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

将“饮食”元素融入到影视叙事 便有了象征和隐喻意义

时间 2021-03-10 14:01:05 来源:文汇报  

不久前,一部国产美食剧《人间烟火花小厨》在韩国播出,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了中国美食。该剧早前在优酷平台播出时,曾位列豆瓣华语口碑剧集榜TOP10,并登上微博电视剧热门榜单榜首,还以分账破亿元的成绩刷新了分账剧的“天花板”,体现出了饮食类影视剧的强大潜力。

古语曰“民以食为天”,饮食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知道想要从事生产活动,最基本的就是必须吃和喝,从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壁画我们即可窥见最早的烹饪食物的画像。当代社会,饮食在大众媒介、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传播,特别是影视剧中,饮食早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表现元素。

将“饮食”元素融入到影视叙事后,那些我们生活中看似平凡的食物和与饮食有关的事物便具有了象征和隐喻意义。毫无疑问,经过创作者们的长久实践和反复表述,以“饮食”为题材的故事展现出类型的特质,并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功能。例如电影《巴贝特之宴》《浓情巧克力》《味浓情更浓》《小森林》《爱丽舍宫的女大厨》《落魄大厨》《燃情主厨》《朱莉与朱莉娅》,日剧《深夜食堂》《东京大饭店》,国产影视作品《花间提壶方大厨》《人间烟火花小厨》《我,喜欢你》等都受到观众的喜爱。势不可挡的美食潮流也蔓延至纪录片、动画片和综艺等领域。

饮食类影视作品往往用较大篇幅来展示饮食研究、制作、品尝等过程。如果没有影像呈现,那些美妙的搭配、变化的技巧和食物背后的情感我们恐怕无从体会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用镜头记录了法国一家人共进午餐的画面,随着这部纪录短片 《婴儿的午餐》公映,此后,对饮食的呈现成为影视剧以及大众媒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巴斯特·基顿主演的《厨师》(1918)和《晚宴》(1933)中都有大量展现饮食的场面。最令人印象深刻地莫过于《淘金记》(1925)里饥肠辘辘的查理煮皮鞋充饥的经典段落以及《一夜风流》(1934)里彼得教埃莉如何在咖啡里泡甜甜圈。这些饮食场面或交代人物的文化身份,或展现故事发生的地理历史环境,或成为叙事中的重要道具,这其中,饮食只作为锦上添花的元素,与我们所说的“饮食电影”和“饮食剧”类型大不相同。

饮食类影视剧通常以厨师或美食爱好者为主要角色,如《东京大饭店》里的名厨尾花夏树,《爱丽舍宫的女大厨》里的女主厨霍腾瑟,《我,喜欢你》里的女厨师顾胜男,进而围绕主人公的职业或爱好——“饮食”为主题或线索来展开剧情。他们的饮食偏好可能千差万别,不仅能代表其个人品味、种族背景、阶级地位、精神状态、宗教信仰,也能侧面展现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等。影视剧也多以此建构戏剧冲突,编织丰富的故事情节,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如日本电影《海鸥食堂》中幸惠独自在芬兰经营一家日式餐厅,但因文化差异,她的店门庭冷落。国产剧《我,喜欢你》中路晋是身价上亿的霸道总裁,没有人能征服他的味蕾,顾胜男则是邋遢任性的灰姑娘厨师,两人门不当户不对。电影《狂宴》中意大利籍兄弟在美国开了家意式餐厅,然而却面临倒闭风险。表面上是人物关系的矛盾,实则是文化观点的冲突,这种对抗加深了饮食类影视剧的深层内涵。

饮食类影视作品中,主人公在经历了职业、情感等人生挫折后,往往通过饮食来获得心灵的疗愈或故事的胜利。这意味着饮食类影视作品矛盾的高潮都围绕着食物展开或利用食物开解,如电影《浓情巧克力》中对薇安的巧克力不屑一顾的镇长夜里却偷偷疯狂啃食,薇安不但没有嘲讽他而是与之达成和解;电影《美味情缘》中凯特因客人对食物的无理由挑剔激发了她放弃原本餐厅主厨的工作,转而与情人尼克重归于好;电影《金玉满堂》中以一场厨艺比拼的胜利化解了满汉楼的经营危机;电视剧《人间烟火花小厨》里“花间楼”的主厨花小麦在名厨云集的八珍会比赛中拆穿恶人奸计并夺魁。

饮食类影视剧常常用较大的篇幅来展示饮食研究、制作、品尝等过程,在视听上营造出鲜美诱人的感受。一方面,影视剧用蒙太奇手法将饮食烹调的技术程序进行艺术化加工,让繁琐的食材处理过程更有观赏性和审美性。从食材的选择、切割、烹调到摆盘,这些片段以具有代表性的动作碎片为剪辑顺序,烹饪时长得到凝练的同时烹饪细节也得到强调。另一方面,食物品尝过程也营造出超出日常生活的仪式感,或表现用餐礼仪,如电影《巴贝特之宴》里法国菜的品尝顺序;或表现主人公对食物的情感态度,不论是享受、敬畏,还是挑剔、排斥,观众依托这种情绪来建立对食物的情感。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有各自浓郁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法国菜讲究色香味形的搭配,口感细腻、摆盘精致;意大利菜更突出食材的原汁原味,喜用西红柿和橄榄油;中国菜善用火候,医食结合。各国饮食因地域、食材、烹饪技术、文化等呈现出风格迥异的面貌,倘若没有影像呈现,那些美妙的搭配、千变万化的技巧和食物背后的情感我们恐怕难以领略。

“饮食”之所以在大大小小的屏幕上大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那些繁复精美、色泽诱人的食物和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的烹调技术,通过大量特写、慢镜头等方式让观众的知觉感官得以延伸,调动起观众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饮食“是一种不一般的复合体,它凝聚着个性化的幻想、灵感、品味、想象力和风格”,它是各种未知味蕾的碰撞,不仅给影视剧创作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影像化的视觉奇观也给观众带来了新奇和陌生化的体验。

饮食类影视剧强调食物的色、香、味、形,诱惑着片中人的同时,也让观众欲罢不能。如电影《巴贝特之宴》中,实际是法国餐厅名厨的巴贝特要为丹麦小镇质朴的村民奉上一桌正宗的法式大餐,其中巴贝特准备食材、烹调的段落占影片的三分之一以上,上菜顺序和酒品搭配也展现了法国人精致考究的风格。日本系列电影《小森林》几乎完全由主人公小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琐碎日常和烹饪过程为内容展现,以远离城市的春夏秋冬四季为分割,每个季节都有属于自己的食材,小市接受自然馈赠并为之烹调,让看似简单的食材迸发出了鲜活的滋味。《人间烟火花小厨》几乎每一集都有烹饪的桥段,一日三餐、才子佳人,不仅美食让人垂涎欲滴,强烈的烟火气息和细水长流的平淡生活也让人艳羡。

屏幕上的饮食除了能给人以生理满足感外,从更深的层面来说,也能填补人的心理空洞,舒缓人的心理压力。众所周知,当人处于负面情绪或紧张状态时,对食物的渴望会大大增加,以此来化解负面情绪。当下兴起的一种新的网络直播节目“吃播”的火爆很能说明某些问题,一方面“吃播”满足了不同人对于各色食物的猎奇心态,解放自己压抑的食欲,另一方面也侧面印证了狂欢背后人的精神孤独与社交疏离。影视剧中,也不乏通过饮食来获得心灵慰藉的桥段,如日剧《深夜食堂》中,每到午夜时分,形形色色的客人便到“深夜食堂”作客,卸下一天的疲惫,在食物的香气和充满人情味的餐厅里诉说人生的酸甜苦辣。日剧《孤独的美食家》中,杂货店老板井之头五郎每天下班后深入日本街头,饱尝各类美食,虽然五郎独自一人,但仿佛并不孤独,从奶油水果三明治到浓郁的黑咖啡,再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料理,他大快朵颐,有时甚至没有台词,只听得咀嚼食物、吞咽口水的声音,然后接他一个满足、悠然的特写反应镜头,不禁让人感慨还有什么能比享受美食更心悦神怡的呢?

借助饮食,影视作品或进行关于人伦情感的复杂表述,或展开关于人之天性的深入讨论,饮食成为我们审视社会和人生的特殊的意义载体

当我们观看饮食类型影视剧时,不难发现,其类型元素就是食物本身及其鲜香诱人的影像符号。

观众对于饮食的精神欲望促成了饮食类型影视剧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尽管每个时期、不同的人对于类型元素的期望值是不同的,所呈现出来的外壳也会随着时间、空间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种或强化。但总体来说,饮食类型影视剧在叙事上主要以“个人价值实现”与“餐厅经营”为主要线索。

在“个人价值实现”这一叙事线索中,该类影视剧主要以主人公职业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实现作为目标,主角通常为厨师或美食爱好者,他们有自己的职业追求,有对美食的热爱,但生活往往让其事与愿违。通过不断地精进厨艺,最终个人价值得以实现。

如电影《南极料理人》中厨师西村淳在冰天雪地的南极考察基地为七个寂寞男人绞尽脑汁做饭,由于大家常年在封闭空间生活,对食物的热情逐渐下降,甚至有人每晚起来偷吃拉面,这让西村淳感到苦闷,大家的无视让他备受打击。最后,西村以一道日本传统拉面让大伙儿热气腾腾地围坐在桌前,看着大伙儿对这道简单的家乡美食狼吞虎咽的样子,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可以说,这是西村作为厨师最幸福的时刻了。电影《朱莉与朱莉娅》将朱莉和朱莉娅两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对食物的追求与热爱并置在一起。人到中年的朱莉娅是一名家庭主妇,她跟随在大使馆工作的丈夫来到法国,在这里她爱上了法国美食。为了学习法国菜,她报了最贵的烹饪班,通过不断钻研厨艺,不断面对出版社挑战,最后著成《掌握法国菜的烹饪艺术》这本畅销作。五十多年后的朱莉对自己枯燥乏味的生活感到绝望,她想通过一些有意义的事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于是她开始挑战自己,用一年时间实践《掌握法国菜的烹饪艺术》中的菜谱,并每日在博客分享。最后,她获得网民的热烈追捧,也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

而在“餐厅经营”这一叙事线索中,餐厅要么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要么生意惨淡,要么创业伊始孤立无援。通过主人公的努力,餐厅总能排除万难,获得食客的喜爱。

电影《落魄大厨》中凯尔是一家知名餐厅的主厨,但与老板经营理念不同而被迫离开,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凯尔决定成立一家移动餐厅。身无分文、孤立无援、菜品研究、市场营销成为主人公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也由此形成戏剧冲突所在。日剧《东京大饭店》以法式名厨尾花夏树携手团队东山再起创业奋斗为主线,为了获得米其林三星的目标,大家不懈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电影《金玉满堂》中欧老板经营的满汉楼受到来自黄荣的挑战,《米其林情缘》中印度餐馆与米其林餐厅在法国小镇展开竞争,《蒲公英》中单亲妈妈蒲公英独自经营生意惨淡的拉面馆,《人间烟火花小厨》中花小麦为了补贴家用开了一家小面铺,起初备受质疑,但她用厨艺证明了自己,而后又开了自己的饭馆 “花间楼”。不论个人还是集体,奋斗史的情节愈加曲折,愈能获得观众的青睐。

许多饮食类影视剧在叙事上往往还混合了其他类型外衣。既然类型是观众潜意识的产物,那么为了使受众最大化,影视剧制作者面对更多消费者的要求,通常会将不同的类型元素杂糅在一起。不难发现,饮食类型影视剧与爱情、家庭伦理、动作、喜剧等元素经常相互交融,如《喜欢你》不仅是一部饮食电影,同时男女主这对经典的欢喜冤家模式,又是爱情片的类型元素。电影《食神》将厨师烹饪技艺武侠化,并冠以“倚天切”“屠龙斩”等称号,耍刀掌勺犹如舞刀弄剑,让人眼花缭乱。

劳伦斯·维森特认为,叙事是由故事和主题构成的,主题用来指导故事的叙述、提供情感的交流或传达更深层次的内涵。任何故事或情节编排没有了主题便如同一盘散沙。饮食题材的影视作品发展至今,其中大部分呈现出一以贯之的主题,这些“观念”与“范式”一起,让此类作品逐渐形成一条清晰的类型分界。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通过饮食传达的愿望、情绪和观念等都有所不同。相应地,中国或东亚的饮食类影视剧更偏重人伦情感的复杂表述,西方或欧美国家则更强调对人之天性的深入讨论,突出个人主义的底色。

饮食类型影视剧对人伦情感的表现复杂而具有深度,激发着人类情感中最真挚朴素的共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食物总是和情感牵绊在一起,端午节缅怀先人吃粽子,中秋节思念亲人吃月饼,春节阖家团圆吃饺子和汤圆,饮食自身和饮食行为就包含了许多抽象和具象符号。饮食在电影这个表意空间中,不仅承担了叙事功能,还建构起人类七情六欲的隐喻文本和象征场域。

电影《饮食男女》通过家宴这个事件洞悉了大家庭中父女情感的疏离,本该作为联系情感的纽带形同虚设,女儿们各怀心思,冷漠的态度与一大桌佳肴形成反差。随着主厨味觉失灵,旧的家庭秩序落寞,情感的牵绊降至冰点。直到结尾处新的秩序建立,家宴才氤氲着袅袅温情。日剧《澄沙之味》中一个七旬老妇、一个中年男人和一个高中女生因铜锣烧店而相聚,彼此相识相知,结下了如母如子、如父如女的奇妙情感。电影《宁静咖啡馆之歌》中父爱缺失的美咲和单亲妈妈绘里子有着不同的情感创伤,两人因咖啡馆结缘,影片通过“咖啡”这个意象,表达了与其在不堪和怯懦中度过人生,不如接受更多温暖善意的主题。

另一方面,饮食类型影视剧强调了个体欲望的解放,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人性的追求。在西方,受宗教文化的影响,食欲作为原罪之一一直禁锢着人的本能欲望。而在影视剧中,美食被看作是与压抑人性的教义和陈规旧俗相对立的并象征着解放人自由天性的力量,它具有发现和感知生命本真快乐的能力。

电影《巴贝特之宴》中,面对巴贝特烹饪正宗法式大餐的请求,虔诚的教徒们还是没有抵挡住世俗的诱惑。在北欧夜晚的星空下,他们为美食美酒的气息彼此食指紧扣,任由情感释放。食物像某中催化剂和助推器,让禁锢的心彼此交汇。电影《浓情巧克力》在叙事上则更为明显,穿着红色披风的异乡人薇安来到思想禁锢的小镇开设巧克力店,象征神权和父权的镇长却不断阻挠。尽管小镇居民处于镇长的威严下,还是无法抵挡象征着人性自由的巧克力的美味,最后连镇长也无法抵御人性本能的诱惑,躺倒在 “巧克力堆”中。薇安的胜利即象征着人情和人性的全面胜利。

饮食类型影视剧以其独一无二的类型元素,及饮食自身的物质、文化属性,在人类潜意识欲望的驱动下,已成为我们审视社会和人生不可或缺的意义载体。(杨淋竣)

标签: 饮食 影视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