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倡导一芽一叶,信阳毛尖要与“小浑淡”划清界限?丨顶端100℃

时间 2023-04-12 15:57:56 来源:顶端新闻  

顶端新闻首席记者 韩忠林 记者 肖风伟


(资料图片)

今年开采仪式上,信阳毛尖提出要正本清源、回归品质,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客观上,这与如今在市场上受宠的“小浑淡”有所不同。

发出与现有市场不同的倡导,信阳毛尖有何深意?

信阳毛尖倡导一芽一叶

经过一场春雨洗礼,茶叶生长更加迅速。作为毛尖知名产区,河南信阳的茶山上,茶农们纷纷忙碌起来,期待着今年能有好收入。

今年的信阳毛尖,似乎有着不一样的使命。前不久举办的开采仪式上,信阳市茶产业协会会长刘文新发出倡议,信阳毛尖正本清源、回归品质,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生产。

长期以来,很多消费者对信阳毛尖的衡量标准是“小浑淡”,也就是细小、汤浑、味淡。

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在采摘工艺上往往会追求单芽。

那么如今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是否意味着信阳毛尖要与“小浑淡”划清界限?

信阳毛尖品牌“手把茶”创始人杨学强认为,“小浑淡”长期占据市场主导,确实让很多消费者陷入误区,将其作为衡量信阳毛尖品质的标准。但倡议正本清源、“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看到信阳毛尖并不是只有“小浑淡”,还有很多其它好茶,单纯解读为否定“小浑淡”有些狭隘。

“小浑淡”PK“大浓香”

在信阳毛尖市场上,“小浑淡”已经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十多年,但它却一直饱受争议,最大竞争对手就是“大浓香”。

与“小浑淡”追求单芽不同,“大浓香”追求味道浓厚,往往更倾向于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

在商城高山茶产业协会会长、信阳市茶产业协会副会长周正祥看来,信阳毛尖是绿茶的代表,不同产区自然环境不一样,也会具有不一样的特点。

“小浑淡”是信阳毛尖适应市场的产物,能够盛行有特殊的社会背景。

周正祥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本世纪初,信阳毛尖开始走向全国。早期一些茶商占领市场时,想和其他绿茶做出区别,所以做成了“小浑淡”的样子。

2009年,信阳毛尖国标开始实施。将最高级别的珍品定义为单芽或者一芽一叶初展。

由此,作为单芽的代表,“小浑淡”进一步受到市场追捧。

在市场需求驱动下,越来越多信阳茶企开始将主要生产精力放在“小浑淡”上,从而形成了目前一家独大的局面。

与此同时,信阳当地也有一部分茶商、茶农始终无法接受“小浑淡”,认为它不能代表信阳毛尖典型特征,不能代表信阳毛尖传统工艺,会将消费者引入歧途。

拥有“茶痴”之称的赵凡国就是出名的“反对派”人物之一。他与“小浑淡”之间的“斗争”持续多年,甚至曾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炮轰“小浑淡”。

赵凡国告诉顶端新闻记者,过度市场化让信阳毛尖陷入“没有毛不是毛尖”、“汤色不浑不是毛尖”、“条形不细不是毛尖”、“不是核心产区的不是好毛尖”、“快冲快泡的才是好毛尖”、“明前才是好毛尖”等误区。

多位信阳茶商告诉顶端新闻记者,“小浑淡”确实对消费者有一定误导,但不能否认的是,其帮助信阳毛尖走向了全国市场。如果没有市场作为基础,讨论茶叶好坏没有意义。

什么样的茶叶才是信阳毛尖的正源?

正本清源,回归品质。什么样的茶才应该是信阳毛尖的“源”呢?

“最传统的信阳毛尖,包括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的,都是一芽一叶,不是单芽。”周正祥告诉顶端新闻记者,自己拿去参加比赛获奖的茶叶,都是一芽一叶。

从品茶的角度来说,评价茶叶的好坏,包括外形、香气、滋味、叶底、汤色等多项指标。信阳毛尖的理想茶“源”,在这些方面都不能有太明显短板。

通过对信阳当地多位茶商、茶农的采访,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到,早期毛尖采摘大都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小浑淡”盛行后,市场导向让单芽成为主流。

作为“后起之秀”的 “小浑淡”天然具有明显缺点,不会被大部分茶商茶农认为是信阳毛尖正源。事实上,茶商和茶农以及专家们普遍认为,汤浑在所有茶叶评比中当应该是“减分项”,与信阳毛尖的典型特征相悖。

从事茶产业教学、技术推广40多年,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院长郭桂义教授就曾发表论文指出,在历史上任何时期,信阳毛尖的汤色特征都是嫩绿明亮的。相较于其它绿茶,信阳毛尖外形是比较紧秀细圆。但在一定时期里,过度追求细小导致信阳毛尖出现汤浑的现象。

在2009年推行的国标中,“嫩绿”、“透明”被认为是信阳毛尖茶汤应有的色泽,显然也与“浑”不搭边。

单芽和一芽一叶的争论依旧存在

郭桂义向顶端新闻记者介绍,“单芽,特别是早期的单芽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滋味鲜爽,价格相对较高;一芽一叶中茶多酚含量相对高一些,滋味较浓,部分消费者喜好,产量会多一些,价格也相对较低,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喝得起信阳毛尖,有利于信阳毛尖长期发展。”

郭桂义说,就像白酒分为酱香型、清香型一样,有的消费者喜欢滋味鲜爽的,有的消费者就喜欢滋味较浓的,每种毛尖都有自己特征、受众群体,不能也不应该一概而论。

“今年受气候影响,信阳毛尖产量明显低于往年。”信阳十佳茗茶负责人刘荣荣告诉顶端新闻记者,产量不足也是信阳毛尖今年倡导一芽一叶的现实因素。

说到底,对于大部分茶农和茶商来说,信阳毛尖是谋生的工具,市场的喜好决定了他们努力的方向。

刘荣荣介绍,按照今年毛尖产量,采摘成本大幅上升,一斤单芽的成本上涨到300多元,而4斤单芽才能生产出消费者口中的“小浑淡”。“光成本都1000多元了,卖出去的价格肯定更高。”

倡导“一芽一叶”,可以将毛尖产量提升三四成以上,保障基本市场供应,也能保障茶农基本收入。

不过,在信阳茶界也有一种声音认为,单芽和一芽一叶孰好孰坏,价格最能说明问题。

单芽价格明显高于一芽一叶,说明其更适应市场需求,倡议“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潜在风险是高端产品品质下降。虽说可以让更多人喝上信阳毛尖,但利润空间下降,对茶农不见得是好事。

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应鼓励多条腿走路

和当年盛行“小浑淡”一样,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可以视为信阳毛尖在不同历史时期作出的不同探索。

“当年信息不对称,很多人对茶叶并不了解。如今全国各地好茶层出不穷,大家很快会明白,什么才是好茶。”周正祥直言不讳地指出,“小浑淡”最大的优势就是外形好看,一芽一叶应该是更符合大众品茶口味的。

不过,就目前市场行情来说,以“小浑淡”为代表的单芽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今年按照倡议,大部分采的是一芽一叶,这是有一定风险的。”短期之内,消费者对信阳毛尖的衡量标准,并没有因为倡导发生改变。

刘荣荣直言,今年采购的茶叶当中,有90%依旧是单芽,没办法,这就是现实市场。

“一芽一叶是政府、专家和企业共同研究后,倡导的毛尖价值导向。”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信阳毛尖茶制茶技艺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位列其中。新形势下,正本清源、回归品质,更加注重传统制作技艺,是信阳毛尖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应该多条腿走路,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共同发展。”杨学强认为,一定程度上,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就是要改变单纯以“喝茶”为导向的市场格局,而是要更加全面地挖掘、利用信阳毛尖背后的内涵。

倡导一芽一叶,有茶商茶农呼吁修改现行国标

为规范市场,2009年信阳毛尖国标正式实施,其中将鲜叶品质划分为珍品、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六个级别。其中珍品的芽叶组合指标为85%以上为单芽,其余为一芽一叶初展。

国标的规定,无形中将最高级别的信阳毛尖与单芽绑定在一起,加固了人们追求单芽的思维。

如今,信阳毛尖想要正本清源、回归品质,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很多业内人士觉得,应该对对国标进行适当调整。

持有这种声音的茶商和茶农认为,任何规则都有时代局限性,现有国标对珍品指标的定义过于单一,不符合信阳毛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对一部分坚守传统的茶区,现有国标实际上是不友好的。”在一些茶商和茶农看来,现有国标更符合工业化生产需求,就像量产网红美女一样,虽说看上去很不错,但千篇一律,没有体现出信阳毛尖的多姿多彩。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顶端新闻记者,现行信阳毛尖国标是很多企业、单位共同探讨的结果,既注重适应市场,又要尽可能兼顾传统。

“卖散茶的很少有人去参考这个标准,卖包装茶的茶叶企业一般都会符合这个标准。”该知情人士解释,所谓信阳毛尖国标,只是为大规模企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标准,并非强制要求所有茶农、茶商、茶企必须遵守。

对于一些呼吁更改国标的声音,该知情人士认为,目前来看更改难度较大。“国标修改需要严谨、复杂的流程,难度较高。而且将现行国标中的珍品级别取消,企业生产芽时就没有国家标准可以参考了。”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