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深度了解“上善若水”的智慧,因此,他们临河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过着他们简单而又诗情画意的生活。古代人喜欢沐浴,与今天的洗浴完全不同,虽然用的都是水,内涵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古人认为养生就是靠沐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彭祖之道也。”因此春日早期之后,“弃水,洗漱,洒痴”,“夏日,数沐”,“秋日,数浴沐”,甚至冬天也要“数浴沐”,可见古人与水的亲密程度。
在《说文解字》中,对沐浴更是给与了详细的解读,“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古人礼仪极多,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沐浴更衣,凡事举行重大活动都要如此。此外,在当时沐浴与否成了子女对老人是否孝敬的考核标准。《礼记内则》中记载,子女每天三要烧一次热水为父母洗发,每五天要烧一次水为父母洗澡。孔子很喜欢沐浴,他曾经跟学生们一起去户外野浴。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因此当师生谈论人生理想时最终孔子赞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的感叹。
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沐浴呢?按照儒家解释便是:“澡身而浴德。”因此沐浴是修身进德的一种方法。
此后又出现了上巳节 就是每年的三月三日,男女老少来到河边洗浴,寓意可以将身上的污垢和疾病都通通洗涤,到了王羲之时将此称之为“修禊事也”。此前的汉代就已经形成“上巳,官民皆洁水于东流水上,曰洗涤拔除,去宿诟病,为大洁。”到了东汉时期,“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每五天,汉代官员就能有一天专用于沐浴更衣的节日,想想也觉得有趣,堪称最早的“卫生日”。
在最初,古人在家沐浴时有的用米汤和豆子来代替今天沐浴露,现在看来这也相当环保、健康,纯天然无污染的一种方式了。此外还有一种用药做沐浴露的,比如屈原笔下的“兰汤” 便是用兰草蒸煮过的浴汤,古人认为兰草可以“杀蛊毒 辟不详” 因此兰汤可以趋吉辟邪,尤其是在端午时期,兰汤对于各种有毒害虫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到了唐朝时期,杨贵妃对于沐浴的配方达到了极致,她的“华清池”里泡满了几十种名贵药材,因此百媚浮动,让李隆基为之倾倒。
唐代的人喜欢沐浴,各种人工的高级澡堂子也随之出现,比如长安的许多温泉被达官贵人开发后,便形成了恢弘壮丽的私人休闲场所。比如后来发现的莲花汤、海棠汤、星辰汤、太子汤等等,都说明了沐浴在唐朝愈加贵族化和高端化。
唐代人爱洗澡是相当出名的,据说,当时在长安武德门、朱雀门一带,有浴室殿院一条街,皇贵百姓,都可以进入沐浴。唐代的鼎盛,带动着沐浴文化的兴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便是浴室的发展。据说,华清池便极其富丽堂皇。唐人郑处诲在明皇杂录》中说,华清宫中有长形浴室几十间,屋墙上镶嵌”着玛瑙, 汤池之中泊着银镂漆船和白香木船, 船桨与船橹都装饰着珍珠与玉石,又在池水中用碧玉和沉香木垒起假山,如同传说中的仙山一瀛洲与方丈。原来,华清池的装饰代表着皇帝的理想:在这片温郁的池中,尽享富贵,然后得道升仙一这 也是沐浴倍受青睐的原因。
作为浴室的华清池寄托着皇帝的“理想”,并不是唐代的首创。在考古发现的汉墓中,浴池在墓穴布局中必不可少。到了宋代,沐浴成了百姓娱乐的生活方式之一,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到上河去的意思,在上河的某处角落便成了百姓放松沐浴的地带。此外,宋代私人沐浴的地方也叫瓮堂,在江南一带非常流行。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说,扬州的浴池之风大盛,著名的便有:开明桥的小蓬菜、太平桥的白玉池、缺口门的螺丝结顶、徐宁门的陶堂等等,累计有数百处之多。
比如城外坛巷的顺堂,浴池是这个样子的:“以白石为池,方丈余,间为大小数格,其大者近镘水热,为大池,次者为中池,小而水不甚热者为娃池。贮衣之柜,环而列于厅事者为座箱,在两旁者为站箱。内通小室,谓之暖房。茶香酒碧之余,侍者折枝按摩,备极豪侈。” 浴堂里面的陈设竟与现在的浴池几乎完全样,真是让人喷然称叹。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