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北京高学历白领1份聊天记录被疯传,戳穿当下年轻人最真实的处境

时间 2023-08-01 16:21:41 来源:顶端新闻  

最近,有这样一份金融圈白领的聊天记录文件,在网络上疯传。

从《体重管理攻略》到《缓解入睡的方法》,再到《粤式煲汤做法攻略》、《北京清吧不完全打卡指南》......

打开这些pdf文件,你会发现每一页上面都赫然显示着大名鼎鼎的“中信证券”logo。


(资料图片)

你会疑惑:严肃专业的金融机构,现在都不研究财报、投资报告,而是化身为小某书博主了?

旅游、养生、穿搭、佳片分享、煲汤......画风之清奇、涉略范围之广令人咋舌。

关键是,这些研究报告的质量还都很高,图文并茂、内容详实,看完让人直呼内行。

其他券商都在努力赚你的钱,只有中信证券关心你生活得好不好。

不务正业的,不光有这些北上广深的金融行业高学历白领们。

前几天,一条名为《英专毕业生的就业现状be like》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火出了圈。

孙悟空、关二爷、王母娘娘、观音菩萨在对着镜头直播,上演了一出热闹的蟠桃大会。

然而,他们之间的交流,全程用的都是英文:

“Mother!Wendy is coming to our peach party(王母娘娘,Wendy来到咱们的蟠桃会了。)”

“Thank you Wendy!Thank you sister!”

看到老外纷纷涌进直播间,孙悟空还挥舞着金箍棒,来了一段英文唱跳......

评论区里的英语专业学生们都在瑟瑟发抖:“现在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都已经这么严峻了吗?”

有位博主,更是专门到街头去采访摆摊的摊主们,发现他们都是曾经的高学历人才:

(图片来源:王小筛)

有位会计专业的姐姐,原本毕业后做了4年在线教育,后来又去北京大厂工作,现在则转行卖起了奥特曼小蛋糕。

有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大哥,毕业后在国企上班,后来转行摆摊卖起了东北锅包肉。

还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方向专业的姐姐,毕业后做的是电销,但因为业绩压力太大,出来摆摊卖炸蘑菇炸鸡。

还有医药学摆摊卖冰汤圆、工程造价专业卖东北大冷面、平面设计专业卖铁板烤鸭......

评论区里,很多人原本笑着笑着,突然看到了自己专业的学长学姐,顿时两眼一黑。

而没看到自己专业的,也笑不出来了,害怕是不是已经饿死了;

有人则领悟到了一条终极法则:“看来摆摊才是一切专业的归属。”

这一届年轻人,想要找到一个专业对口、自己喜欢并且薪资还过得去的工作,实在太难了。

有上海某211名牌大学的文学硕士,去参加了上海举办的一个人才招聘会。

原本他准备了5份简历,还担心自己准备少了,结果一上午却一份简历都没投出去。

某公司的电话接线员,一看月薪5500;星巴克则月薪更低,才2500。

后来,他和100多号人一起竞争一个销售岗,结果一起面试的人一个比一个牛。

有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的,有曾在世界500强企业实习的,有获得过某某大佬肯定的,而他在里面则是最不起眼的那个。

还有位小姐姐,发视频吐槽自己正在应聘的这个工作,6000块钱的工资面试了5轮。

经理、人事经理、项目总面、区域总面、中心总面......

关键是,这只是一个员工就十几个人的小公司啊,甚至五险一金还不确定,节假日还要加班。

就这待遇,最后面试了5轮也没要她,因为她已婚未育。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大学生该怎么认清当下的就业环境呢?”

一个点赞很高的回答是这样的:

以前的大学生:“什么工作,狗都不去。”

现在的大学生:“狗都不去,正好我去。”

有人看段子,有人照镜子。喜剧的内核果然是悲剧。

这段时间,社交平台上就流行起了这样一个词:“沉淀文学”。

所谓“沉淀”,指的就是:大学生们迟迟无法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只好安慰自己“再沉淀沉淀”,一边进行目标降级。

各个所谓的“天坑专业”的年轻人们,纷纷晒出了自己从求学到毕业再到失业的血泪史:

比如,更适合中文系宝宝体质的沉淀:四年文学课,一生孔乙己。

更适合新闻学宝宝体质的沉淀:小编对三千工资很满意了呢。

更适合法科宝宝体质的沉淀:鸡蛋灌饼兼写诉状。

更适合生物学宝宝体质的沉淀:各行各业都有我的老同学。

更适合外语系宝宝体质的沉淀:家教也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做咖啡学徒也不错。

大学生们经历了太多次碰壁、失败,渐渐认清了现实,想要与现实和解,却仍带着一丝不甘。

时隔多年,他们终于读懂了语文书上的文字,就像这段话描述的那样:

“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就像是一个闭环,多年后你有一个瞬间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那就是子弹命中的瞬间,此时才是教育的完成。”

谈恋爱时才读懂《氓》,升学考公时才读懂《范进中举》,找工作时才读懂《孔乙己》,谈婚论嫁时才读懂《孔雀东南飞》。

十几岁的时候学的课文,二十多岁才能慢慢领悟到其中的真谛。

年少时只顾低头赶路,未能窥探文人风骨。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好在,我们还有漫长的一生,去慢慢试错,要相信最终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

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试误理论”。

他将一只饥饿的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

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但要想打开笼门,猫必须一气呵成,完成3个分离的动作。

首先要提起两个门闩,然后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最后把横于门口的板条,拨至垂直的位置。

猫第一次被放入笼中时,拼命挣扎,或咬或抓,试图逃出。终于,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笼外,吃到了食物。

桑代克记下猫逃出迷笼所需的时间后,再把猫放回笼内,进行下一轮尝试。

猫仍然会经过乱抓乱咬的过程,不过所需的时间少了一些。

如此多次连续尝试,猫逃出迷笼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无效动作越来越少。

到最后,猫一进入笼子内,就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跑出笼外,获得食物。

正如约翰·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一书中写道:

“往后我们还有无数的日子要过,反正到头来人生只是那么一回事。

如果我把那么多事情先想来想去,未免太伤神了。你这么年轻,应该努力向前奔。”

人生的容错率是很高的,所以,莫焦虑,很多时候,没什么好怕的,顺其自然、勇往直前就好。

来源:小椰子专栏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