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资料图)
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唐代长安城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其有着坐北朝南、南北向的中轴线布局无论是城市功能还是城市景观都具有典范作用。
同时棋盘式的坊里制度反映了封建社会较高的社会管理水平坊里内寺观众多反映着秦汉迷信思想向唐宋宗教思想的转变。
中国唐代的长安都城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城市建筑。居住人口近一百多万人与世界上其他著名城市相比无论是在规模还是人口上都是第一的。
同时,长安城的规划理念、功能结构等也曾影响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建筑是文化遗产的载体,唐长安城代表着当时建筑的最高成就。
“长安大道锁九天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便是对当时长安城的生动描绘。
那么,如此辉煌的长安城后来是如何衰落的呢?
一、西安城的兴起与发展
西安。古称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央,秦岭之北,有“高屋建瓴”之势。
秦岭的山势高大雄伟,峰峦叠嶂,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主峰太白山耸峙入云,“冬夏积雪,望之皓然”,被誉为天下奇观。
秦岭在长安城南的一段称为终南山,屈曲环绕长安的南境和东境,是长安城的天然屏障。其中的南五台、翠华山、骊山等,风景秀丽,是游览胜地。
“骊山晚照”成为关中八景之一。关中北面的诸山脉距长安较远,但却是长安北境、西境的主要屏障,历来亦受到各个王朝的重视。
汉、唐两代的离宫和帝王陵墓多在渭北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从发现于蓝田县公王岭一带的“蓝田人”可知,早在八十万年前,长安地区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到了大约六、七千年前,长安先民的 一支。
夏商以 后,关中地区成为各民族和各种政治势力的辐凑交汇之地。在殷商末年,周人不断沿渭河而下,周文王在长安附近的沣河西岸,建立丰京。
武王又在沣河东岸营建镐京,周人以丰镐为基地,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形成了关中与关东相对峙的政治地理格局。
这种格局的具体 表现形式虽然由于时代变迁而有所不同,但却一直延续到唐代后期才告结束。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先后有秦、西汉、等十三个王朝在长安地区建都,时间长达一千多年。
其中,秦咸阳作为中国第一座统一封建帝国的首都,“渭水贯都,以象天汉”,具有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西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国都长安城是国际上著名的大都会,与西方的罗马城并称为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这一时期,长安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不断强化,到隋唐之时达于顶峰。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朝代,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无论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还是世界城市建设史上都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不难看出,长安城的地位在唐代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那么为何唐代以后就急转直下了呢?
二、长安城的衰落
长安所处的位置十分优秀,而且周围有河流,有水源,滋养了周围的城镇以及村庄,让这里渐渐发展了起来。
但是,沧海桑田,特别是宋代以后,这些河流却异变骤生,人们曾经称赞的的“八水绕长安”的壮美景象已一去不返。
八水成为暴涨暴落的季节性河流,并逐渐萎缩衰竭。被誉为“天府”、“陆海”的八百里秦川也成为干旱地区。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河水枯竭,造成现今令人尴尬的局面呢?我们可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来寻找答案。
对关中地区和秦岭山脉从古至今植被状况的变化进行考察后,不难发现,在远古时期,关中和秦岭都被森林所覆盖。
在发现蓝田人的地区同时,发现许多森林动物的化石可以证明当时林木茂盛的情景。
而自汉至唐,历朝历代对于森林植被的砍伐与破坏,使得降水得不到贮存,土壤不能固化,河流便只能听任天气的安排,成为季节性河流。
不是暴涨泛滥,就是萎缩干涸。并且随着水十流失的日益加重,河床沙石的逐渐堆积,最终使河流走向衰竭,这也间接的导致了唐代以后长安城的衰落。
森林的失去,还会使河水随着雨季的来临而暴涨。
清代咸丰、同治时期,灞水在咸宁县毛河窑决口两处,洪水致使两岸水田六、七千亩尽成沙滩,再无法耕种。
此后,灞水又屡次泛滥,两岸多成沙碛。灞水中的大量沙石,就是由于森林毁灭、水士流失造成的。
从前,当秦岭上森林密布的时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灞水清澈、幽深,呈“玄”色,沪水由于带有少量泥沙而略显浑浊,呈“素”色。
但是,由于灞水源头的土地多为沙岩,加之后来无森林覆盖,风化成沙,易于流失。
沙石随水流下,日积月累,使河床升高,容易造成泛滥。如没有降雨,河流就会干涸。
与此同时,与河流以及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漕运也受到河流的影响。
唐代中期,漕渠的河道淤积,因为这样的局面,大船从这里经过是十分艰难的,有时甚至需要一边走,一边挖沙子。
因此,从唐朝末年开始,就很难在这里看到有大船经过了。
泛滥的洪水,千里赤地的旱灾,堵塞的漕运,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长安城一步步走向了衰落。
三、长安城衰落的影响
古代的发展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茫然不知,造成哪里最先发展哪里也最先遭到破坏。
西安自秦汉作为都城以来,关中和长安的持续发展,大量森林植被遭到破坏,随着唐朝长安地区的加快发展,破坏的也越来越严重。
这样造成两种后果:其一,生态失衡,自然灾害接连不断。而与此同时,旱灾、水灾、蝗灾等自然灾害更是多次发生。
其二,土壤的蓄涵水分的能力下降,水源枯竭。秦汉时期修建的郑国渠是灌溉长安地区的重要水源。
与秦汉时期“千里沃野”、“天府之地”、“关中之地,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的名称相比已明显不符了。
而此种情况在此后的宋元明清并没有改观,宋代初年郑国渠所灌溉面积已不足二千顷了。
这不但成为长安衰落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以后长安长期不能快速恢复发展的重要因素。
纵观以上因素来看,长安的衰落是“天灾”更是“人祸”,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长安不可挽回的衰落了。
结语
了解了长安城的兴衰史之后,我们明显的看出,长安城的发展与衰落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而这也能说明,为何在唐代之后,就再也没有朝代以西安作为都城的原因了。
而西安的演变与发展,也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为只有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才会有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长安城衰落的悲剧再次上演。
参考文献:
《汉书》
《旧唐书》
《新唐书》
《史记》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