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旅游 >

山东各地非遗项目的传承活力明显增强 持续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时间 2021-08-31 15:26:1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山东济南的社火,是古代民间祭祀或节日迎神赛会的各种表演。人们为准确扮演形象而在脸部进行的彩绘,叫社火脸谱。侯氏社火脸谱源于清代中后期,与老济南民俗生活惯息息相关。侯志新没有专业从事这项技艺,他在铁路系统上班,空闲时到校园、社区去展示。妻子李小兰也给他帮忙,夫妻俩坚持在济南趵突泉景区等地“摆摊”超过10年。   几年,山东各地非遗项目的传承活力明显增强,一方面得益于传承人、志愿者等相关方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

保护生态,建一个“世外桃源”

过去5年,山东将非遗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持续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到过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乡村的人,多会对农家院墙上的彩绘印象深刻。这些彩绘有的是表现村庄的风土人情,有的是倡导村民要敬老爱老。简洁明了的文字配上生动的图画,让人耳目一新。很多人想不到,就是这一幅幅看似简单的墙体彩绘,却在潍坊青州市为上万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青州是非遗项目农民画之乡。2014年以来,当地大力发展农民画产业,从业人员已增至3万多人,骨干创作力量约有700人。这些以乡土文化人才为主的农民画创作团队,如今非常忙碌。很多村庄为此成立了农民画合作社,批量承接与农民画产业相关的商业订单。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权文松表示,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的总体建设目标是“见人见物见生活”。10年来,潍坊通过构建多元化的传承体系、丰富民众及游客的观赏内容、打造多部门联动的保护模式,如今已初步实现了保护区内的非遗生态整体塑造。未来,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非遗+生活”的思路,力争探索出新时代非遗融入当下生活的可复制经验。

作为非遗区域整体保护的探索举措,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应当尊重当地居民意愿,保护当地居民权益,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持重点区域和重要场所的历史风貌。

今年6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山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明确提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应当开展非遗代表项目存续状况评测和保护绩效评估,制定落实分类保护政策措施,优先保护急需保护的非遗代表项目,提高非遗代表项目的传承实践能力,弘扬当代价值,促进发展振兴。

传播普及,做一篇融合文章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遗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遗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遗通识教育读本。

年来,济南市商河县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列校本课程、编专门教材、入学生课堂,举办少儿非遗传承展演,让古老艺术在校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从幼儿园、中小学到职业中专,全县80多所学校组建起136支非遗传承队伍,累计培训学员10万余人。

通过举办全县鼓子秧歌汇演、花博会农博会驻演、鼓子秧歌擂台赛、非遗传承展演等活动,以及创新编排鼓子秧歌广场舞及健身操等形式,商河县将非遗传承延伸到青壮年、中老年、妇女群体,拓展到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民间舞蹈成为全县人民文娱健身的首选方式。

滨州市惠民县支持鼓励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级传承经费,全部足额发放到位;将惠民演出和非遗保护相结合,让送戏下乡资金与非遗传承融合,全县非遗项目每年送戏下乡演出300场以上,既解决了传承人生存问题,又促进了保护传承接续发展。

同时,惠民县文化和旅游局还促进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时间为轴、节庆为点,连年组织元旦民间艺术(鼓子秧歌)汇演、非遗过大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消夏广场文化活动等独具惠民特色的大型主题活动,让非遗文化资源生动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以非遗带流量、以非遗带热度,建成魏集、胡集、麻店等一批特色文化小镇,非遗传承发展的环境明显改善,多姿多彩的非遗活动正在成为惠民扮靓美好生活的亮丽风景。

合理利用,画一幅“时尚油画”

年来,山东各地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聚焦当下消费者审美需求,对非遗项目进行创造转化,取得积极成效。

今年起,山东建立省级非遗代表传承人退出机制,出现“采取弄虚作假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格的”“无正当理由不履行义务,累计两次评估不合格的”“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背社会公德,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等行为,经核实后将取消其省级非遗代表传承人资格。

有惩有奖,才能共同推动传承活力的增强。

泰安肥城市是“中国佛桃之乡”“中国桃文化之乡”和“中国桃木雕刻之乡”。2006年“桃木雕刻民俗”被列入山东第一批非遗名录,2018年“肥城桃木雕刻技艺”被列入泰安市级非遗名录。年来,肥城市把非遗助力扶贫作为推进文化精准扶贫重要抓手,尤其是桃木雕刻这一民间传统技艺,通过创新开发旅游商品方式,形成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为模式、“小规模、大群体”为特征的特色旅游商品集群产业,探索出一条以桃木雕刻传承带动贫困人员创业就业的新路子。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非遗研究所所长郭学东表示,非遗活起来,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关键人群,二是关键内容。所谓关键人群,就是搞清楚谁会是非遗的消费人群,谁会对非遗感兴趣;所谓关键内容,是对项目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结合现代审美进行改造,有的传承人总是犟脾气,把自己的“不懂市场”“不会创新”说成“坚守本真”。

郭学东认为,一切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做文章,这是非遗活起来的秘诀。他建议相关部门要鼓励企业、传承人大胆探索,用市场成效检验传承成效。市场反响热烈的,就得给予荣誉、支持;市场反响差劲的,就要从补助名单中删除。传承人自己不努力,光靠政府在前边拿糖块哄着、在后边拿鞭子赶着,非遗项目肯定没有未来,更不可能活起来。

标签: 山东各地 非遗项目 传承活力 明显增强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