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捶肚子堕胎,受尽凌辱还被封口,50年过去了,她还逃不出这魔爪

时间 2023-06-01 23:10:09 来源:顶端新闻  

“女性”话题又热起来了。


【资料图】

无论是什么作品,只要是出现了女性角色,就会引来一番审视,她们的地位,她们的价值观,她们有没有girls help girls。

但,真正去描写女性的作品,却鲜少有人提及。

比如前段时间闫妮的那部《外婆的新世界》。

拍得怎么样另说,单说剧里的几个女性:有来到城市为姐妹复仇的打工妹,有遭遇车祸美丽不再的中年女性,有遭遇家暴孤独一生的老年女性……分明是一出女性群像戏。

讲述的是女性互助这一话题。

可是呢?

即便有着许多明星加盟,也没溅起什么水花。

为什么?

可能有时候,口号,远比真正的人,更吸引人,更让人情绪激昂。

今天Sir要说的也是一部女性题材的电影。

用豆瓣网友的话说: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平权,是真正意义上的girls help girls。

它“火”到连续几周霸榜豆瓣口碑榜第一名。

但也“冷”到至今“看过”的人数只有一千多。

一部“娓娓道来”的纪录片:

无名姐妹

纪录片回溯了50年前,在那个堕胎非法时期里,有一群女性法外之徒,为了夺回女性身体自主权,而创立地下堕胎组织,几年时间帮助11000人“脱困”的故事。

这是一场女性权利的“争夺战”。

在当下看这样一个纪录片,显然会有更多的意义。

它不但提醒着我们。

任何权利,都不是喊喊口号而已,它是靠自己争取来的。

也同时告诉我们。

历史,时不时,也会那么不争气地,重演一回。

01

看见历史,看见她们

就在去年5月,权威学术杂志《柳叶刀》发表社论:

“限制堕胎不会阻止堕胎,只会使堕胎更危险。”

有多危险?

我们在电影里已经“见识”过许多。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里的奥秋。

她想自己解决“麻烦”。

于是狂吞漱口水,大量服用维生素C,甚至直接捶打肚子。

《正发生》里的安妮。

她去了一家没有任何卫生措施和麻醉的黑诊所。

当医生将产钳伸入安妮的身体时,那声惨叫,让人恐惧。

但。

相比于剧情片里虚构的视觉震撼,纪录片里“平平淡淡”的叙述则更让人体会到现实的可怕。

《无名姐妹》的开头就是一段地下“医院”堕胎的讲述:

荒郊外,在一家简陋汽车旅馆的某个房门内,黑帮牵头的高价地下堕胎手术在进行。

全程,他们对来堕胎的女人只说了三句话:

“钱在哪?”

“躺好,照我说的做。”

“去浴室。”

做完手术,女人躺在那,努力让自己喘上气,下体还血流不止,但黑帮团伙已然消失了。

没有人再去管她。

多年后再回忆起这段经历,女人会后悔吗?

她只说:“我别无选择。我只想堕胎,不在乎过程了,当时我就是那么绝望。”

是的。

1960年代的美国,堕胎在大多数地区仍旧被视为违法。

堕胎可构成重罪,最高能被起诉二级谋杀。就连谈论堕胎手术,都有可能被认为是“这项重罪的共谋犯”。

执行堕胎手术的医生,同样也面临被逮捕,罚款甚至坐牢的危险。

就像《从不,很少,有时,总是》里的那个场景。

当奥秋去到医院,稍稍流露出堕胎的念头时,工作人员马上就化身卫道士,搬出一部有年份的纪录片,训诫她的行为是犯罪。

你即将看到的影片将揭示你难以接受的事实

堕胎是一种暴力行径

堕胎就是杀死孩子

但问题是。

根据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那个年代里约三分之一的育龄女性至少有过一次非意愿怀孕。

她们该怎么办?

相对“幸运”的女性,或有家庭医生的帮助,或有钱支付差旅费去其他堕胎合法的地区或国家。

但事实上,多数女性并不具备这种经济优势上的特权。

于是,不可避免地导向——不安全堕胎。

就像很多电影中呈现的那样。

一方面,有人选择自我引产。

比如让自己摔下楼梯,或者找各种工具刺入体内:

在家里掰一节衣架,是她们常用的方式。

有些工具刺穿了子宫

有些刺穿了膀胱或肠道

△ 衣架成为美国女性抗议“堕胎违法”的象征物

还有女性选择服用化学药物,诸如漂白剂、高锰酸钾等等。

《无名姐妹》里医生回忆起,一个年轻女孩服用了石炭酸后严重烧伤被送进医院抢救。

方法有多残酷,她们当时就有多绝望。

另一方面,有人选择了地下诊所。

但地下诊所不仅费用高昂,也不安全。

甚至,还很可能面临无法声张正义,只能自己咬牙吞下的性胁迫。

前往堕胎的女性会收到中间人的预警:

(医生)他可能会向你索吻

他可能会要求你...

呃,他可能要求抱你或者搂着你睡觉

行内不乏此类臭名昭著的医生,他们甚至会在手术前告诉那些女性:

我做完堕胎手术,你就要给我口交

不行吗?滚出去

像前面所说,遇到对你不闻不问的医生,可能算你“运气好”了。

有数据显示。

当时每年有35万女性在堕胎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其中5000人死亡。

△《推翻罗诉韦德案》|字幕来源@小猫咪字幕组

于是,一个讽刺的事实是:

在很多地方,堕胎诊所被迫关闭,而“脓毒性流产病房”(septic-abortions ward)则陆续出现,专门救治那些因不安全堕胎而危及生命的女性。

堕胎违法的历史背后,是一部隐秘的,万千女性的身体血泪史。

但,还记得我们前面说的女性互助吗?

在这个时候。

眼看身边的亲朋好友,甚至自己的身体遭受到如此恐怖的暴行,一些勇敢的女性决定违法犯罪。

一个名为“简”(Jane)的提供堕胎服务的地下组织就此诞生了。

可以说。

“简”的初衷,也许只是帮助女性低价或免费“堕胎”。

但它造成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堕胎”这个范畴。

02

不止于堕胎,她们想创造新世界

纪录片里,“简”的前成员曾经说过一句话:

我们在创造新世界。

什么样的新世界?

一个隐秘的,但女性不需遭受道德审判的新世界。

首先,她们建立了一个无需男性在场的“网络”。

从建立一套暗语系统,到派发传单记录信息,到完成咨询分配医师,直至进入手术室(通常是某个简姐妹的家),全部参与者均为女性。

也正是如此。

那些正处于绝望的女人们几乎无条件地信任她们,给出自己的姓名,电话,甚至住址。

其次,她们不会以社会上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堕胎的人。

通常来咨询堕胎的女性都急于解释她们的处境,为什么她得堕胎:

“我已经有三个孩子了”

“我没有钱了”

“我丈夫抛弃了我”

“我丈夫病了”

“我17岁,我想上大学而且我还拿到奖学金了,如果不这么做的话...”

但简们试图让她们明白:你不需要解释这么多,你有权做自己的选择。

她们堕胎的原因

都有她们自己的道理

我不是来审判她们的

在简姐妹的眼里。

堕胎,不仅仅意味着,某种医疗服务能否被合法提供和使用。

它关乎平等,关乎女性是否被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拥有为自己的身体做决定的权力。

△ 《大法官金斯伯格》

没错,通过为女性提供堕胎服务,简姐妹其实在构建一个女性能够拥有个人主权的新世界。

女人是否能决定堕胎,意味着她们是否能决定自己的未来。

△ 《推翻罗诉韦德案》

她们本该决定自己何时成为母亲。

她们本该决定成为她们想成为的样子:

继续学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继续事业的职场女性等等。

她们本可以阻止自己的生活坠入更深的深渊:

很多选择堕胎的女性已经为人母,出于贫困她们没有能力再抚养多一个。

又或是伴侣离开,无法协助抚养之类的原因。

等等等等。

无论出于何种缘由,简姐妹帮助她们获得了本该有的决定未来的权力。

我们感觉到自己拥有了独立自主的权利

所以我们想要和那些未曾在生命中感受过力量的女性

分享这种拥有个人权利的感觉

这也是许多年后,我们再看到这个故事依然会感慨的原因。

她们没有依仗于任何力量。

无论是官方的、精英的,还是地下社会的、男性社会的。

她们完全靠着自己,靠着底层的韧性争取来这样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

没有口号。

无需张扬。

但却切切实实地,帮助了一万多名女性。

这不仅在那个时代,即便在当下来说,也是件值得骄傲的事。

03

光,明了又灭

然而,没有任何一项争取权利的道路是平坦的。

甚至于它不但坎坷。

还会曲折迂回。

纪录片的结尾是一个好的消息:

1973年1月22日,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堕胎合法。

在这个判决的影响下。

由于能在正规的医院接受流产,美国女性的堕胎死亡率从0.018%下降到0.001%,专为脓毒性流产而设的病房也因需求减少而陆续关闭。

2002年《政治经济学杂志(JPE)》研究表明,避孕药物的合法化和罗案让女性有更多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或进入职场。

但,真的一帆风顺了吗?

不。

罗案判决后,反堕胎运动并未偃旗息鼓。

相反,这次裁决开启新一轮战火。

它激怒了曾经沉默的保守势力,他们的声量日益壮大,持续对此进行反攻倒算。

宗教势力与政党的合谋,又进一步造就悲哀局面:

女性的堕胎权愈演愈烈的“党争化”,成为各方政治角力的筹码。

里根在1967年签署全美最早的堕胎非罪化法案之一,却在80年代竞选总统时,为拉拢保守福音派的选票,转头成为反堕胎的“亲生命派”。

早年支持过堕胎权的老布什,后来也改口反堕胎。同样的,还有川普。

于是,堕胎法案不断遭到挑战和修改。

古特马赫研究所发表报告指出,美国各州立法机构在2021年至少通过了90条限制堕胎的法律。

2021年,美国多个红州颁布“心跳法案”,禁止女性在怀孕六周后堕胎。不久后该法案在德州生效,对堕胎的限令进一步加码:

强奸/乱伦导致的怀孕也不例外。

去年6月24日,在保守势力推动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最终推翻了“罗诉韦德案”。

女性们的堕胎权,从此宣告不受宪法保护。

光,才亮了一会儿,就被扑灭。

怎么办?

Sir想起纪录片的结尾,当罗德案宣判结果出来后,一位“简”的成员,低头看着手里那一沓沉甸甸的卡片,有些哽咽地说:

我很高兴我们可以帮助她们

但是,她们本不该经受这些

是的。

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她们都不该经受这些。

于是今天。

新一轮的“战役”又开始了。

成千上万的女性,重新站了出来。

以哪怕单薄的声音。

推动着变革的再次发生。

甚至在芝加哥,还有女性因为这部纪录片的影响开始致力于重建协助堕胎的社交网:

新网站“We Are Jane”。

△ 图源:The Forward

她们在继续接力半个世纪前未完的使命。

黑暗会持续多久?

无人知晓。

但我们知道。

只要还站在台上,这场比赛,就还没分出胜负。

编辑助理:巴斯特冷面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