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师生关系同样需要外界的介入和监督,否则很容易产生师生关系异化的情况。
近日,华东师大一硕士学位论文《她为什么换了导师》走红。
据媒体报道,一名博主把论文分享在了社交网络平台上,论文小节标题中包括“遭遇‘下马威’”“苍白蜜月期”“实习风波‘劫’”“相识的尴尬:‘我当时真的特别傻’”“导生情感淡漠:‘对对对’”“悄然离去:‘不想再有什么纠葛’”等,博主称其为“学术圈自己的小说”。该分享获得过万点赞,涉及的论文随之受到关注。
据了解,论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相关专业2014级的学生,论文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于2017年完成。
可见,这是篇有些年头的论文,而且已经通过了答辩,说明学校还是认可这篇论文的学术水平的。从“外观”来看,这篇论文的主题、标题和行文思维都比较发散,不像传统论文。
其实,只要论文符合学术规范,背后体现一定的知识含量,那么具体选题是什么并没有那么重要,学校也应当有足够的包容度。
而更值得注意的,其实是这篇论文的主题——师生关系,准确地说是师生冲突,这引发了相当的共鸣。这篇论文访谈对象为更换导师的同学,冲突的主要缘起是导师和学生就选题产生了分歧,学生认为导师“控制欲强”等。
这个问题并不罕见,而且原因也正如这篇论文所指出的,包括导师准入制度固化封闭、导生匹配制度僵化单一、教育性和学术性淡化、导师评价主体单一等。这些原因也具有一定普遍性。从这个角度看,这篇论文是有价值的,它把高校师生关系的话题给学术化了,也给出了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在硕士及以上的学习阶段,导师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出国深造乃至毕业就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师生关系有时更接近于一种“学徒制”,至少学术层面来说,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依附性。
因此,师生关系同样需要外界的介入和监督,以期能够更好地维护师生的权益。而如果机制建设不到位,就很容易产生师生关系异化的情况,造成种种乱象。
比如此前有媒体报道,有不少导师对其学生提出种种“额外”要求,包括拎包、买饭、做家务、当家教等。反过来,有时学生也会把老师称作“老板”,彰显了师生关系的某种异常。
针对这种现象,2020年教育部曾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其中包括研究生导师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关注研究生学业、就业压力和心理健康,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等。而这个准则如何落地,依然有待于学校层面制定更加具体、有可行性的办法。
总之,这篇“换导师”的论文留给人们的思考,不该只是一个“有趣的主题”,这背后的议题其实相当严肃,也需要社会各界来探索可行的解决之道,让高校师生关系更融洽也更纯粹。
□江城(媒体人)(来源:新京报)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