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有点常识的山贼,都不会对进京赶考的考生下手的,否则就是老太太翻跟头,活腻歪了,那这是为什么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不敢抢劫
古代,战乱频仍、灾害连年,人们流离失所、奔波逃命,一些人为了活命,很可能落草为寇、占山为王,干起了打家劫舍的营生。
但,盗亦有道。作为山贼来说,既然干上打劫勾当,就会对打劫对象十分慎重。不然对来往客商一律抢劫,那就是阴沟里翻船,该倒霉!
而面对进京赶考的考生,山贼们大多是不敢抢劫的!主要是忌惮考生的身份。那么,穷凶极恶的山贼,为何又不敢对考生下手了呢?
我们来看看进京赶考的考生到底有多“牛”!
中国古代选拔官员,主要通过科举考试这一途径,从全国各地优秀学子中层层选拔。而有资格到天子脚下京城赴考者,可说是凤毛麟角!
以明清为例,能去京城考试的考生,需通过院试和乡试两关,只有考中举人后,才有资格去京城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皇帝主试的殿试。
古代科考,始于隋朝,兴盛于唐宋,废除于清光绪,为朝廷选拔人才1300多年,明清最完善,有: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4级。
院试也叫童生试,一般是15岁左右的童生,到各省学政去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俗称秀才,因此也叫作“考秀才”。
但考秀才并非易事,会刷下来很多人。
明朝名将史可法20岁才考中秀才,晚清重臣曾国藩21岁考取秀才,就连“神童”张居正也是12岁考中秀才,可见,考秀才有多难!
因此,不能小瞧了秀才!
考上秀才,意味着成为士大夫中最低一层,享有了一些特权,见县令不用跪,犯刑不能随便用刑,可免除徭役,免交公粮,可用奴婢等。
在一般乡镇,秀才还是受人尊敬的大人物。
那么,考上秀才能进京赶考吗?不能,还有较难的一关叫做“乡试”,也就是“考举人”!
明清每3年举行一次乡试,由各省秀才到省会城市去参加考试,考官由皇帝委派,考中乡试,就被称为举人,因此这关也叫作考举人。
考秀才难,考举人更难,很多人都止步于此!
明清全国录取举人也就1000多名,平均分配到各省也就45人,这些人堪称精英中的精英!正因难考,说明考举人的含金量相当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对考举最形象的概括。考上举人意味着做官入仕,正式进入士大夫阶层,一般可做七品县令了。
可以说,举人正式脱离了平民身份,成为“举人老爷”或“官太爷”了,是一个候补官员了,只要朝廷有出缺,举人可随时走马上任。
吴敬梓《范进中举》中,范进苦读了一辈子,都须发皆白还只是一个穷酸秀才,在接到中举消息后,乡绅富豪都去巴结讨好、送屋送银,而范进则是大喜过望,喜极而疯。
范进虽然只是一个文学形象,但足以说明,古代中举的威力有多大!
而一般人中举之后,还要去参加京城的会试与殿试,开启真正的“进京赶考”模式。因此,能去京城参加考试的考生,至少是举人!
但进京赶考的举人们,来自全国各地,四川、云贵等考生,离北京很远,在乡试完同年腊月就出发,到第二年2月才到京城。
这几月天寒地冻,个中艰辛,难以想象!
古代交通不发达,进京赶考要跨越千山万水,趟水路、陆路,穿山林等,历经数月才完成。
而这些路途中,难免会遇上打家劫舍的盗贼。
但即便如此,盗贼们也不敢轻举妄动。前面讲了,举人是朝廷候补官员,以后的朝廷新贵,抢劫举人,无疑就是无视朝廷的法律,公开与朝廷叫板,如此后果,他们担不起!
而公开与朝廷作对,必然会遭到朝廷的围剿。但山贼们的实力,也仅限于鱼肉当地百姓,并不能与朝廷军队相抗衡。
而朝廷要剿灭他们,是迟早的事,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因此,如此得不偿失,山贼们自然不会干!
为不致被朝廷围剿而覆灭,山贼们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不会去抢劫有举人身份的考生的,因为这样做风险实在太大。
再有,山贼们不敢抢劫,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举人们还有一个“护身符”兼“通行证”。
举人们在进京之前,会领到一面黄色的小旗,上写“奉旨会试”四个大字,将小旗插在专门进京赶考的公车上,威风凛凛,也一路通行。
山贼们见到这面小旗,避都来不及,哪还敢动手抢劫?人家是奉旨考试,谁敢抗旨,给自己招杀身之祸呢?再蠢的盗贼也会权衡放行的。
而沿途的所有关卡见到小旗,还会无条件放行,不收取任何过路费。
另外,举人进京赶考,还有来自朝廷的关爱。
对于穷人家出身的举人而方,根本没有必要担心没有盘缠路费,因为当地的官府都会视路途远近,发放给举人一定数额的进京赶考盘缠。
比如,离京城较近的河北等地考生,一般会得到4两左右补贴,离京城较远的安徽等地考生,一般得到20两左右补贴,再远点海南等地的补贴可达30两左右。
而那时的1两银子,大致相当于现在人民币一千元左右,大家可以查查、算算看。
不仅如此,除有路费补贴外,朝廷还会给举人们安排驿马、驿站,供举人们赶路和休息,还会安排狱卒帮举人挑行李等,关怀备至。
因此,骑着马,有狱卒的“保驾护航”,还有考生们结伴而行,并非形单影只,山贼们即便想要下手,也是毫无机会的。
综上,鉴于举人非同一般的身份,举人进京赶考过程中,山贼们大多敬而远之,不敢抢劫,这多是出于对自己安全与性命来考量的。
二:不愿抢劫
前面说了,科考制度兴盛于唐宋,那么,进京赶考这种事在唐宋就较为常见了,而唐宋又是我国诗词的巅峰时期,这期间就出了一桩“山贼劫诗不劫财”的美谈。
一天傍晚时分,荒村绵绵细雨中,唐朝大诗人李涉与书童,正行走在进京赶考的途中,由于风太大,船停在了岸边,不能开渡,于是两人准备找一家客栈投宿。
就在这时,眼前突然冲出一名大汉,朝他们大喊:“来者何人?”不用说,这是遇到劫匪了!估计也说了“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之类的话。
李涉的书童淡定地对劫匪说:“这是进京赶考的李涉先生”。
那劫匪一听是李涉,又是进京赶考,非常高兴,对李涉作揖道:“久仰大名,如雷贯耳,先生是有名的大诗人,这样吧,我今天就不抢你钱了,你写首诗送给我吧。”
李涉当即就写了一首诗《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就是说,他在荒村中遇到了一位“豪侠”,这“豪侠”居然知道他的诗名,他作了一首诗送给他,并告诉他,不用害怕别人知道你的名字,这世道乱,强盗多的是。
“夜客”指劫匪,李涉用词文雅,还有趣地提醒劫匪,今天这事儿打住,你不用害怕我去报官。从这里既有李涉对劫匪的体谅,也说明了进京赶考受朝廷和官府的保护。
当然,也侧面展现了唐朝崇尚诗歌的社会风气,就连山贼草寇都崇拜文人,喜爱诗歌,宁愿为此放弃“职业操守”,放弃打劫!
三:盘缠少、风险大
古代书生进京考试,需要路费盘缠,但很多人不会带太多,毕竟是京城赶考,又不是去旅游,带够所用的食宿费、车马费等就可以了。
而这些费用又花不了太多钱。
再有,大多考生来自贫穷人家,盘缠本就不多,就算身上有,也是官府发放的补贴,而这种补贴也是有一定数额的,不多的。
因而,他们也难怪会被叫做“穷书生”。
因此,总体来说,大多考生身上带的盘缠都不多。而为极少利益,冒极大风险,如此不划算的营生,山贼们不会干,因为得不偿失!
当然,古代也不乏举人进京赶考被山贼抢劫的事件,这大概率是遇上不计后果、胆大包天的亡命之徒了,但这种情况也是极少数的。
大多山贼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民间不是还有山贼礼遇考生的佳话么?的确,作为一名山贼,也应该懂得“盗亦有道”,要有基本的“职业操守”,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