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综合 >

vivo 影像十年,找到自己的方法论

时间 2023-08-18 19:20:37 来源:互联网  


【资料图】

从 “照亮你的美” 出发,vivo 影像做到了什么。

千禧年伊始,日本公司夏普发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自带摄像头、能拍照的手机 J-SH04,它的像素为 11 万,只能拍摄黑白照片。J-SH04 销量惨淡,那时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要用效果这么差的设备去拍照。

二十多年后,一部手机至少也要有 3 枚镜头,能拍摄 2 亿像素的照片,CMOS 传感器(把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芯片)尺寸最大已经到了 1 英寸,跟卡片相机持平,再加上算法、芯片的后期处理,成像效果已超过卡片相机。

人们今天已经习惯用一部智能手机记录与创作,拍出好看的照片与视频,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了手机影像其实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如今,用户用手机记录旅行与生活中的重要时刻, UP 主用手机进行创作,网店运营用手机拍摄产品照片用于店铺陈列;而各家手机厂商则负责把更新的技术、更高端的器件、更好的影像体验推到用户面前。用户需求与技术迭代共同推动了它在短时间快速进步,市场普遍认为影像是智能手机上竞争最激烈的赛道。

影像上的差异化能力能帮助手机品牌快速建立用户心智,尤其是在高端市场,这在过去几年被屡次验证。IDC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 2.1%,而 600 美元(约合 4312 元人民币)以上高端手机市场同比增长 3.1 个百分点,份额达到 23.1%,也是唯一还在增长的价格区间。

所有厂商都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影像的竞争中。苹果靠 “软硬件一体 “的特性,在视频拍摄上建立了稳固的领先优势;国产安卓厂商们则是通过更高端的传感器、自研图像处理芯片、与光学厂商合作,主要在拍照上做文章。

vivo 是其中的重要玩家,早期它以 “照亮你的美” 切入影像市场,后来与蔡司合作,并开始自研影像芯片,陆续掌握更底层的技术能力。过去 4 年里,vivo 也开始更多探索影像文化,举办多届 “影像加” 摄影大赛,与 FIRST 电影展合作推出超短片竞赛单元。在今年入围的 539 部作品中,311 部是用手机拍摄,曾入围戛纳电影节的导演申迪凭借短片《宝儿》荣获 vivo 手机最佳创作奖,这部作品全程由 vivo X90 Pro+ 拍摄而成。

vivo 的旗舰机 X 系列现在已站上 5000+ 旗舰定位。据市场调研公司 Counterpoint 的数据,2022 年 vivo 在 3500 元及以上的中国高端市场中销量第二,仅次于苹果,份额比去年同期翻倍。

vivo 的影像故事是一个样本:一家典型的中国消费电子公司,如何洞悉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依靠中国相关人才多、效率高的优势,快速调整迭代,抓住变化,最终兑现为商业成功。

未能维持的先发优势

时间回到 2009 年,初代 iPhone 发布已有两年,智能手机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2010 年 9 月,“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在中国东莞成立,次年 vivo 品牌正式进入智能手机领域。靠着过去的积累,vivo 早期手机产品最突出的标签是 Hi-Fi( High fidelity,高保真声音)。

现在的 vivo 影像副总裁于猛,在那时就参与了 vivo Hi-Fi 的从 0 到 1,他回忆,早期 vivo 在手机 Hi-Fi 和超薄设计上花了更多力气,这两点也确实成了 vivo 后来的标签。

vivo 在影像上的布局也开始得很早,其中一个关键节点是 2014 年发布 Xshot 手机,这是中国品牌第一次搭载 OIS 光学防抖技术。Xshot 是 vivo 的影像旗舰,高配版卖到了 3500 元。2016 年,vivo 开始启用全新的品牌标识 “Camera & Music”,“Camera” 成为了 vivo 新的标签。

那时 vivo 影像已开始主打人像拍摄,运用柔光自拍、美颜等技术,可以让用户尤其女性用户轻松拍出好看的人像照片。一则则清新靓丽的广告,伴随着 “照亮你的美” 这则经典广告语,强化用户心目中 vivo 拍照好看这个卖点。

就在 vivo 启用 “Camera & Music” 品牌标识的同年,一家公司选择了另外的方式做影像旗舰——2016 年 4 月,华为发布旗舰机 P9,选择与德国著名相机品牌徕卡合作,后者是最具代表性的高端相机品牌。这次合作为华为带来了显著的品牌增益,手机和相机品牌的联合也成为之后手机品牌发展影像的主要模式之一。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 vivo 每年推出一款概念机,首发了屏幕指纹等技术,但在影像赛道,vivo 的用户心智却有些停滞不前。于猛回忆说,“很快我们开始意识到,只在一些单点技术的短赛道上投入是不够的。影像这种长赛道需要更大更持续的重视与投入。我们需要洞悉真正的用户需求,即用户长期到底需要什么。” 他认为 vivo 在早期虽然意识到了影像对于用户很重要,但在执行上不够聚焦,急需长期战略的牵引,要用 “长期主义” 去做影像。

“一年之内要有变化”

从 2016 年前后,影像逐渐成为 “兵家必争之地”, 技术上,多摄、大底、光学防抖等技术逐渐成熟,用在了高端手机上,领先梯队的成像效果逐渐体现出差异化,体验到这一点的用户也愿意为之买单。

vivo 在 2017 年决定系统性地加大影像投入,在 Hi-Fi、蓝牙耳机、充电等多个项目上有过产品与研发带队经验的于猛,被选中去带领影像团队。

于猛回忆接到调任通知时,vivo 创始人、 CEO 沈炜和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和他面对面聊了很久,明确 vivo 要坚持投入影像,长期希望影像能给 vivo 未来各个长赛道树立一个标杆,短期希望一年之内看到变化。

当时的 vivo 影像团队约有 200 人,几乎全都是研发人员,没有影像专职的需求调研和产品设计岗位。工作模式也很简单:手机这个大产品的产品经理下达需求,影像部门的研发人员负责实现。

于猛 2018 年开始正式管理影像部门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梳理组织架构。在他看来,影像团队要调整为事业部形式,从产品、技术,到最终的质量验收,形成闭环。

调整过程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增设了独立的需求调研与产品规划职能,形成了一个从需求洞察到预研及算法支撑,再到产品落地的完整团队。

建立需求洞察部门的好处是,vivo 可以提早判断用户需求,提前定义产品。于猛说,目前 vivo 手机已经规划到了 P+2 ,即完成明年年底的产品定义,P+3 的预研正在摸索中:“如果能连续定位 P+3,那说明我们技术储备、用户洞察整体能力已经看齐行业顶尖水平。”

现今 vivo 影像的一些标志性功能,就来自于调研团队收集的用户反馈。几年前曾经有一名外科医生,使用 vivo 手机记录手术过程用于授课,那时 vivo 还没有现在的色彩算法管理,而是统一使用 “记忆色 “,日常使用看上去观感更佳,但部分颜色存在色差,这会降低授课用照片色彩的准确性;另一个群体网店店主也提出了类似的需求,他们希望把产品颜色拍得更准确,减少因产品色差而出现纠纷的概率。vivo 发现这种需求后,就决定开发一套新的色彩系统,追求更准确、真实,这即是后来的 “蔡司自然色彩”。

摄影师高远分享他使用 vivo X90 Pro+ 拍摄的作品。

进入 2023 年,国产手机厂商们集体开始以 “影调” 作为影像的主要卖点, 得益于更早的布局,今年 vivo 又推出了拥有 “鲜明色彩”、“蔡司自然色彩” 和 “质感色彩” 三套色彩的影调管理系统。

梳理、调整组织的 2018 年同期,vivo 也在梳理影像上的差异化优势,和长期要投入的方向。团队最终选择继续做好人像,当时市场上主要在比拼的是 “拍得远、拍得亮”,普通用户觉得这科技感更强,厂商营销效率也更高。而于猛认为,当时的夜景、长焦等更多的是拼参数和效果,偏理性,而 “把人拍得美” 有感性的部分,感性与理性结合,vivo 才有可能做出差异化。

经过几代的积累,人像模式成为 vivo 影像的标签,在于猛看来,在夜景、长焦上,vivo 算是第一梯队,和其他的旗舰比互有胜负,人像赛道则独树一帜。

2023 年 vivo “影像加” 手机摄影大赛人像单元冠军-Pradiptamoy Paul《Life Written on the Face》

vivo 影像团队也在这个过程中快速扩张,2020 年一年就进了两百多个大学生,到今天,vivo 影像团队已经超千人规模,并实现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研发迭代流程:精准地收集、分析用户需求,设计出能满足用户需求、有差异化的体验,再按照成本、可控性交由自研或合作团队实现,投放到市场后根据反馈进一步改进。

前几部机型在市场上打出声响后,vivo 影像团队在 2021 年前后完成了初步目标——追上行业领先水平。接下来,他们想成为领先者,那是更艰难的挑战。

靠影像,打入高端市场

2021 年初,于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影像长赛道上,我们的内部要求就是要瞄准第一,如果没有第一这个目标做牵引,在投入和坚持上就会有犹豫。”

这前后,vivo 的影像部门推动了两个重要项目以逼近 “瞄准第一” 的目标:与世界老牌光学厂商蔡司合作,以及自研 V 系列影像芯片。

vivo 2017 年就开始与蔡司接触。蔡司是拥有 170 余年历史的全球光学先驱,不止生产相机镜头,还生产望远镜、显微镜、测绘仪器等几乎一切和光学相关的产品。ASML 光刻机的镜头就来自蔡司。

经过长时间沟通,双方最终达成合作是 3 年后的 2020 年 10 月。不到半年,2020 年底的 X60 上就已体现了双方合作的成果,如蔡司 T* 镀膜、蔡司人像风格、旋转虚化等。

vivo 与蔡司在软件与硬件上有多项合作

蔡司是一家生产上游器件的光学品牌,vivo 是一个面向大众用户的消费品牌,如何把专业的影像理念转化成用户每天能轻松使用的功能,是双方合作的关键。

双方的研发人员每周都要开一次例会,品牌、产品等部门则有月度会议。这些沟通让 vivo 团队提升了对光学、色彩与影像的理解。于猛说,蔡司最著名的光斑虚化,怎么让焦外更漂亮,这些经验散落在一些细节中,很难一下子提炼出来,只能在潜移默化的合作与交流中被捕捉。

vivo 自研影像芯片项目几乎是与蔡司的合作同时推进。2019 年底,vivo 开始筹建自研芯片团队,一名 vivo 芯片团队专家说,当时市面上也有一些外挂的 ISP(Image Signal Processing,图像信号处理),但 vivo 认为使用 “标品” 难以在影像技术上实现差异化优势,有必要自研。

2021 年,经过 24 个月、300 名工程师的研发,vivo 第一代自研芯片 V1 正式发布,搭载于 X70 系列上。

vivo 的自研芯片团队是独立部门,不隶属于影像团队,除服务影像外,它也能优化显示效果。影像部门的技术规划工程师负责梳理哪些功能由通用平台,即主芯片 SoC(System on Chip,手机的核心处理器)实现,哪些功能要自研的 ISP 芯片提供额外支持,提出需求后,影像与芯片部门联合研发。

如今安卓旗舰机在拍照方面已经不亚于 iPhone,但在视频拍摄方面还有差距,更容易发热、卡顿,连续拍摄 4K 视频的时间要明显比 iPhone 短。这主要是因为苹果有自研的软硬件协同,可以从底层优化功耗表现。

vivo 复制这样的路径推出了 “极夜视频”。一则 30 帧每秒的视频,它的每帧处理时间不超过 33 毫秒,外购的手机 SoC 无法在功耗不超标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大数据量的降噪。而 V1 芯片开发过程中就有硬件降噪算法模型,能用较低功耗、在较少发热的情况下处理大量的降噪算法,拍出亮度足够的夜景视频。于猛说,如果没有自研影像芯片的支持,这项功能就实现不了, V1 芯片至少降低了降噪算法 2/3 的功耗。

vivo 自研的 V3 芯片首次使用了 6nm 制程

与友商尝试自研手机 SoC 的路线不同,vivo 自研芯片 V 系列始终定位于图像处理,不进入 SoC 领域。vivo 内部的芯片专家对此的解释是,自研的 SoC 平台,对比目前市面上成熟的 SoC 平台很难有较大差异化,而自研的影像芯片则能更明显地提升用户体验。

今年 7 月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讨会(VLSI,全球集成电路领域最重要的四大会议之一),vivo 作为参会的唯一一家国产手机厂商,展示了一项名为 DCG-HDR 的技术,它能通过定制 CMOS 传感器芯片提升 HDR 视频拍摄效果,同时降低拍摄功耗,这是软硬结合的另一个体现。

产品与技术投入之外,2020 年,vivo 也开始更多探索影像文化。这一年,vivo 开始与 FIRST 电影展合作,在 FIRST 影展上设立超短片竞赛单元,特设手机参赛通道,让手机拍的微电影也能参与严肃电影节。

2023 年 FIRST 电影展超短片单元主题论坛,图片来源 FIRST 青年电影展官方微博。

这些产品与品牌文化上的投入,帮助 vivo 的旗舰机 X 系列站稳了 5000 元以上的市场。去年 vivo 在 3500 元及以上的中国高端市场中的销量仅次于苹果。vivo 执行副总裁胡柏山也在接受采访时说,2022 年是 vivo 的高端突破信心奠定之年。

vivo 有一个口碑公式,即口碑等于 “(产品 + 销量)X 时间”。于猛说,第一次跟蔡司合作的 X60,团队内部就已经觉得产品上做得不错,但还需要时间去建立心智, 2022 年发布的 X80 做到了让团队满意,于猛评价 X80 是那一年 vivo 影像能力集大成者,也是 vivo 近些年来 “净推荐值”(NPS:即推荐者与贬损者的占比差值)提升最大的产品。

今年 7 月底,FIRST 电影展与 vivo 影像盛典先后举办。vivo 批量展示了影像团队的新成果:硬件方面,最新的影像芯片 V3 升级到了 6nm 制程,能效相比上代提升了 30%,通过互联技术的升级,V 芯片能和主芯片 SoC 更好地配合;软件上, vivo 首发了安卓手机的 4K 电影人像拍摄与编辑功能,可以在拍摄后调整焦点位置与虚化程度。

vivo 与蔡司的合作也进一步深化:“T* 镀膜” 再次升级,可有效避免炫光、鬼影等瑕疵;首发 Vario-Apo-Sonnar(一种变焦长焦镜头),这是 APO(复消色差)技术第一次被应用到手机镜头上,它能极大减少色差,提升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这些新成果将搭载在 vivo 之后的旗舰机上。于猛称,X 系列的下一代产品会有大幅体验提升。

找到自己的方法论

影像上的故事是 vivo 这家公司性格的直接体现。vivo 初看之下是一家不显山不露水、节奏平稳的公司,它的独特之处也在于保持平稳:在数次穿越周期时,仍维持一贯的策略、打法及价值观。

以影像为例,vivo 有一支稳定的团队,已坚持多年投入,过程中不断提升的认知,拆解来看都是基本动作,但并不容易做到。

vivo 把必要之事做到必要程度的方法一是合理投入,稳健经营。对芯片的投入是一个例子:vivo 有清晰的自研芯片策略;它认为做 SoC 已很难在当前的成熟产品基础上做出差异化。相反,vivo 选择将用户最需要的高功耗算法集成到影像芯片上,实现降耗增效,则不但能直接解决用户痛点需求,更能形成体验上的差异化,与竞品拉开差距。

vivo 多年来也注重团结合作伙伴和上下游。在 SoC 主芯片,vivo 向三星、联发科深度定制产品;在影像上,vivo 与光学领域先驱蔡司的合作,不止停留在滤镜、镜头包等软件层面,而是深入到硬件上,推出 T* 镀膜以及即将发布的变焦长焦镜头。相较软件层的合作,硬件上的合作成本更高,但更能做出差异化。

一名 vivo 芯片专家曾在交流中表示,一些经过自研影像芯片验证、得到用户充分认可的算法功能,vivo 会将其推荐给 SoC 平台,希望可以纳入到 SoC 平台未来通用的功能当中,最终希望让各家的用户都能用上。从市场竞争角度,或许很难理解这种做法,但也许正是这种价值观,一直在指导 vivo 从满足用户需求出发,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

和那些行业里更耀眼、屡次引领技术浪潮变化的公司相比,vivo 更擅长的是在大趋势确定后,定好自己的长期方向与目标,并执行到位。影像上,vivo 这些年,也在回到熟悉的节奏里,早已不再追求剑走偏锋、求快出奇的打法,而是回归用户,老老实实把用户需求洞察做到位,再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将功能落地,保持每个动作不变形。

手机市场仍是一个每年出货量达十几亿的大市场,但其整体销量已连续 5 年下跌。激进者认为下一个主流的终端可能很快就要到来,智能手机时代即将结束。

于猛说,vivo 依然会聚焦手机这个主营业务,下一代硬件平台可能十年之内都不会如手机般普及。但 vivo 影像团队中,也已有一批人开始研究未来的影像需求,如 3D 影像技术,以保证多年来积累的能力也可迁移到新平台上。

合作伙伴蔡司的历史,也给了于猛一些信心,“蔡司只做光学镜头这一件事,就可以走 170 多年,我们移动影像能做的事,肯定要走得更久吧?”

不管未来的市场会是什么设备占据主流,于猛认为 vivo 影像都已做好了准备。

题图来源:2023 年 vivo“影像加” 手机摄影大赛年度最佳作品 & 运动单元冠军-Jiehan Herry Saputro《Let Me Fly》,使用 vivo X70 Pro 拍摄

· FIN ·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