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不断加码的背景下,汽车行业的复苏只是开始。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就是“在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激活农村汽车消费潜力,从而促进车市进一步回稳向好”。
随着政策利好效应持续释放,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叶盛基表示,“2021年会有更大惊喜,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很可能超过30%,达到180万辆”。
极不平凡的2020年即将过去。得益于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国民经济的企稳回升,国内车市正在以“V型”反转的势头迈入“十四五”。展望2021年,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车市能否继续保持回升的走势?通过走访汽车市场、采访行业专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从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市场走势、消费趋势、产品布局等多个维度对明年车市予以分析、判断,力求为行业发展和企业决策提供有益参考。今日推出第二篇:政策驱动 2021年汽车市场将持续释放增长潜力。
当前,国内车市正加速回暖。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4.7万辆和277.0万辆,环比分别增长11.5%和7.6%,同比增幅分别为9.6%和12.6%。
车市强势复苏的背后,是利好政策的不断加码。11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明确提出,“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鼓励各地调整优化限购措施,增加号牌指标投放”。
早在今年年初,经济下行压力叠加疫情突袭,让汽车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彼时,为了加速重启几乎“停摆”的汽车业,国务院及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密集表态,稳定和鼓励汽车消费,推动汽车产业复工复产。
2月24日,工信部印发《关于有序推动工业通信业企业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3月13日,发改委等2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3月23日,商务部、发改委、卫健委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复工营业的通知》。
3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又确定了三大举措促进汽车消费,“一是将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二是中央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京津冀等重点地区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三是对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旧车,从5月1日至2023年底减按销售额0.5%征收增值税”。
“这些政策实施落地以后,将进一步巩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成果和优势,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畅通二手车流通交易,能有效对冲疫情影响,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蔡荣华在4月曾公开表示。
在一轮又一轮的政策驱动下,国内汽车市场如期实现快速回暖。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在4-11月,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8个月呈现正增长,其中,销量连续七个月增速保持在10%以上。另据商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随着汽车促消费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国内汽车市场加快复苏,消费需求继续扩大。截至11月,二手车交易量连续4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新能源汽车11月销量为20万辆,同比增长104.9%;1-11月累计销量110.9万辆,同比增长3.9%,首次由负转正。
在政策不断加码的背景下,汽车行业的复苏只是开始。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农村居民购买3.5吨及以下货车、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对居民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并购买新车,给予补贴”。“这一政策是在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激活农村汽车消费潜力,从而促进车市进一步回稳向好”,有业内人士直言。
今年7月,工信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让县乡市场的消费潜力得以初步释放。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罗俊杰日前透露,“初步统计,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近4个月销量已超过18万辆”。为了进一步挖掘县乡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潜力,“明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还将升级完善,有望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开展”,中汽协方面日前表示。
不止在县乡市场,随着政策利好效应持续释放,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都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延续到2022年底”;财政部等三部门发布的《关于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关政策的公告》也提出,“未来两年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的要求”。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汽车发展处二级调研员白华日前在“2021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预测峰会”上强调,“党中央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不会变、产业突破关键技术推出优质产品的决心不会变,消费者逐渐认可接受新能源汽车的趋势不会变”。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明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将呈现上升趋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自信地表示,“2021年会有更大惊喜,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很可能超过30%,达到180万辆”。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