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石窟不仅数量庞大,也是中国南方石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在世界遗产理念影响下,人们开始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川渝石窟在人类文明交流过程中的作用。
南方石窟石刻数量庞大
石窟,又称石窟寺,是指在山崖陡壁上开凿的洞窟形佛教建筑,是最早的佛教建筑形式之一,起源于印度,最初是僧侣为避世在山中开凿用于修行或举行佛教活动的场所,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我国石窟的开凿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其建筑、形制、雕塑及壁画在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不断融合中国传统雕塑和绘画审美技法,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石刻艺术。
我国现存石窟根据石窟形制、主要造像差异以及分布地,可以分为中原北方石窟、南方石窟、新疆石窟及西藏石窟。
中国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都属于中原北方石窟,然而实际上南方石窟石刻在数量上占了我国石窟石刻总量的近一半,而其中大部分又位于川渝地区,又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大足石刻和乐山大佛最为著名。
川渝50余区县皆有分布
川渝地区的石窟、石刻目前尚存8000余处,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50余个区县内。这些石窟石刻主要开凿于唐宋时期,当时川渝地区高僧集中,佛寺规模宏大,经典写刻精美,寺观造像驰名,在全国首屈一指。
川渝石窟石刻造像根据行政区划及造像风格与发展走向大体分为3个区域类型,即川北石窟、川中石窟、川东石窟(含重庆)。
为何川渝集中了如此多石窟?
川渝地区是我国继中原北方地区之后的另一个石刻造像发达区域。
川渝地区所在的四川盆地群山环绕,偏安一隅,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府之国”。由于物产丰富,人民生活相对稳定殷实,为此这一地区人民的思想和文化艺术也向来活跃,文化传统也得到了持久的传承。
川渝地区的石窟始凿于北魏,在唐宋两代形成的开凿高峰,与这一时期社会呈开放状态所形成的开朗、热情而充满向上力量的时代心理有关,也与良好的经济发展有关。在唐以前,川渝地区传统上多是以皇室为首的统治阶层带头造像,而且造像多在城市或交通要道附近;唐代中期至宋代,发展到以地方士绅富民为代表的全民参与,石窟造像开始散布于乡村。为此,与我国其它地区石窟不同,川渝地区的石窟除了宝相庄严之外,还平添了几分烟火气。
唐代初期川渝地区的许多官吏来自于长安、洛阳,他们将佛教风尚较早地带到了川渝地区,影响了当地的宗教信仰;唐高宗及武则天时期,又采取推崇佛教的政策,在全国掀起造像的高潮。
除此之外,四川盆地多丘陵和山地,石质大多松软细腻,易于开凿洞窟和雕刻造像,生活在川渝地区的民众长久以来就有挖凿洞窟、营建墓穴、垒筑石阙的传统;数量众多的汉代崖墓、石阙、画像砖,正是这种技术传统的奠基和体现。
为此,自南北朝佛教在我国流行开始,川渝的丘陵山区就成为开凿石窟的理想地点,在唐宋达到开凿高峰,并一直延续至民国,留下大量精美的石窟寺及石刻。
川北是四川最早开凿石窟的地区,主要以广元与巴中为中心。其中广元是金牛道上造像最早及最多的地区;巴中则是米仓道上造像最多的地区,佛帐形龛是其最大的特色。
广元千佛崖坐落在广元的嘉陵江畔,属于摩崖造像类石窟,始凿于北魏时期,鼎盛于唐、宋,续建至清咸丰年间,连续雕刻时间长达1400多年。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石刻题记记载,全崖造像总数有1.7万余躯。1935年因修川陕公路,毁造像二分之一以上。现存石刻分布南北长200余米,最高处40余米。在完成广元千佛崖数字化保护工程后,统计出现有窟龛共950个,是四川地区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石窟之一。
皇泽寺石窟位于广元市嘉陵江西岸,现存南北朝、隋、唐、宋历代石窟和摩崖造像34处,造像千余尊。皇泽寺唐代窟龛的造像题材与风格表现出中原地区同期典型窟龛的特点,而造型纹饰精美程度与雕凿技艺水平则在现存中原各地窟龛之上。
巴中南龛摩崖造像位于巴中县城南1000米的化城山上,现有窟龛133个,造像2100余躯。水宁寺石窟位于四川省巴中市水宁寺镇。存造像共38龛,316躯,均系佛教造像,保存完好。
川中石窟开凿年代略晚于川北石窟,主要集中在唐及五代时期;川中石窟主要分布在成都周边的乐山、邛崃、蒲江等地,以乐山大佛及邛崃石窟为代表。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城东南、岷江东岸的凌云山栖鸾峰陡崖上。它开凿于唐开元元年至唐贞元十九年,是一座依山凿成的坐佛造像。大佛通高71米,坐身高59.96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石刻弥勒大佛,是世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的组成部分。
石笋山石窟位于邛崃市大同乡景沟村西北的绝壁上,始凿于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有佛龛33个,造像1195尊,主要有释迦佛、阿弥陀佛、三佛、千手观音、毗沙天王、净土变和观音经变等造像内容。
飞仙阁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西南朝阳湖镇二郎潭两岸山崖上,共92龛,造像777尊,其中最早的造像开凿于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飞仙阁摩崖造像分布于西南丝绸之路古道上,以唐代为主,形态各异,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川东石窟开凿较川北、川中地区晚一些,主要集中在五代及北宋时期,以安岳石窟和大足石刻为代表。
在四川安岳县,具有一定规模和文物保护价值的摩崖造像达200余处,大小造像(含圆雕石刻)10万余尊。像高3米以上的有100余尊,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又一伟大宝库”。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其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于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融入国家文化遗产线路
我国近现代石窟保护始于上世纪早期,1939年,梁思成便组织了对川渝地区石窟石刻的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川渝地区的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皇泽寺摩崖造像;大足北山摩崖造像、宝顶山摩崖造像等4处石窟石刻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乐山大佛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又有多处川渝石窟被列入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随着对川渝石窟研究的深入及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川渝石窟石刻受到了保护。2015年,川渝石窟寺及石刻保护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十三五”规划重点专项。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特别提及对中小石窟进行保护以及要整合川渝的石窟寺资源建设国家文化遗产线路、国家遗址公园。这对于数量多、分布广、单点规模不大的川渝石窟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作者提供)
作者工作单位:清源文化遗产团队
链 接
中国南方石窟保护利用的《乐山共识》
2020年6月13日,多位国内石窟保护领域专家学者在四川省乐山市参加“中国石窟(南方)保护学术研讨会”,并形成了关于中国南方石窟保护利用的《乐山共识》。
专家们认为:中国石窟是中外文明互鉴,交流融合的文化见证,以川渝石窟为代表的南方石窟建造上溯唐宋,下延明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脉络清晰,自成体系,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新华社)
延伸阅读
提升石窟寺综合展示水平
实施石窟寺展示陈列提质工程,打造精品陈列展览,完善开放石窟寺的展示标识解说系统、游客服务设施,鼓励有条件的石窟寺建设遗址博物馆。推动形成联合办展、巡回展览、云展览等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石窟寺展示模式。整合河西走廊、川渝的石窟寺资源建设国家文化遗产线路、国家遗址公园。
——摘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 (王潇翔)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