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聚焦 >

13岁女孩花70万买画 其背后的“设圈”也渐浮出水面

时间 2021-04-13 11:14:13 来源:人民日报  

日,“13岁女孩花70万买画”的新闻引发网友关注。这一话题登上热搜的同时,其背后的“设圈”也渐浮出水面。

“设圈”是个什么圈?一幅画为什么能卖出如此高价?中新网记者连日来采访了多位圈内人,试图揭开这个小众圈子的冰山一角。

“天价”画稿背后的圈子

据媒体报道,一位家长发现女儿芙芙半年内在“设圈”约稿买画花费70万元后,要求画手退款。其中金额最高的一单是画手“白琴”的作品,价值7万元。

随后,“白琴”在其微博公开表示,和家长沟通后,双方都同意退款6万。

未成年人斥巨资约画稿事件,让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一幅漫画作品,竟然能卖到几万?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买家高价买来的作品还不去做公开展示。

在很多人观念里,花大价钱买下一件只存在于电脑中的作品,有些不可思议。但圈内人不这么看。

已入圈两年、前后花费十万的“长安”告诉记者,“90后”“00后”二次元相关的圈子非常多,并且每个圈子内都有通过消费实现个人精神追求的玩法。她认为,这并不难理解。就像“60后”的邮卡、“70后”的酒茶、“80后”的鞋和游戏外设一样,“90后”“00后”也有属于他们的爱好和小圈子。

入圈两三年的“他玉”把这称为“一种没营养的爱好”,“就仿佛游戏充钱之类的,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甚至存在一定浪费,但我能从中得到快乐。”

某美术外包交易台上的画手

“设圈”是个什么圈

而具体到此次引发关注的“设圈”,这是一个绘制自创人物形象的圈子。这里的“设”指人设、即人物形象设计,圈内人就根据设定做出人物形象,有些还会就此做出实物,如画集、娃娃等。

如果要给“设圈”里的人分类,大致有两种人:一种是设定人物形象的;另一种是把这种形象变成漫画作品。在圈内,约画的人出钱,被称为“老板”;画出具体形象的人则是“画手”。

“长安”属于前者。她2019年开始大量约稿,就是因为不会画画又想拥有独有的形象,才去定制立绘、人设。

类似的圈内人还有“萧英”,她在2018年末时入圈,当时是为了给自己写的小说里的主角约人设图、封面图。这次约画稿总共花了350元。

“萧英”说,最初入圈的时候,大家都比较看重私人稿件的“独享权”。“花钱买的稿子要只有我能用。社交账号要求用头像来表明身份,头像就成了展现个的一种渠道。定制‘人设’约稿,就是出于这样的心理。”

同样在2018年入圈的“小娜”则是“设圈”的画手。画画是她的兴趣爱好,最开始接稿则是作为兼职赚点零花钱。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按“小娜”的说法,定制卡通二次元虚拟“人设”这种事情一直存在。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圈子也不会一直不变。

由于“设圈”起初约画稿的费用并不很高,随着入圈人数增多,一些圈内画得好的画手接单越来越多,工作也出现积压。约稿人为了能约上满意的画手或尽早拿到作品,就开始加钱。

“小娜”告诉中新网记者,“设圈”此前从来没有像这两年发展这么迅速甚至离谱。“以前多是私人或者商用的零散约稿,而现在人群聚集之后形成了一个小众圈子的产业链,甚至连画稿上打的水印都有了产业链。”

对于这两年稿价飞涨的情况,有圈内人向记者透露,早在一年半以前,已有知名画手可以做到月入2万元。

“他玉”觉得,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圈子也开始出现恶循环。“画手尝到甜头大量涌入,‘老板’为了约画也大量进圈。价格当然也就随之水涨船高。”

也是由于价格被推高,圈内渐渐开始出现拍卖约稿的情况。

“他玉”2019年成为了一个“设圈”群的管理。按她的说法,那时拍卖约画稿已经比较成气候了。

记者从圈内获悉,这种“拍卖”参与人数并不固定。“如果主题新颖、设计出众,大概会有六七十人竞拍,因为同时会有十几个设定。当然,围观人数远大于参与竞价的人数。过程一般是:提前几天发预告,感兴趣的人进群,然后准时开始拍卖,基本都是100元起拍,大家在相册下出价。画手根据情况截止,截止后出价最高得。”至于成交价格,便宜的要两三百,高的则有几万元。

圈里的那些“黑话”

伴随着拍卖价格一路飙升,这个圈子也在变化,以至于“到后来拍卖设定不上万,某些画手会觉得很丢脸”。

在“萧英”看来,此时,拍卖设定逐渐变成了一种群聚的、强竞争的竞价游戏。

一个后果就是慢慢衍生出“巨人车”。

所谓“巨人车”是“设圈”的“黑话”,是指多人分摊画稿费用,共同购买画手作品,一起“养”同一个“人设”的情况,而组织者被称为“车头”。部分“车”内甚至超过50人。

“巨人车”的出现当然和超高的价格有密切关系。刚开始,一些竞价者虽然很喜欢某作品,但只有一个人无法竞价到如此高位,于是大家开始向画手申请能否三五人“共养”。例如,一张2000元的画稿分摊给5个人,最后就是一人出400元。这就是“巨人车”的雏形。

“共养”的人数不断增长,从10人到50人,甚至还出现过100人“共养”一个“人设”作品。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巨人车”。

“共养”人数分摊也稀释了天价画稿带来的负担,如果是一张定价2000元的头像,分摊给50人的“巨人车”,也不过每人出40元。

一位圈内人告诉记者,这愈发刺激了报价的夸张程度,不少经济能力有限的初高中生也涌进“设圈”,“因为他们只用花40元就能得到一张‘价值2000元’的画”。

不再“独特”

此时的“设圈”似乎已经和最初的那个小圈子完全不同了。

当回过头去看“萧英”所说的进圈时追求的所谓“独特”与“个表达”时,我们会发现,它已经在“巨人车”面前消耗殆尽了。和其他49个人“共养”一幅作品,怎么能说是“独有”“独享”呢?

一些圈内人也很苦恼。有人告诉记者,“如果我们还想要更多好看的稿子,就只能服从于这种趋势,而在这种趋势下,找一个称心如意的画手来画画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因为我们觉得画得好看的画手只有那一小撮。”

最终,约来的画稿就只是一张图,不再是展现“个”的东西了。

从一位圈内画手的角度看,“设圈”的创造力正在一点点消失。“一些画手会奋不顾身地投入,去模仿高价的画手、揣摩有钱‘金主’的喜好。”

这位受访者认为,如今整个小圈子都是以日系二次元画风为导向,沉迷于这样的元素堆砌审美单一的画,对于业余画手而言并不利于审美的提升,对于专业画手而言甚至是一种自我表达与风格的折损。

“每个人都被裹挟了”

记者在此次采访中注意到,虽然“设圈”是个年轻人的圈子,而且几乎全部受访者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但他们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个小圈子出现了问题。

有受访者直言,“设圈”看起来很有组织纪律,“约稿”“拍卖”流程完备,各种专有名词层出不穷,但是它又非常无序,非常缺乏组织与纪律,乱象迭出。

记者了解到,在“13岁女孩花70万买画”成为热议话题前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设圈”已出现过诸多“未成年骗稿”事件。

有圈内画手觉得,画手在合法纳税的前提下,卖画赚钱没什么不对;从约稿的买家来看,怎么花钱是他们的自由,也没什么不对。但“偷钱出来消费的甲方”本身就大有问题。

另一位受访者觉得,圈子里也确实有一些画手“是被金钱迷了眼”,大家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各出奇招”。其中的版权、纳税问题多到无法一一列举。结果是“泥沙俱下,每个人都被这些东西给裹挟了”。

在采访最后,“他玉”这样告诉记者,她本以为这样混乱的情况只是“设圈”的一个过渡期,但“这个过渡期的阵痛有点过于长了,大家慢慢变得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并不能改变什么”。

而所有这些年轻的受访者,都曾向记者表达过“希望这个圈子改变”的想法。有人直言,期待这次“出圈”的讨论能成为“设圈”改变的契机。

标签: 70万买画 未成年人 设圈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