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汽车 >

蔚小理逼宫BBA

时间 2022-03-21 15:52:27 来源:腾讯网  

50万的理想L9、50万的蔚来ET7、50万的智己L7……你,会买吗?

曾几何时,“30万以上无国产”还是很多人挂在嘴边的铁律,如今,国产汽车品牌不仅在三四十万的价格区间占得一席之地,更进一步来攀爬50万的金字塔尖。

为什么说50万就是金字塔尖?难道百万豪车被多云君吃了?

因为在中国市场,能兼顾大体量与高利润的目前唯有30万到50万的价格区间,而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这一细分领域牢牢被BBA所把持。其中的代表车型3系/5系/X3、C级/E级/GLC、A4/A6/Q5等分别为BBA贡献了主要的销量和利润。

但无论是李斌那句猖狂的“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国外品牌没戏;BBA的主力车型卖多少钱,蔚来就卖多少钱”;还是余承东那句自负的“把奔驰、宝马、奥迪30几万到50几万元的空间,一把给他干掉”……

大话背后,往往蕴藏着大变化。

一 BBA的淡出

A7和X5的国产,其实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表明,BBA已然打算将未来的新增量瞄准于50万到70万的价格池。过去,这是它们尚未全力涉足的权利真空,仅靠个别几款小众车型占个坑位。

在新一轮的“国产化”启动之前,宝马先推出了更高级别的X7,而奥迪的Q9也在隐秘筹划中。换言之,为了弥补高端车型“下放”所带来的品牌力滑坡,它们事先已经做好了品牌升阶的准备(典型还有奥迪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霍希”)。

相比较宝马的“第一只螃蟹”,奥迪的国产化更显得急不可耐,A7L之后,预估价格50万以上的Q6也在上汽奥迪的欲拒还迎中搞得人尽皆知。而奔驰虽然还没有公布新增的国产化车型,但主攻50万以上的电动化业务落地中国也早已不胫而走。

难道,中国车企功成名就之前,BBA要率先主动放弃30到50万的阵地市场?

一切要从《中欧投资协定》说起。

自从该协定发布以来,很多声音认为中国车企“悬了”,因为其中重点消除了一个强力约束,那就是国外车企在中国市场可以拥有更多的“股份”,应地的第一声,便是宝马反客为主,完全主导“华晨”;而“一汽-大众奥迪”之后,“奥迪-一汽”也匆匆上马;近期同样也有消息流出,梅赛德斯将在中国寻求设立更大的股份公司。

当国外车企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国产车企还有机会吗?很多人对此持以悲观。

乐观者认为,中国车企也在此协定下可以登陆欧洲市场了,这对国产品牌出海岂不也是好事?

但这其实只是众多利益交换的微利之一。既然中国市场让渡出“股权”这一重大权益,而国外车企给予的相应退步,则是淡出局部市场。

注意,是淡出而非退出。

在北美的中低端市场,我们只能看到美系车和日系车的身影,大众、标致等欧系车几乎没有生存空间,但高端市场除了雷克萨斯、凯迪拉克以外,主要还是由BBA把持。

同样,在日本的中低端市场,除了日系本土品牌我们几乎看不到福特和大众的份额,而高端市场也是除了雷克萨斯之外,依然由BBA主导。

这在表面上是一种市场分层,实际上属于一种市场设计,让各国贸易各司其职的分食不同的蛋糕,然后相安无事、各赚各钱,即所谓的共赢。

二 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换市场”

自从中国继美国、日本、欧洲之后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第四极,但一直尚未有序的完成匹配的市场设计。

这么大的市场,究竟该设计怎样的玩家规则?

几经博弈,国产品牌在站稳平价车市场(10万到20万)之后,开始向20万到40万区间发起进击,而今,再次向40到50万区间渐次冲锋。

当然,仅仅靠“有形的手”强行划分并不能如愿以偿。更重要在于,在50万的价格区间内,中国车企的所有零部件和供应链已经能实现高达90%的国产化,有了这一前提,就给了中国车企逼宫BBA的信心。

深谙国际市场规律和风土人情的BBA也无心恋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品牌属性决定了不能一味下探,否则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就算固守住原有的30到50万的市场格局,也会重创自身的品牌溢价能力,这也就是为何前不久奥迪索性宣布未来会彻底砍掉20万以下的所有车型;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车企零部件和供应链国产化的规模及效率提高,BBA在此区间的国产化车型优势也愈发薄弱,面对僧多肉少的局面,不如另做它谋。

而中国市场也恰恰带来一个新的风口与机会,那就是随着中国人均GDP的提高,中国的中高端消费人群将由原来的30万到50万区间,转移至50万到70万区间(就算只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如今的50~70万区间也与当年的30~50万基本吻合)。

而这一区间还鲜有强势车企布局,除了一辆保时捷Macan,至今尚无典型的爆款,这也便有望成为BBA的新型主战场。

BBA以退为进,中国车企则激流勇进。

如果说中国汽车工业在过去三十年是用市场换技术,那么如今就是用技术换市场,言外之意,就是我们换来了技术,接下来要大规模通过市场的去检验技术。

-end-

标签: 蔚小理逼宫BBA 中国车企 中国市场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