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夏日夜市,总有一道网红美食——“嗦丢”让人欲罢不能。所谓“嗦丢”,顾名思义即嗦完就丢。相比北方夜市大排档里常见的小鲜螺蛳,南方的“嗦丢”则是一道名副其实的“硬菜”,制作过程是在干净的鹅卵石上浇上辣椒油,再放盐、大蒜等调味料翻炒后出锅即可嗦味。△夜市网红美食“嗦丢”对此,有网友感慨说:“当下各种短视频和直播,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嗦丢’”,总想着看两眼,不停地滑动期待下一个精彩,不知不觉半小时过去了,啥营养也没吸收到。按理说,看看小视频也不是啥稀罕事,下班回家路上刷刷短视频,吃外卖的时候打开“电子榨菜”看一看,工作疲惫的时候犒劳自己刷一刷……可是,时间长了,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几个月下来,刷短视频的行为几乎改变了自己非工作时间的生活习惯:原来每周阅读5小时的惯例变成了经常不足3小时,之前每天偶尔打一两把的王者荣耀也几乎戒了!不仅如此,与阅读相比,持续较长时间观看短视频性质的内容似乎还降低了自己进行复杂思考和系统性分析的能力。一短视频日益成为当代人消磨时间甚至获取信息的最重要工具。有人感慨:短视频就像个坑,一旦你踏进去第一步它总能想办法吸引你,让你“轻松愉快”地在里面空耗大量的时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全国网络视听用户达到10.4亿,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过2.5小时。如果一个人把这个时间拿来读书,一年至少可以读几十本书,但真实的结果是,很多网民除了一堆碎片化的影像外,其他毫无所得。在今天,看某些电视节目不需要什么费脑子的深度思考,而看某些短视频则根本不用“带脑子”,长此以往,人们将变得越来越“没脑子”。无论我们是否愿意,已经身处短视频时代。短视频呼啸而来,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短视频令人沉迷信息密度大。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一有闲暇不自觉摸出手机,“葛优躺”在沙发上,沉迷于短视频的行为满眼皆是。不可否认,疫情期间,长时间宅在家中,短视频APP成为消费者打发时间的手段。各种各样的人生活跃在屏幕上,真真假假,逗人一笑;原本50集的电视连续剧,半个小时就能浓缩下来;不会做饭的人们,也通过短视频里信息密度极大的居家美食做法分享,不仅会蒸馒头还会做蛋糕,甚至家里的猫都成了料理大师。貌似从小白到大师,只差一个短视频的距离。迎合碎片化时代特点。智能手机把我们带进一个全新的时代,网友每天接受和处理的信息比以往要高出许多倍,因此,专家把这个时代命名为“碎片化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是否被海量信息绑架了?还有阅读时间吗?还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吗?不可回避的是,短视频已成为碎片化信息时代的主要内容载体。任何爱好都能在这个舞台上找到对手和伙伴,比如野外求生,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把自己丢进森林,如何取火、捕鱼、找食、制造工具等一系列神操作,令人匪夷所思。短短几分钟,让人开启一次超乎想象的认知;比如数学题很难,总有高手三下五除二就把它解了,观看者用很短时间享受一个脑洞大开的过程,可谓正向“嗦丢” 。准入门槛低。有人说,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下的基础设施。短视频形态主要解决零碎的时间消费,在移动互联网后期,用更鲜活的媒介完胜了文字和音频。其实,无论是广播、报纸还是图文信息传输,它要求使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伴随短视频的出现,影响“知沟”的变量值开始发生变化,任何人不论识字与否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手机,就可以加入到短视频生产、传播的行列之中,大大降低了信息交互的门槛,以至于短视频成为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门槛最低的媒介。二娱乐至死,是短视频时代的最大担忧。事实上,人们对于信息媒介的质疑从未停止。从上世纪80年代有学者担忧电视“导致严肃的公共对话缺失”,到主流媒体发文批评网络游戏为“精神鸦片”,再到如今的某些短视频成为精神“嗦丢”,人们始终反思着媒介变化下人的思维和认知。短视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快速高效地提供新闻、知识和娱乐信息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碎片式的思维模式、封闭的认知状态和浮躁的情绪。信息碎片化。“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此类挂一漏万的快餐文化,本质上也是一种营销——“挂一”是为了让读者保持饥饿感,“漏万”是为了继续进行推销。沉醉于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很容易使人丧失思考力和判断力,以至于无法察觉嗦的只是石头。内容低俗化。由于短视频内容鱼龙混杂,也在拉低人们的审美下限。蹩脚的演艺、庸俗的段子、虚假的信息……短视频平台上,流量是无数人孜孜以求的财富密码,而情绪就是掌控流量的那个阀门。身处注意力经济时代,有人擅长的是带节奏,琢磨的是蹭热点,甚至本着“黑红也是红,骂名也是名”的原则,从骂声中积攒人气、转化商机。这是一个资讯无限发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考相对稀缺的时代。如果沉迷于低级欲望的无休止满足,真实的世界将缓缓关上求知的大门。△警惕信息茧房困于信息茧房。一个用户如果看到一条短视频,迅速就刷掉,说明了什么?有人说,他在抵抗诱惑,算法还会继续给他推荐。瞧,这就是平台神秘的算法。身处大数据时代,网络平台会根据你在某个视频上停留的时间长短来判断你的喜好,所以,商业算法推送并不是随机的多样的,而是为你“量身定制”的。由此带来的“信息茧房”现象,不仅造成人们与不同观念群体的交流障碍,甚至还可能会导致群体极化、社会分化等,影响社会融合发展。如果感官战胜了大脑,如果情绪成为了主导,生活就会支离破碎,如同一盘毫无营养的“嗦丢”。身处短视频时代,需要清醒认知:短视频不能作为唯一的信息来源,更不能一味追求感官刺激无营养的短视频,尤其是那些流量至上吃相难看,三观不正的恶俗短视频,更应直接丢弃。三尽管“嗦丢”式短视频看起来很低级,但它们实际上暗合了一种很高级的理论——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精神层面的满足属于最高级别。“爽”毫无疑问是一种精神满足,“嗦丢”的食客不在乎碎、不在乎硬、不在乎营养,只为享受片刻欢愉。但是,“嗦丢”终究不能当饭吃,偶尔尝鲜无伤大雅,以此过活万万不能。这一点,所有食客想必都心知肚明。相比之下,“嗦丢”式文娱产品往往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以至于时常使人忘记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注意力的指向,不仅透射着个人兴趣,而且预示着一种价值追求。当我们将时间拆解的支离破碎,浪费在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之上,生活本身就成了一盘“嗦丢”。△互联网有无数种打开方式,一切都在于自己的选择。在精密“算法”与粗暴“算计”的合围之下,人性的弱点很容易被渲染和放大,低级的感官刺激总能释放出直接的诱惑。进入质量为王的下半场,短视频平台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和创作者,是整个行业面对的终极之问。在发力“监管平台”、完善“平台监管”的同时,普通用户同样面对一个现实的抉择——你是否有意愿和能力,将注意力集中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抵制欲望的最好方式,是升级自己的欲望。摆脱工具束缚的关键,在于拓展工具的用途。荀子早就说过,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短视频只是一种工具,其中不仅有海量内容,同时有无数种打开方式,一切都在于自己的选择。我们要警惕被海量信息绑架,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给自己留出阅读的时间,给自己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无论是纸质还是手机,我们读什么内容才是最关键的,对于琐碎的、浅显的、海量的信息,我们或许不可躲避,但要时刻保持警惕。本稿图片来源:上游新闻、Pexels、Pixabay等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