是将商品放到离消费者最近的距离。

京东将快递时效从一周缩到半天,依靠的是遍布全国的仓配网络。如今新零售概念下的分钟级配送,则是将仓配网络颗粒度,细化到以社区为单位的“网格仓”+即时配送网络。

当然,距离的缩短,需要商流的配合。对于To C的快递而言,物流需求是有随机性的;而如果加上商流,物流服务其实是可以被计划的。

可以感觉到,基于大数据的引导,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从过去的一仓发全国,转变为云仓的模式。在“6.18”“11.11”等大促的预售模式下,这种优势被放大地尤其明显。

2)优化干线配置。

干线的配置在于提速。没有商流加持的快递企业,要想提时效,过去依靠准时发车的精准卡航,牺牲满载率保证运输时效准点达到;如今,时效提速开始升级到飞机,顺丰、京东、中国邮政、圆通等都开始自建机队,部分甚至开始自建机场。

3)规模效应。

时效产品在规模效应里,是可以自然产生的。明显的感知就是通达系10年前一周左右的时效,在今天已经可以稳定在72小时,规模效应使得车辆不必等货配载;如果规模效应进一步放大,通过增开班次,时效产品就已经产生了,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快递领域,网络型快运甚至类似三志物流这样的专线平台,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也开始出现时效产品。

4)流程提效。

当前,快递、快运网络主要采用的是轴辐式网络模式,从货物发出到签收,至少要经过“揽——拣——干——拣——配”五个流程节点。任何一个节点的管理失效,都会影响整体时效;同时,路由规划不合理,可能就要多经历一次装卸分拣。

而挤时间的方式,就是在规模效应下,细化分拨中小颗粒度,拉直线路,减少中转。

如此来看的话,要与追赶者拉开差距,京东物流提速的核心在于缩短距离,顺丰提速的核心在干线配置。对于“通达系”这样的网络而言,当前则主要聚焦在扩大规模效应与提高流程效率。

菜鸟、京东,殊途同归

菜鸟仓配,剑指京东。

无论是优选仓配的“半日达”,还是智选仓配“次日达”,菜鸟正在通过仓配的协同,放大自身的时效能力。

其主打的是一个高性价比。一方面,通过时效与体验,打破消费者固有认知,渗透C端;另一方面,以经济型快递的标签,打破商家对时效产品的高成本认知,渗透B端。

当然,这种追赶背后需要足够的基建能力、运营能力、成本管控能力。

1)从基建角度来看

根据京东物流最新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京东物流运营超过1500个仓库,包含京东物流管理的云仓面积在内,其仓储网络总面积已超过3100万平方米。

而此前菜鸟CEO万霖在解释菜鸟国内供应链能力时透露,菜鸟供应链拥有7个全国仓配枢纽,仓储面积超3000万平方米。

此外,菜鸟发布优选仓配、智选仓配的同时,也公布了产品推进的时间表。比如,其优选仓配半日达预计一年内要覆盖全国20城。这背后的挑战,是仓群的打造以及仓库颗粒度的细化。

2)从运营角度来看

仓配模式讲究的是仓储网络与配送网络的同频。京东物流的模式是通过自建自营的方式做小件,通过收并购的方式引入跨越速运、德邦快递等大件市场的履约能力。

菜鸟采取与申通联合运营的方式,就意味着菜鸟的仓群建设,需要与申通的节点建设有一定的协同。这也是阿里入主申通后的关键一步。

事实上,申通自2022年开始全面启动三年百亿级产能提升项目,使得双方能够在如今提时效、提体验的共识下,实现枢纽城市、节点建设上的匹配和咬合。

3)从成本管控能力来看

只提体验,不看性价比的产品,都是耍流氓。这也是菜鸟在配送网络上,除了菜鸟直送的网络布局之外,引入经济型快递作为重要补充的原因。

整体看来,仓配模式下,菜鸟和京东物流正在“殊途同归”。借助物流体验提升稳住平台商流的同时,也将供应链能力释放给平台商家。

不同的是,直营制标签下的京东,对资源的强管控能力,意味着高成本;而菜鸟与经济型快递协同的方式,则主打性价比。

当然,这种基建能力、运营能力以及成本管控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好消息是,阿里这轮组织变革后,其各个业务板块开始解放生产力,菜鸟正在跑出加速度。

©本文为运联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