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焦点 >

7天往返3000多公里,“沉浸式”感悟黄河魅力!济南十四中品质研学“行走黄河” 全球看热讯

时间 2023-05-17 18:43:52 来源:济南报业教育融媒  

“我学习到了很多地理与历史知识,对黄河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此行学到了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发现了很多神奇的物品,更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一谈起这次研学经历,学生们都打开了话匣子。

7天4省5地市3000多公里,4月17日至23日,44名济南十四中学子先从黄河下游逆流而上,又从黄河上游顺流而下,以“山东娃,黄河情,中国心,复兴梦”为主题,开展了一次黄河主题研学之旅,在沉浸式体验中进一步深化了对黄河文化价值的认知认同,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时隔3年再出发,十四中人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而设计,再次“颠覆”自己,标靶对准“高质量”,将一次普通的黄河主题研学做到了极致,彰显了品质。


(资料图片)

临近研学出发,济南第十四中学六楼办公室,熄灯的时间一再被延迟。

“说没有压力那是假话,毕竟尘封3年,如何保障安全、如何做得更好是我们每个人心头一直放不下的事儿。”学校副校长原美玲感慨道。

这份“放不下”体现着的是十四中人对“更好”的一种执着追求。

其实,十四中的研学课程一直走在济南市乃至山东省、全国的前列。2018年10月《山东省济南第十四中学实践育人之“研学旅行”经验》便获评教育部德育典型经验。

时隔3年,学校再次大规模组织学生外出研学,如果继续沿用原有的方案和研学手册,学生“行走的课堂”依然会收获满满。

十四中研学项目组却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颠覆”自己,再出发。

“学生和家长都对研学翘首以盼,而此次‘行走黄河·经纬中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按照之前模式组织学生研学,不是不行,但是对帮助学生的成长是有限的,要想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只有逼着自己去改变。”原美玲坚定地说。

改变首先从研学手册开始,并成功申请了相关版权保护。

过去的研学手册都是统一装订成册,同质化严重,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引导比较浅层次,而此次十四中设计的研学手册可谓是颠覆性的。

颠覆首先体现在学校创新性地将研学手册变统一装订为活页拆卸,学生均可根据需要和爱好做属于自己的添加,形式、内容均不限,丰俭由己,不仅实现了个性化与统一性的完美结合,更大大减少了统一装订带来的纸张浪费。

“我们不仅在手册当中添加了自我评估与课程教学的项目,更有意义的是,我们将平时学校中使用的‘表扬单’和‘违纪记录单’也纳入研学手册之中,记录学生看得见的成长。”学校教师王袁茹介绍。

万事皆难于发端,要敢于走出“舒适圈”。

翻阅手册,记者看到,从温馨提示,到学生行前需要自己梳理的物料清单;从研学点知识介绍,到项目式学习的自我反思;从点阵式记录纸、表扬单,到便于学生作信息整理、自主学习的方法,甚至明信片的写法,可谓站在“研学”这种特殊的学习方式情境下,能为学生想到的,都尽可能想到了,并且用学生能够看懂、借鉴、使用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采访过程中,一名同学的“违纪记录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只见上面清晰地记载了一次同学间发生矛盾的过程,“小马因为‘不慎的碰撞与小田打架,说话任性’被开具罚单,减5分。”随后记者找到小马,他说,“幸好有这个惩罚单,我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与同学好好进行了沟通,这对于我是一堂生动的成长课。”

“这次的研学手册可以随时拆卸下来,我可以根据我的需要添加内容。”学生小田得意地向记者展示,“这次研学手册,更像是一本‘成长纪念册’,我把培训笔记、博物馆的门票或者其他资料都放在了手册里,经常翻了又翻,不舍得丢。”

重复过去容易,颠覆过去是要吃点苦头的。

“看到孩子们拿着研学手册爱不释手,我们都特别高兴,吃点苦不算什么,能让孩子们有收获,我们的付出就值了。”老师们告诉记者。

聚焦成长不断“头脑风暴”

每走一步都是“精心设计”

时间回到出发前一个月,研学项目组围坐一起,为此次新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绞尽脑汁,热烈讨论。

“这部分中学生可以理解,但年纪小的孩子肯定理解不了,还得改。”他们讨论、辩论、头脑风暴,当研学目标最终确定已是晚上11点多,回家路上伴着灯光和星光,他们的心头一片明亮。

“好设计都是讨论出来的,每一个研学点的选择,每一个研学知识点与课程设计都要进行多次‘头脑风暴’。”校长杨荣耀说。

在十四中人看来,好的研学手册与课程设计可以让知识“悄悄地”进入孩子们的脑海,“研学旅行围绕‘学’展开,不仅要为孩子们打开视野,更要通过巧妙的课程设计让他们获得独特体验,为他们种下求知和好奇的种子。”

而研学手册和课程设计正是启发孩子们去和世界对话的过程。

如何让学生的行程更加紧凑、丰满?学校对此次研学之旅要经过的每一站都进行了反复打磨与取舍,最终决定坐卧铺直奔黄河上游——兰州,然后从上游顺流而下,回到济南。

这样的设计既节约了时间和交通成本,又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感受到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不同的风土人情。

为了让研学课程取得更好的效果,济南十四中还特意联合甘肃省临夏市第五中学的老师开展了研学“前置课”。“既然是黄河全流域研学,只去上中游忽略下游,是不完整的,即使下游在山东,在孩子们身边。”学校坦言。

作为全国首支去甘肃临夏研学的队伍,此次行程有个特别的任务就是与临夏五中结对。为了让两地的孩子能够在行前就建立联系,学校还精心设计了行前课程。

首先是在济南本土的“前置课”,学校组织学生实地走访了龙山文化以及浪潮、重汽等一大批代表山东特色的研学点,让孩子们感受到为什么济南能够承担起东西部协作的重任,也让他们感受到了黄河下游灿烂的文化。邀请学生徐正媛的妈妈郑孝丽通过云端课程,让济南、临夏两地的孩子一起聆听她讲述她一家人的《黄河情怀》,启迪学生思考何为“家国情怀”;邀请临夏五中教师李文娟和济南十四中教师李卓开设线上课讲述《甘肃马家窑文化》和《黄河流域史前文明》;还邀请了《黄河传》的作者张中海老先生和山东人民出版社的记者赵菲老师讲述《黄河传》的出版过程及背后的故事。

通过这些丰富的课程和共同的学习,让两地的孩子虽未谋面,却早早就变得熟悉亲近。

在正式研学的首站——临夏五中,学生赵艺涵和米文溪将自己精心撰写的书法作品《将进酒》和《趵突泉》赠送给临夏五中。44对“结对”伙伴没有尴尬和隔阂,声声问候、张张笑脸融化了所有陌生。互赠礼物,同游八坊十三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孩子们在行程结束后,一直保持着联系。临夏州临夏市作为济南市市中区对口帮扶城市,与济南的缘分深厚绵长。

“本次研学专门设置与临夏五中学子的结对环节,一是落实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工作,二是让来自黄河上下游城市的学子深度交流,感受不同的黄河文化。”原美玲介绍。

经过实地研学考察,学生们对“东西部协作”、对“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有了更深的认识。

化“混龄”挑战为教育契机

“学长制”传递榜样的力量

“没想到这次研学让那个需要别人照顾的‘小孩’,成了能照顾别人的大姐姐。”参与本次研学的初二学生张子涵如是说。

张子涵口中“蜕变”的人,正是与她一起参加研学的好朋友刘洋彤飞。

“以前她经常丢三落四,需要别人照顾。”张子涵说,这次研学让她看到了刘洋彤飞的成长,“在这次研学时,她很好地照顾了6位弟弟妹妹,我为她感到骄傲。”

当一切准备就绪,出发就成了最为期待的事情。

与以往以年级为单位集体研学不同,此次济南十四中“行走黄河”小分队,由44名五年级至八年级学生组成。

当大多数人觉得“混龄”是一种挑战的时候,十四中人却把混龄变成了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

“起初组建‘混龄’团队时,我们都是有担忧的。”研学导师王传荣坦言,考虑到本次研学路途遥远,“混龄”学生是否能相处融洽,能否保证小学生跟上初中生的节奏“不掉队”,都是一项巨大挑战。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黄河主题研学团队还是接下了这项“挑战”。

年龄差异大,怎么办?研学“学长制”来破解。

济南十四中充分调动高年级学生自主能动性,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将44名学生分成7个小组,组长由“学长榜样”——八年级学生担任。

记者了解到,此次研学之旅,这支“混龄”队伍游览20余处景点,换乘40余次交通工具,其间所有环节“学长”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彰显。

“每次坐车前、下车后,小组长都要整队、确定人数;每次用餐前,小组长还得收手机,餐后分发。”组长刘洋彤飞说,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务极大地锻炼了她的自理能力和自律意识,“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管理组员。”

“学长制”下,十四中研学队伍长幼有序、互相照顾,研学途中,“大手拉小手”的场景不断上演。“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参观时,人山人海,为了保证组员不掉队,我当‘火车头’,让组员分别拉住前一位组员的衣角。”回忆起在西安的研学经历,十四中八年级学生姚终涵、路熙昆、王泽坤等男生开心地说,“看到组员‘穿越人海’全员到位,我们都放心了。”

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成长也在悄然发生。

“这7天跟姐姐成为‘室友’,每天研学结束后,我们回到房间,我会参考姐姐的研学笔记。”六年级学生李奕孜卓说,自己跟张子涵是室友,看到张子涵认真总结研学心得的样子,她也默默翻开研学手册,“遇到不会的问题会请教姐姐;在降温时,姐姐还帮我搭配合适的厚衣服。”组长孙浩铭不仅照顾着小弟弟的生活,还帮助其辅导课业。家长们隔着屏幕看到很是放心。为了让小妹妹跟上队伍,学姐鞠新蕾常常把小妹妹的物品背在自己身上。

“孩子们让我们非常自豪。这么长的时间,这么长的路,变化无常的天气,他们经受住了考验。他们身上发生的这些看得到或者看不到的成长和变化,也为老师们甘于付出提供了无穷的动力。”老师们说。

“沉浸式”行走中读懂黄河

身临其境中感悟大国力量

“吉祥葫芦牛肉面,古老的水车悠悠转;羊皮筏子赛军舰,还有百合与洮砚。”在甘肃黄河文化博物馆内,学子们了解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黄河治理取得的卓越成就及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

沿黄河顺流而下,4月20日,十四中学子抵达位于黄河中游的西安。在西北工业大学开启了一段“航空航天科普之旅”。

“听到歼20、运-20、新飞豹的总设计师都是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我感到特别震撼。”五年级学生陈文嘉说,能够来到这所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的高校,他备受鼓舞。

“坐在这辆科技感十足的公交车上,心里十分激动。”十四中学子来到位于黄河下游的郑州市,学生们在郑州宇通客车工业园见证一辆客车从零件到整车的生产场景,“沉浸式”体验自动驾驶智慧公交车。

“车路协同、探测雷达等等都能体现中国制造的飞速发展,我为民族品牌感到自豪。”学生周明硕说,在参观客车承装车间后,自己才深切体会到民族品牌崛起之路所凝聚的匠心与汗水。

“我感觉,我比出发前更能读懂黄河文化了,更明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意义了。”学生们纷纷表示,7天时间,沿着黄河走过兰州、临夏、西安、郑州和济南,往返累计约3679公里,“一路上,我们看到了不同城市的模样,看到了发展差距,也被不同地区黄河儿女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精神感动。”

“孩子们将课本上的知识变成了生活当中践行的理念,他们因此更能理解身边的现象,更能将自己的人生理想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当中,这是我们最欣慰的一点。”随队的老师们说。

让知识从名词变为动词

最美的成长发生在“路上”

“虽然过程艰辛,但是很值得!”

研学归来,在学校发起的“黄河专线问卷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对10项指标给出了满分100分,线路总分给予99.1的高分评价。满分的背后是学生满满的收获。

从研学线路策划伊始,十四中便从全环境立德树人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将此次黄河主题研学的价值与意义拉满。

学校不仅将政治、历史、生物等全学科内容贯穿其中,让学生在西安可以感受古城的厚重历史感,在郑州能感受到“沉浸式”体验自动驾驶智慧公交车所带来的科技感,在黄河上游,看到清澈的河水,学生们也能体会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美。

学生梁欣怡在行程结束后的总结中这样写道:黄河是博大的,它滋养了无数华夏儿女,孕育了华夏文化,是黄河让无数百姓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梦想,我们要对她怀有敬畏之心。

最好的课堂发生在“路上”,最美的成长也在“路上”。为了让孩子们走得更远、获得更多、成长更多,十四中人一直在不断突破自己。正是这个不断颠覆自我、不断向新目标发起挑战的过程,让学生得到的锻炼越大,收获也就越多。

想全是问题

走出去才有答案

“95分”,这是杨荣耀给此次“行走黄河·经纬中国”黄河主题研学打出的分数。

“第一次难免有缺陷,我们相信第二次肯定会更好。”

正如学校7楼阅览室上的一行标语所言:“想全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而这也是十四中教师身上的优良品质之一,那就是“不怕遇见问题,当问题来了的时候,更多地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学生研学最大的价值何在?孩子在研学中成长点有哪些?带着这些思考,十四中人再次用自己的执着,将研学品质做到了极致。

不怕给自己添麻烦,就怕学生成长得不够。十四中的变革本就是要“创造适宜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而“自找麻烦”,研学旅行也是如此。为此,学校每一步的思考与设计都将学生放在了最核心的位置。

所有这一切,只因为十四中人深信:当心中有了学生,当一切为了学生,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史春勇 纪富冉)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