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元宵节,华为又一次占据汽车圈的焦点,而起因则是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在去年年末的一段演讲视频。
在这段几分钟的视频里,余承东的一段话引发热议。他说:“你看看中国的车厂,选我们车BU的那些企业,包括国企央企,它(要)品牌没品牌,(要)渠道没渠道,(要)零售没零售,产品设计、体验各方面都不行,没有哪一项行,连造车新势力都干不过,它还能干过谁?……如果我们不入场,帮助车企把车的设计和体验做好、卖好,这商业根本不能闭环……”
对于余承东的表态,目前并没有车企公开回应,但有自媒体很快受不了了,认为余破坏了汽车圈一片祥和、不互相评论的气氛,同时引申到互联网人不如汽车人有涵养,缺乏底线云云。
这些媒体评论的背后,也许带有某些车企的不甘与委屈,但笔者觉得实在没必要。要论底线,自主车企之间水军互黑的那些小动作,绝对是比互联网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哥真的别笑二哥了。呃,有点跑题了……余承东确实是经常口无遮拦,但就事论事,单从视频里这段话来说,笔者倒觉得真没大嘴巴,说的是句句实话,只是实话往往比较残酷。
在互联网造车的热潮中,华为恐怕是最为特殊的一个。它的涉足领域涵盖新能源汽车除电池外的几乎全部产业环节,技术布局全面而深入,被周鸿祎评价为“特斯拉杀手”;它同时具备完善的线上智能生态和线下销售网络,自成体系;它永远不缺话题性,被王兴称为“技术实力和忽悠能力”都与特斯拉旗鼓相当,汽车股但凡沾上“华为概念”,消息一出,先来几个涨停几乎是一定的。
对于这样一家企业,似乎理应成为汽车圈呼风唤雨的香饽饽,被众人追捧。然而实际上呢,和华为深度合作的车企屈指可数。为什么会这样?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的一番话道出其中缘由。
在去年的一次股东大会上,在被问及是否会在诸如自动驾驶等领域采用华为这样的第三方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时,陈虹用一个比喻回答了在合作上的原则:“好比有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虽然华为一直宣称不造车,但一个人也好,一家企业也罢,正所谓不要看它说什么,而是看它做了什么。在与小康的合作中,特别是在AITO问界品牌上,华为几乎包揽了产品、营销、销售、服务的全部主导权,小康所做的就仅仅是制造一项。这个不造车的承诺,硬是被华为解读成了狭义的不“造”车。按这个逻辑,苹果其实也没“造”手机嘛……
当然,相信没有车企看不明白华为的心思,但仍然有几家车企在面对这个强大的竞争对手时,最终选择交出“灵魂”,原因本质上就是余承东在视频里的那个意思——自己能力不够,只好借力华为。
小康、极狐、长安,这是目前和华为合作最紧密的三家车企。其中小康的能力自不必说了,能被华为拿来全面实现自己的战略构想,话语权缺失的背后就是实力的体现。
极狐的能力如何呢?麦格纳的水平自然没得说,极狐的整车操控调校确实表现不俗,但北汽新能源的水平,相信不用多说了,不然也不会有华为为了给问界M5让路而推迟极狐HI版交付的事情了。一句话,被华为拿捏得死死的。
相比之下,长安在这三家车企里,实力应该是最强的,包括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等核心总成的研发和制造能力都可圈可点,这一点从长安自主板块的销量也可见一斑。但是长安在智能化领域,也就是车载系统、智能驾驶等方面,以及在新能源特别是纯电动车方面的短板,也是不争的事实。而相较之下,无论是上汽、吉利,还是长城、比亚迪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与华为的合作,也成为一种无奈之举。
所以,面对余承东的狂言,没必要酸,也没必要怒,实在需要先想想为什么人家敢这么说。所谓“打铁还须自身硬”,正如一位车企高管在谈及此事时所说的,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只有自己强大起来。
余承东的话,确实让几家曾经高调宣传合作的车企啪啪打脸,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恐怕也没有哪家车企敢于真的对华为Say No,而是只能被打了左脸伸右脸,当什么也没发生过,继续合作,毕竟造车本身还是门生意。
但是,笔者还是愿意相信汽车人的骨气,期待这几家企业经过未来若干年的卧薪尝胆,能建立起强大的自研能力,能够在卧薪尝胆之后硬气地对华为Say No,把这个脸打回去。至于短期内,或许问界M5的销量会让余承东认识到华为也许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强大。
标签: 长安汽车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