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强化制造环节的绿色低碳性,将进一步放大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减排能力。
“撒哈拉沙漠下雪了”。
近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这起出乎意料的事件。不过,原本干燥炎热的沙漠不只下过这一场雪,只是近年来更频繁了。
图:雪落在撒哈拉沙漠
图片来源:每日邮报
虽然沙漠地区下雪的成因比较复杂,但总得概括起来均指向一个热词——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海洋酸化、极端天气等气候问题席卷全球,不仅打破了地球生态平衡,也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
好在世界各国早已对气候状况的恶化建立基本共识,气候变化成为了一项具有极高优先级的全球议题。
图: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图片来源:UN Climate Action
众所周知,温室气体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此,全球各个国家、不同产业部门不断推进低碳及零碳转型,以减少人为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
2020年9月,中国正式宣布“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
虽然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低于其他国家,但总排放量居全球首位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国实现碳中和是一项宏伟的目标,也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事业。
为实现此目标,各个行业都将面临低碳转型的挑战——这不仅意味着管理、技术、产品的升级,更是低碳发展观的重塑。
交通行业的减碳良方
化石能源是温室气体最直接、最主要的排放源。因此,大量耗能行业成为低碳转型路上的重中之重。作为主要排碳行业之一的交通运输行业,即承担着巨大的减排压力。
图:全球按经济部门分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图片来源:Our Word in Data(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数据编制)
在交通运输行业快速增长的二氧化碳排放中,道路交通又占多数。
在中国,交通领域的排放约占总排放量的10%,而其中汽车排放占到了总排放量的7.5%。交通运输行业的低碳转型也被列入中国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
这无疑对交通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过,在行业变革之际,加上“双碳”目标的助推,交通领域似乎已经找到了有效的应对办法,那就是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中的智能纯电汽车。
自诞生起,新能源汽车就被打上了低碳环保的烙印。相较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几乎不会产生温室气体。如能完全替代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将有效解决道路交通的减排难题。
乘着碳中和的风,新能源汽车行业飞速发展。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全球目前有超过1,000万辆电动车行驶在马路上。而中国也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第一大市场。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52万辆,连续七年位居全球首位。
根据最新的《“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占比将达20%。有研究机构预测,到2035年这一数字会超过60%。
随着绿电比例的不断上升,新能源汽车将消耗更多的可再生电力,其减排潜能将进一步得到施放。
新能源汽车在人们眼中已经坐实了“低碳环保”的特质。但如果将视野仅仅停留在产品本身,还不足以看清新能源汽车的低碳本质。
特别是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若只关注到产品这一层级,并不一定能掌握未来的市场。
全生命周期的减碳思路
《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乘用车全产业链碳排放总量约为6.7亿吨二氧化碳,其中74%的碳排放来自汽车的使用环节,26%的碳排放则来自上游产业链的制造环节。
虽然不同研究机构得出了不同的排放占比结果,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汽车行业的排放不仅来自使用环节,也来自上游产业链制造环节。解决汽车行业的排放问题需要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视角。
从另一方面来看,新能源车企属于制造业,本身也具有绿色低碳的发展诉求。这也符合当下盛行的ESG投资理念。
ESG代表了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公司治理)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如今,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资管规模与ESG标准挂钩,中国ESG投资规模和热度也在近两年不断上升。
在ESG的三大支柱中,环境(E)是市场关注度最高的一个维度。在ESG标准下,投资者不仅会评估产品是否满足低碳环保标准,更会审视企业生产和运营是否具有绿色低碳的属性,比如节能减排效益。
威马汽车温州“工业4.0”新能源智慧制造生产基地
目前,中国造车新势力正逐渐由代工模式向自建工厂模式发展。通过自有生产基地,新能源车企增强了产能竞争力,但同时也面临新的绿色挑战。
只有在包含生产制造在内的全生命周期中注重绿色低碳因素,才能将新能源汽车的低碳价值发挥到极致。
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将绿色低碳理念渗透到生产环节,强化制造过程的绿色低碳性,将有助于培育新的绿色竞争力。
绿色低碳的造车样本
在诉讼法中,有一个概念叫“毒树之果”。简而言之,就是指以非法取得的证据为线索而间接获得的证据(就像有毒的树上结出来的果子)。为确保证据收集过程合法合规,“毒树之果”在原则上要被排除。
那么,以低碳环保为名的新能源汽车,如果忽视生产环节的排放问题,还能打上“低碳环保”标签么?还应该被市场和社会接受么?
关于这个问题,造车新势力似乎已经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从造车源头开始的每个环节改进和完善,以此实现全产业链的绿色环保。
作为新势力中的标杆级车企,特斯拉自成立以来便受到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的追捧。
在上海超级工厂落成之时,特斯拉通过使用自研4680电芯,不仅使新电池生产成本降低56%,也降低了生产线70%的能耗,实现了96%的废物回收率。
特斯拉的超级工厂可谓是全球新势力车企的标杆。不过,中国本土的造车新势力也不逊色,甚至有一家车企很早就开始布局超级工厂,而且是以“双碳”目标打造的。
这就是智能电动车头部玩家威马汽车。威马汽车新能源智能化汽车工业4.0园区,不仅汇集智能制造、智慧物流、零部件柔性化配套、自动驾驶试验四大功能于一身,更融入了强大的绿色低碳设计理念。
从基地建设,到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到燃油叉车更换为电瓶叉车,到一系列低碳造车工艺,再到环保和可回收材料的使用,威马温州基地改善了能源结构并减少了资源消耗。
例如在建材选择方面,威马在基地建设时就选用蕴能低、高性能、高耐久性的本地建材,巩固了减碳前期工作核心,从而提高整车回收利用。其中,威马还设定了85%的可再利用率,以及95%的可再回收利用率。
又如在节能方面,威马智慧生产基地也设计了一套可循环的清洁能源利用系统。
威马温州生产基地内建设有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停车场建设光伏车棚大面积使用,力求在有效解决露天停车场夏日车内温度高问题的同时,做到利用清洁能源的充分利用。
建成至今,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就节省了1万吨标准煤,累计减少2.8万吨二氧化碳。
威马温州生产基地光伏发电系统
在此基础上,威马还引进卧式加工中心,这使得能够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做到减少用电及生产成本,年可节电8.9万KWH,可满足一户上海三口之家用第三档电价生活长达18年。
此外,威马还把基地所有的工作用车替换成自家智能纯电汽车,这令工厂平均每年约15,000km里程实现零排放,年减排822.5吨。
以全生命周期计算,总计约能减碳10,042吨,相当于4个澳门城市面积的阔叶林消耗一天的碳排放。
截至目前,威马汽车向中国200多个城市的消费者交付了超9万辆智能纯电汽车,用户累计行驶里程约24亿公里,帮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64万吨,相当于培植一座6万公顷的森林。
威马W6
中国汽车行业未来的减排空间依旧巨大,但这需要汽车产业链的所有参与者共同行动。
作为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新能源车企不仅释放出汽车行业的绿色低碳潜力,还可以倒逼源头向低碳转型。
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为助力“双碳”目标的同时,也凭借绿色属性助推产业升级、实现弯道超车,努力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标签: 新能源汽车的低碳价值比你想得更大 新能源汽车 汽车 威马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