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设陪都的朝代并不少见,唐朝曾设有东都洛阳,北宋也曾设有西京河南府,明代也有陪都南京,但是明代陪都制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除了在北京设有完整的行政机构之外,陪都南京也同样有一套行政机构,这在中国陪都史上是空前绝后的。那么,有两套行政制度一同运作,会不会矛盾?
一、两京制度的形成
(资料图片)
中国古代王朝的定都趋势,有两个规律可循,第一个就是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统一,如秦、汉、唐的都城都定于关中地区,但是五代以来关中疲敝,唐朝就有了就食东都的传统,到了北宋,都城就伴随着经济中心东移到了开封一带。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统一的规律进而引出了第二个规律,那就是政治中心伴随着经济中心的变动有着东移南迁的趋势。
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初步将首都定于南京,这从中国古代的定都趋势来看是较为合适的。但是特殊的是,有明一带始终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将首都定于南方,对防御北疆极为不利,因此朱元璋生前就有过北迁都城的想法,他想迁都西安,为此还派太子朱标巡视西安,可惜朱标在巡视途中染上风寒不久便撒手人寰。晚年丧子的朱元璋顿时失去了折腾的心气,迁都之事便搁置下来。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明成组朱棣靖难之后,迁都又提上了日程。朱棣迁都有其私心,更有对整个国家战略防御的关怀。为自己,朱棣靖难之前,身为燕王镇守北庭,其势力多盘根于北京,南京不是自己的地盘;为国家,朱棣和老爹朱元璋出于同样的考虑,那就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忧虑,迁都北京可以将国家的整体战略防御重心移向北方,也就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因此,朱棣在继位不久后便开始了修建北京城,好为日后的迁都做准备。
永乐十八年九月,朱棣“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同年十一月,朱棣发布迁都北京的诏令。南京不再作为首都,但是朱棣为了彰显自己遵循祖制,减缓迁都阻力,而将南京设为陪都,并在南京设立了一套与北京相同的行政机构。
影视剧中的朱棣
二、两京制度下的南京
明代的《客座赘语》曾记载:“商迁五都,不别置员。周营洛邑,惟命保厘。汉、唐旧邦,止设京尹。宋于西京,仅命留守。保厘、京兆,即今府尹是已。未闻两都并建六卿如今日也。”这说明,明代的陪都南京与之前的陪都不同,南京设有与北京相同的行政机构,包括六部及其都察院在内的相同机构,但是天无二日,一个国家也不可能存在两个行政中心,也因此尽管南京有与北京相同的行政机构,但无论从机构人数上来看,还是职能范围与权力大小来看,南京都要屈服于北京。
首先是南京六部中的吏部,按照职能设定,吏部在六部之中的地位最高,掌管铨选大权,南京吏部名义上与北京吏部平等,但南京吏部并不负有铨选之责,就连南直隶的官员选调,南吏部都要咨请北吏部,南吏部对南直隶官员的管理主要集中在考察上面,但是考察结果同样要受北吏部的监督。
明代官员
其次就是南户部,户部原本掌管天下财政,是妥妥的肥差,南户部虽然依然下辖十三清吏司,但基本已无权管辖十三布政司的财赋,仅仅掌管发放南京及南直隶的俸禄和监督运粮等事。
南京兵部的下场和吏部、户部相同,兵部原掌管铨选武官的职责,但北兵部设立之后,南兵部的诸多事宜都要咨请北兵部,这说明南兵部的权力依然受到了北兵部的制约。但是因为南兵部参与到了南京守备机务,其职责权力相较吏部与户部来说依然更大,这个留待稍后再说。剩下的六部还有刑部、工部与礼部等职责与权力,相应地都受到北京方面的制约。
可见南京虽然与北京设有同样的行政机构,但南京行政机构的权力远小于北京,而南京不仅权力极大地缩小,就连管辖范围基本上也被限定在了南京及其南直隶等地,根本无法触及其余十三布政司。换言之,南京的这套行政机构更像是南京及其南直隶的行政机构,而并非全国性质的,因此,尽管南、北两京两套行政机构并行不悖,但实质上只存在一个中央机构,那就是北京。
北京
三、陪都并非摆设
正是因为南京的这套行政机构并没有什么实权,以至于有人调侃南京六部实为明代官员的贬谪与养老之地。如天顺初年,曹吉祥、石亨等人祸乱朝政,当时的御史耿九畴想要弹劾他们,但是耿九畴反而被曹、石二人排挤出京,担任江西布政使司,天顺帝朱祁镇看耿九畴年老体弱,遂把他派往南京担任刑部尚书,还说“遂其悠闲可也”,连皇帝都把南京视为悠闲之地。明代中后期的党争,党争失败的一方也往往被贬到南京。南京成了一个接纳失意官员的处所。
影视剧中的朱祁镇
既然无权无地盘,那南京作为一个陪都,岂不就是一个摆设吗?
但是实际上,南京的职责并非人们想的那么简单,陪都的设置也远非摆设。明代迁都北京,实际上表明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但是,为了控制南方这个广大的经济腹地,必须要设立一个重镇来钳制一方,这个重镇便是南京。尽管南京六部以及都察院是闲职,但明廷却在南京设置了一套独特的领导班子来控制南京,这套行政班子又称守备体制。
南京的守备体制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南京守备武臣,是南京守备厅的最高长官,同时设南京协同守备武臣一名,两个职务合成为外守备。南京守备武臣同时兼管中军都督府事,节制南京诸卫所,并且从永乐年间开始,南京守备武臣就多有带公、侯、伯等爵位的勋臣及其后代担任,协同守备武臣从景泰年间开始也多由勋臣担任,可谓是位高权重。
明代武官
南京守备体制的剩下两部分,分别为南京守备太监和南京参赞机务,守备太监多由皇帝心腹担任,可一人也可多人,负责充当皇帝耳目,监督诸事;南京参赞机务多由南京六部尚书中的一人担任,起初是由户部尚书担任参赞机务,但成化二十二年之后,就改由兵部尚书担任参赞机务,南京兵部尚书正因为参赞机务的职务,因此较其他部分权力更大一些。
南京守备武臣、南京守备太监与参赞机务各有分工,权力上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遇有重要事宜,便在守备厅会议上碰头,因此南京守备体制实际上就是一种集体领导制。这在史书上记载的很清楚:“凡守备一应机务,每日会同参赞等官,于守备厅署理毕,仍理府事。凡每月朔望日,守备、参赞等官,及各府堂上官,会同内守备官,议合行事务。”
明朝统治者深知,一个统一的国家不可能存在两个政治中心,因此尽管南京拥有一套与北京相同的行政机构,但并无实权,但是为了控制广大的江南经济腹地,明朝统治者又不得不倚重南京。为了避免两个政治中心的出现,明朝统治者绕开了原有的行政体制,创新地设立了南京守备体制,南京诸多事务基本决于南京守备厅,这样既避免了南京六部势力过大,又较好地控制了江南等广大腹地。从这个角度而言,陪都南京绝非摆设,而是有独特功用。
南京城墙
文史君说
明代统治者创新性地设立了南京作为陪都,既是基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也是政治家们统御全国的智慧所在。自永乐之后,一直要到崇祯帝吊死在煤山,弘光帝在南京建立起了南明朝廷,南京的行政地位才算真正改变,南京的六部才又变回了真六部,但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不多久满清铁骑便攻下了南京,大明王朝的两个首都,不分彼此,统统落入了敌手。
参考文献
张英聘:《明代南京行政功能初探》,《明史研究》第7辑,2001年。
刘中平:《明代两京制度下的南京》,《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3期。
周忠:《明代南京守备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林家豪:《两京制度形成后南京职能的转变及原因》,《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苏辰、罗冬阳:《明代南京守备体制人员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5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景苏)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