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消费端碳审计助推绿色低碳发展——专访平安银行战略发展部董事总经理卢乐书
消费作为工业生产过程的终端环节,是碳排放重要来源之一,减排空间巨大。据测算,发达国家大约70%的碳排放量来自居民生活消费。在我国,与居民生活消费相关的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已占碳排放总量的53%,并且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由此可见,消费端的碳减排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势在必行。对此,平安银行战略发展部董事总经理卢乐书在接受《审计观察》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创新消费端绿色金融产品、丰富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到碳审计在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核实个人碳减排量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提供有力保障,真正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资料图】
《审计观察》:消费端碳排放是关系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您看来,为什么要开展消费端碳审计?
卢乐书:消费端碳减排场景复杂且零散,承接主体是数以亿计的个人。为推动消费端减排,我国创新地提出并尝试以居民碳账户为核心的碳普惠制度体系。居民碳账户体系中,个人碳减排行为被记录、转化、累积为个人碳减排量,并辅以相应激励机制。个人碳减排量既可以兑换成平台公司(如商业银行或大型互联网公司等)内部流通的碳积分或绿色权益;在未来碳市场更为成熟的阶段,又可作为碳资产在碳市场上进行交易。目前试点中,碳普惠机制所采取的是通过平台公司的个人碳账户产品承接方式。从趋势上看,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公司都在争相布局个人碳账户。鉴于个人碳减排量具有的个人资产属性,我们预期依托触达场景的个人碳账户局部试点将逐渐融合,形成局部甚至是全局互通的居民碳账户。
在居民碳账户发展中,如果个人碳减排量存在记录不真实、核算不准确等情形,承载个人碳减排量核证的平台公司就会承担相应的内控风险,个人碳减排行为的正当权益和收益无法得到保障,碳普惠制度体系的公信力将受到影响,消费端碳减排措施的有效性和个人碳市场的运行将难以保障。个人碳减排量的不实记录将会是实现社会经济绿色转型的显著障碍和挑战。所以,消费端碳审计的必要性显而易见。碳审计是实现经济绿色转型、促进碳市场建设、规避平台公司内控风险、保障个人正当权益,核实个人碳减排量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的有力保障。
《审计观察》:请简单介绍下消费端的碳审计。
卢乐书:消费端碳审计是非常新的话题,可以从更广义的碳审计说起。碳审计可以理解为基于审计的一般逻辑,从审计学的视角管理碳排放的一种实践,是对企业或个人的碳排放足迹和碳减排量进行检查和监督,并出具评价结论的活动。碳审计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经济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其根本目标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保护地球生态安全;直接目标是促进碳信息核算与披露的规范性、提高碳管理水平、推动低碳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
目前,各国消费端低碳转型的进程普遍滞后于生产端。在实际案例中,碳审计的范围大都集中在生产端。生产端碳审计旨在核实与企业碳排放相关的行为活动和碳减排量,如低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低碳相关财税资金的使用情况、节能减排目标的达成情况等。如前所述,消费端低碳转型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们需要加强对消费端碳审计的关注和体系建设。消费端碳审计旨在核实与个人碳排放相关的行为活动和碳减排量,如购买消费行为中的低碳选择和通过绿色出行方式累积的碳减排量等。消费端碳审计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在居民碳账户日渐成熟的背景下,碳审计所涵盖的领域将会快速扩大。同时,依托强有力的低碳政策渗透力和高度数字化的社会基础设施,我国具备发展消费端碳审计的优势。
《审计观察》:消费端碳审计路径与生产端有哪些异同?
卢乐书:生产端碳审计的对象是企业,路径上相对简单,由第三方权威专业机构根据规则对碳排放企业进行审计。在消费端,个人碳行为发生在个人日常行为中,而记录过程由企业承载,所以审计对象的多元化导致审计路径的设计也相对复杂。
目前,生产端碳审计的核心是以各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为基础,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发布了24个行业指引。参考国际ISO14064标准和GHG Protocol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标准,对企业碳核算、碳核查、碳监控(MRV)全流程进行审计。生产端碳审计的主要对象是控排企业,如电力行业、石油化工行业、钢铁行业、建筑行业等相关企业,同时也包含大型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在核算碳足迹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碳核算金融联盟(PCAF),并初步制定了相应的PCAF审计准则。PCAF是一项由英国金融机构发起的全球碳核算倡议,目前已涵盖46个国家,已有160多名成员,代表性成员机构有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意志银行等,致力于协调金融机构衡量和披露其贷款和投资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目前,生产端碳审计以核实企业内部直接排放(范围一)和内部间接排放(范围二)的碳排放为主,还没有达到能够审计外部排放(范围三)的程度,这里范围三指的是被审计企业的上下游企业。
而在消费端,居民碳减排行为被平台公司记录,平台公司应作为第一被审计对象。同时,个人是碳减排行为发生的主体,也是应被审计的对象。后者数量众多,主体上看很难以传统方式一一执行。参考企业碳审计的实际案例,仅范围三就难以被审计,也就是核心企业难以对上下游进行碳排放量的保证。同样,针对平台公司对下游客户碳排放记录的审计,也是困难重重。
个人碳减排行为与企业不同,单笔数量小、笔数多,因此,需要系统地、动态地解决从个人到企业的碳信息链记录问题。良好的制度设计和科技手段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准确记录,为顺利实施审计打下基础。这样,审计的实施难度可显著降低,可操作性可相应提高。
关于企业端的碳审计结论呈现,目前第三方审计机构能够为企业在碳审计方面所提供的结论,主要是有限保证,能够提供合理保证的案例并不常见。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出具合理保证的案例,是普华永道为一家海外保险公司Aviva在2021年度提供的关于可持续发展进展的审计报告,碳审计是该审计报告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境内以出具有限保证为主,如普华永道在2021年度为某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出具了有限保证,其中涉及碳排放相关信息。审计机构之所以难以出具有限保证,主要是第三方审计机构很难全流程地看到企业碳排放情形,基本只能做到以时点计量,而且企业碳排放的过程很难达到财务报表的效果,即以时点计量已经能反映出企业的财务全景。未来对企业在消费端碳减排的审计,希望能够通过IT审计、制度搭建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实现记录即审计的状态。那么,第三方审计机构也有望在该领域出具合理保证的碳审计结论。
《审计观察》:在您看来,消费端碳审计的前景是什么?
卢乐书:消费端碳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个人碳减排行为产生的碳减排量真实性与准确性的核实,以及相关主体依托这些碳减排量所产生的获利是否公平合理。由于消费端碳审计需要借助大量金融科技手段和专业知识,其审计主体除了包含传统审计机构(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主)外,也涵盖具有专业能力的科技公司。而审计对象既包括数以亿计的个人用户,又包括承载大量个人碳减排信息的平台公司,如商业银行和大型互联网公司。
根据消费端低碳转型所面临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将消费端碳审计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讨论,且两个阶段所囊括的重点不尽相同。第一阶段指个人碳减排量未能在公开碳市场上进行交易的阶段。碳市场在此阶段尚未成熟、完善,个人碳减排量以兑换为平台公司内部流通的积分或绿色权益为主。第二阶段指当居民碳账户体系实现局部或全社会的互联互通,个人碳减排量可以作为碳资产在公开碳市场进行交易的阶段,碳市场在此阶段已基本成形,个人碳减排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碳资产属性,既可以兑换成平台公司内部的积分权益,又可以在平台公司外部的碳市场上进行公开交易。
在第一阶段,由于个人碳减排量仅在平台公司内部流通,还未在公开碳市场上进行交易,对个人碳减排量逐一进行审计的必要性并不明显,再加上短期内实现难度较大,因此,这个阶段的审计对象以承载个人碳减排信息的平台公司为主,审计范围主要包含三类:内控审计、IT审计、报告审计。其中,内控审计,是指从内控流程上核实是否有“洗绿”或“漂绿”行为,或是在为不同主体提供积分回馈等激励步骤时,是否公平。如由于内控流程的不严谨,造成碳积分与绿色权益兑换过程中的纰漏,使得碳减排行为与相应获得的积分权益出现不匹配现象。IT审计,是指平台公司在个人碳减量记录中所应用的IT系统是否存在纰漏。如是否存在碳排放因子使用不当、碳核算过程未能使用正确的公式、碳减排行为未能准确记录在IT系统中等情形。IT审计的难度相对较大,对审计机构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报告审计,旨在核实平台公司在对外披露的自身为生态圈所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的信息和报告,是否有夸张的记录和陈述而获取品牌或市值效应。
在第二阶段,个人碳市场已基本成熟,居民碳账户体系已初步实现互联互通,个人碳减排量已具备碳资产属性,可在碳市场上进行公开交易,消费端碳审计在第二阶段呈现出审计个人用户与平台公司并存的态势。此时,个人碳减排量的资产属性相对完备,可公开流通、交易,那么碳审计逻辑也趋同于传统的个人所得税核定征收,后者的初衷在于遏制个人偷税、漏税行为。同理,个人碳审计旨在个人碳减排量交易的过程中,防止个人夸大碳减排量而获取不正当收益的行为,维护整个碳市场的稳健运行。同时,除了逐个进行碳审计外,在此阶段仍须保留对平台公司做碳审计,因为平台公司也同样具有通过批量为个人行为“洗绿”“漂绿”而在碳市场上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可能。平台公司承载着数以亿计用户的碳减排量,当个人碳减排量和企业碳减排能够交易时,平台公司将汇总的个人碳减排量打包,代为在碳市场上进行交易,此时碳审计的作用就更为凸显。
综上,消费端碳审计在第一阶段仅通过直接审计平台公司,间接核验个人碳减排量获取、记录情况;在第二阶段,同步对个人用户和平台公司进行审计。
《审计观察》:那么,在审计过程中,如何区分碳审计的对象属于生产端还是消费端?
卢乐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传统审计是对常规资产的审计。当拥有资产的主体是公司时,就是传统的财务审计;拥有资产的主体是个人时,则以税务审计为主。碳减排量作为一类新型资产,拥有资产的主体是公司时,就是生产端的碳审计;拥有资产的主体是个人的时候,就是消费端碳审计。
消费端审计对象是个人时,类似传统的个税核定,在审计内容上,传统税务审计主要是核实税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而消费端碳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核实个人碳减排量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在方式上,个人所得税核定征收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并不高;而消费端碳审计须借助大量的金融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以及环境学、工程学、物理化学等专业知识,将审计流程尽可能地嵌入、渗透到碳减排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去,与个人碳减排行为保持同步。在审计力度上,个人的收入上限无限宽。同时人的碳减排量是根据每天的行为产生,所以不会出现单笔大额差异,因此,对于个人碳减排量的逐一核实力度就小很多,识别起来也相对容易。
消费端碳审计对象是平台公司的时候,更类似于生产端碳审计,主要区别在操作方式上。虽然消费端场景复杂且零散,消费端的碳审计标准比生产端的碳审计标准在制定难度上要大很多。但借助科技的力量,有望实现碳减排行为“记录即审计”,审计的重点转为在记录过程的系统设置和制度设计上。此外,由于居民碳账户体系相对于企业碳账户要更加复杂多样,个人的行为可以在不同的企业进行记录,如何识别碳减排量的重复累计将是审计难点。
《审计观察》:消费端碳审计与居民碳账户有何联系?
卢乐书:居民碳账户既是消费端个人碳减排量的载体,又是个人碳配额与个人碳交易机制的载体。消费端碳审计就是对每个居民碳账户中承载的碳减排信息进行核实、验证的过程,是碳审计在消费领域的原子化,居民碳账户体系的关键节点在于平台公司,所以消费端碳审计的主要对象也是平台公司。平台公司向下能触达消费端用户,向上能将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政府和监管机构。政府通过平台公司,与消费端用户进行有效连接,将低碳相关政策渗透到这样的连接中去。平台公司正是因为在碳账户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使其成为消费领域碳审计的主要对象。此外,消费端碳审计的审计报告可实时存储、托管在碳账户体系中,碳账户成为碳审计报告的载体。
《审计观察》:目前,消费端碳审计面临的挑战还有哪些?
卢乐书:消费领域碳审计的核心在于核实个人碳减排量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这为构建完善的碳市场与个人碳交易机制起到了压舱石与稳定器的作用,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由于消费端场景零散且复杂,很难统一碳审计标准。二是居民碳审计的意识非常薄弱,对个人碳减排量的金融属性认识不足。三是由于碳减排量可记录在多个居民碳账户,重复计算问题给消费端碳审计带来了较大挑战。四是金融科技在消费端碳审计的渗透力度不足,离实现碳减排行为“记录即审计”的愿景仍有距离。五是由于碳市场与个人碳交易机制尚处于初期,个人碳减排量的流通和交易程度还比较弱,给目前消费端碳审计的必要性带来了挑战。值得留意的是,居民端碳账户体系刚刚起步且势头迅猛,消费端碳审计也处于行业讨论和发展初期,在这个阶段,碳审计的服务功能宜全不宜缺,但审计力度易轻不宜重。第三方机构所提供的碳审计定位,也更多从服务角度帮助企业能够更科学、规范地自愿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而相对弱化传统审计中的负面评价功能,才能鼓励更多的企业主动参与到推进居民碳账户的建设中来。未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与碳审计标准的逐步建立,消费端碳审计在深度、广度和精细度等方面能够克服挑战,日臻成熟,为全社会消费端碳减排的体系化构建保驾护航。(曹伟)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