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持牌金融机构股权转让落下“实锤”。8月3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A股上市公司中国华融于8月2日晚间发布公告称,拟将持有的华融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融消费金融”)股权全部转让。
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自2016年获批成立以来,华融消费金融业绩几乎长期处于行业内靠后位置。不仅如此,作为一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陷入“易主”窘境的华融消费金融还大量遭遇山寨平台冒名顶替,被裹挟着卷入套路贷投诉中。
华融消费金融70%股权将公开交易
中国华融资产处置进程推进,本次是旗下消费金融和信托业务。8月2日,中国华融发布《拟实施华融消费金融股权转让和华融信托股权重组项目》公告,明确将回归本源、回归主业。
关于华融消费金融,中国华融选择了彻底放弃。中国华融在公告中指出,根据监管机构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逐步退出非主业的要求,公司拟采用公开方式,在依法设立的省级以上(含省级)产权交易机构转让所持有的华融消费金融全部股权,占比70%,共计6.3亿股。
根据公告,华融消费金融股权首次挂牌价格将不低于财政部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评估基准日确定为6月30日。
公开信息显示,华融消费金融成立于2016年1月,注册地点为安徽合肥。2020年4月,增资路程屡经波折的华融消费金融完成由中国华融主导的首轮增资,注册资本由6亿元增加至9亿元。
当前,除了大股东中国华融外,华融消费金融股东还有A股上市公司合肥百货,持股比例为15.33%。深圳华强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持股8%,安徽新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6.67%。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回归主业”的监管要求之下,中国华融持有的金融牌照如何处理,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而关于华融消费金融新股东同样议论纷纷,此前便有消息称华融消费金融股权将由注册地金融机构接手。2021年6月,宁波银行有意入主华融消费金融的消息也再度传出。
对于股东变更可能会对公司产生哪些影响、宁波银行入主消息是否属实以及双方后续将在哪些方面开展合作,北京商报记者也向华融消费金融方面进行了了解,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对方回复。
在谈及华融消费金融70%股权变更时,消费金融专家苏筱芮表示,不同于此前消费金融机构少量股权拍卖或增资后股权稀释引入新股东等情况,华融消费金融股权转让涉及70%股份。新股东接手也意味着华融消费金融将引入“活水”,有助于自身发展。
“对于其他市场机构而言同样存在机遇,继2020年消费金融牌照开闸后,2021年牌照批设的步伐再度放缓。消费金融牌照含金量较高,接下华融消费金融牌照的玩家也值得期待。”苏筱芮补充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指出,中国华融本身主营不良资产处置,出售华融消费金融是和金融零售端做一些切割,重新聚焦主业,更好的化解系统性风险。
山寨平台冒名正主“背锅”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商报记者还黑猫投诉等公开平台注意到,“华融消费金融”遭到用户大量投诉,直指“华融消费金融”套路用户,以“银行卡号输入错误账户冻结”“借款后被告知流水不足需要缴纳冲刷费用”等理由收取费用,但实则是山寨平台冒用华融消费金融名义违规操作。
“我在7月初接到推销电话,说可以通过华融消费金融平台进行借款,”8月3日,用户赵星(化名)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为了“便利”赵星借款,该业务员向赵星提供了“华融消费金融”的下载链接。
在安装“华融消费金融”App后,赵星填写完相关个人信息后获得了30万元贷款额度。但就在赵星等待放款体现时,相关页面出现了“由于银行卡信息不符,资金已被冻结转账,具体原因请联系信贷员客服了解情况”。
经赵星与客服联系,客服给出的回复是因为赵星提交的个人信息资料存在错误,导致相关资金被冻结,“只需要往绑定的银行卡中转账9万元,即可证明该卡现在由你本人使用,贷款马上就能到账”。
意识到问题的赵星反驳了客服的这一说法。随后,客服便向赵星展示了一张来自“银保监会办公厅文件”,要求赵星提交贷款金额30%的对接认证金,并与贷款机构融资银行做代扣签约。完成认证后,认证金将与贷款本金同步发放。
贷款未能到账,却需要先行支付9万元,赵星对于“华融消费金融”此举产生了质疑。同时,赵星下载的“华融消费金融”App上出现了还款提示,要求如期还款。在沟通过程中,该客服人员还以“征信”“恶意套用贷款”等话术要求赵星付款。
除了赵星外,还有不少用户遇到了“华融消费金融”同样操作。但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该类用户均是通过非官方渠道下载了App。这一情况下是否需要还款,引发用户担忧,华融消费金融也由此遭遇用户大量投诉。
对于被冒名这一情况,华融消费金融也在8月3日作出回应。华融消费金融方面表示,公司未授权或委托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以任何名义收取除贷款相关息费外的任何费用。某些机构伪造公司营业执照、公司公章和财务专用章等,收取用户手续费,建议上当受骗或遭受损失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针对冒充公司进行诈骗的行为,也将依法采取维权措施。
苏筱芮分析指出,假冒App肆虐是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一种典型表现,不仅会损害普通用户的利益,而且也会伤害到持牌金融机构的声誉,用户应通过正规途径,例如官方网站、官方微信服务号等来下载App,避免通过不明来源的途径进行下载,必要时应通过官方渠道联系工作人员。
业绩“吊车尾”
山寨平台裹挟之下,华融消费金融“背锅”。更重要的是,自2016年获批成立以来,华融消费金融业绩几乎长期处于行业内靠后位置,期间还多次出现管理层变动。仅在2021年4月,华融消费金融便更换了5位管理人员。
根据中国华融近年财报,2016年至2018年三年间,华融消费金融收入总额连年上涨,分别为9010万元、7.66亿元、12.01亿元。但公司净利润却坐上了“过山车”,三年间华融消费金融对应税前利润分别为-0.37亿元、1.28亿元、0.17亿元。
在2019年,华融消费金融更是成为行业内为数不多的亏损消费金融机构。2019年,华融消费金融收入总额10.29亿元,税前利润为-2.63亿元。随着中国华融2020年财报“卡壳”,华融消费金融2020年业绩情况也未能为外界获悉。
而华融消费金融二股东合肥百货在2020年财报中提到,报告期内因投资华融消费金融产生约54.64万元收益,主要因华融消费金融净利润变化所致。仅按合肥百货持股比例计算,华融消费金融2020年实现净利润约356.43万元。尽管实现扭亏为盈,但在行业中依旧“吊车尾”。
在提振公司业绩方面,后续有哪些计划与安排,北京商报记者也向华融消费金融方面进行了了解,但截至发稿,未获得对方回复。
盘和林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华融消费金融在品牌知名度方面存在“硬伤”,同时,当前国内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机构中,互联网系平台通过网络用户流量端口,能够更加便捷地展业;银行系则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而华融消费金融缺乏互联网端口,其合作方多是零售企业,消费金融嵌入既不能通过信用卡,也不是通过在线模式,所以线上线下都缺乏优势。”盘和林如是说道,在完成本次股东变更后,若能有互联网企业谋求成为华融消费金融的控股股东,将有益于实现进一步整合资源。
苏筱芮同样表示,高管变动频繁不利于整体战略的连续性,公司产品线较为单一也难以打造品牌特色,最终陷入经营业绩不佳的不断循环中。“股东信息变更后,可能会为华融消费金融带来资金、场景等方面的资源,从而实现新突破。”
北京商报记者岳品瑜廖蒙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