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伫立千年
如明珠般闪耀在世界文明长河中
(相关资料图)
但同时起甲、酥碱等病害也在威胁文物安全
为了让莫高窟“青春永驻”
20世纪80年代末
敦煌研究院开始探索文物数字化保护手段
换句话说,就是把莫高窟“画”进数字世界
游客在莫高窟游览(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历经30余年发展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一代又一代接力传承
莫高窟以更年轻的面貌从大漠深处来到“指间”
那么把莫高窟“画”进数字世界分几步?
这背后,又留住了谁的青春芳华?
这是4月25日拍摄的莫高窟窟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成员熊业腾(中)和同事在洞窟内查看刚刚采集到的图片(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方欣摄
制定拍摄方案是数字化保护的第一步
熊业腾出生于1995年
从西安来到莫高窟
对他来说,给洞窟采集图像是全新的一课
洞窟千面,拍摄也是“一窟一方案”
使用什么样的镜头,怎么搭设轨道
都要细细琢磨
熊业腾说,“莫高窟100多年前的照片和现在差别已经很大,记录保护刻不容缓。”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图像采集人员何文江在洞窟内进行壁画图像采集(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方欣摄
拍摄采集是数字化保护的第二步
“90后”何文江被敦煌文化吸引
凹凸不平的壁画、狭窄的缝隙、高处的斜面……
每一次快门都是一次实验
洞窟寒凉,不少同事夏季裹上羽绒服、穿着护膝工作
只为留下最真实清晰的文物信息
往往拍摄一天
最多也只能保留下来十多张
何文江说,“采集是重要一步,一定要做踏实,才能不影响后续工作。”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图像处理人员年海丽正在拼接壁画图像(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采集过后,便要“拼图”
壁画拼接像绣花
今年36岁的年海丽13年专心“拼图”
她乐在其中
壁画拼接过程中为了避免形变
只取每张图像中间最核心部分
时间久了,年海丽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将莫高窟“画”进数字世界
年海丽说,“要耐下性子才能将图拼好。”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的韩雪正在查阅“数字敦煌”资源库(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海量资源,酝酿共享运用
今年33岁的韩雪十年间
研究数字资源的展陈创意运用
保持新技术和新理念的捕捉速度
“头脑风暴”成为工作常态
“数字敦煌”邀请全球共享文化成果
她说,“多元探索才能实现数字化成果创新性转换利用。”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创意营销人员廖雪婷展示敦煌壁画文创产品(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方欣摄
文化资源的下一步,旨在走向公众
在29岁的创意营销人员廖雪婷和她的同伴的手中
敦煌艺术幻化成实用与美学兼具的文创产品
28岁的王嘉奇也在莫高窟找到了人生目标
他立志成为敦煌文化的传播者
架起古老和现代的连接之桥
匠心打造的“伽瑶”仙子
让敦煌文化以虚拟人的形式“试水”元宇宙
敦煌故事依托新媒体向更远处传播
截至2022年底
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89个洞窟摄影采集
178个洞窟图像处理
45身彩塑、140个洞窟、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
162个洞窟全景漫游节目制作
5万余张档案底片的数字化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创意营销人员廖雪婷从一幅高保真复制壁画前走过(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创意转化方兴未艾
文物保护任重道远
一代一代人坚定踏实向前
记者:陈斌何问方欣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