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人机“小白”到全国冠军,这名“00后”是如何做到的?
眼下正值湖南晚稻管护的关键时期,在株洲,有一支特别的无人机飞行团队穿梭在田间地头,操控植保无人机开展“飞防”作业。虽然他们外表看起来和常人无异,但熟悉他们的人才知道,这支飞行团队都是由各类残障人群组成的。今年20岁的李桃春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身患言语类残疾,却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从无人机新手成长为全国冠军。
在湖南株洲荷塘区的一处稻田里,一架无人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将药物均匀地喷洒在稻穗上。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30亩田的喷洒作业,操控无人机的小伙就是李桃春。
2003年出生的李桃春,因为先天性唇腭裂,被诊断为言语三级残疾,虽然具有发音能力,但语音清晰度只有31%~50%,表达能力的欠缺让小时候的李桃春有些自卑。这样的阴影一直伴随着李桃春,直到高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无人机。
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无人机项目冠军 李桃春:我在高二的时候碰到了别人飞无人机,我看见无人机在天上飞,当时内心就想,我也可以成为他那样的无人机飞手。
高中毕业后,李桃春果断报考了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但入学后,他发现无人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学习结构设计、计算机软件等多方面的知识,如何和别人交流成了李桃春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航空工程学院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负责人 何苏博:我们无人机专业有一个很大的特殊性,必须愿意跟旁边的人交流,跟社会交流。李桃春的状态是不符合情况的,所以给他做了很多辅导。
在老师的帮助下,李桃春开始夜以继日地学习理论知识,并利用课余时间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努力克服言语障碍。
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无人机项目冠军 李桃春:照着古诗词念,毕竟我听力没什么问题,自己能听出来,哪些发音不标准,多读几遍,渐渐感觉有效果。
表达能力的提升,打通了李桃春跟外界沟通的桥梁,也让他逐渐开朗起来。飞行技术不断精进的他在2022年获得了四年一届的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的“入场券”。他每天坚持练习十多个小时,克服比赛用机型号不同的问题,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掌握了无人机焊接、悬停等基本技术。
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无人机项目冠军 李桃春:这种飞机对上了我“胃口”,我就喜欢这种手动操控到处飞的感觉,想战胜它,不信我不能飞这种飞机。即使没有GPS,没有助稳系统,我也一样要把它飞好。只要愿意付出,愿意努力,总会有收获。
最终,李桃春在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无人机操控项目中一举夺魁,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如今,他还加入了由残障人士组成的专业飞行团队,希望利用无人机技术,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高磊 傅蕾 乐林峰 刘然 王久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