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别人笑米忒风颠,米笑他人看不穿。外界看似光鲜在,内人才知谁作田。
作者 |王么么
编辑 |张子睿
2021年3月30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公众号发布文章《最后一次创业,为小米汽车而战》,正式官宣小米造车,迄今刚好满一年。
这一年来,市场中时不时就会传出有关小米造车的种种动态,有的关乎战略规划,有的关乎人才招聘,还有的关乎造车进度……无论当初决定造车是为了跟风、蹭热度,还是真的出于生态战略上的考虑,在外界看的,小米造车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然而,在看似喧嚣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近日,《豹变》与接近小米造车业务的人士聊了聊小米造车的幕后事。
1、一周年关键词:延迟
小米造车这一年里,除了雷军宣布造车这个起点之外,市场中看到的几次比较重要的推进节点有这样几个。
2021年4月1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申请注册“小米汽车”商标。
2021年7月28日,小米汽车自动驾驶部门低调启动招聘,当时计划首批招募500名自动驾驶技术精英,自研L4级智能驾驶能力,支持全国多地办公。
2021年9月1日,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成立,工商信息显示,该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为100亿元。
2021年10月19日,雷军在小米投资者日上表示,造车进展超过了预期,并预计小米汽车将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内部也是根据这个时间点回推造车的具体进度。
2021年11月27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小米科技签约仪式举行,随着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小米总部基地、销售总部、研发总部敲定,并分两期建设年产30万辆的整车工厂,正式宣告小米汽车落户北京经开区。
2022年3月22日,小米发布2021财年财报中披露小米造车的最新进展:小米造车的研发团队规模已超过1000人,首款车将在2024年上半年量产。
从外界来看,一切看似正常推进,但在内部对于小米造车的推进进度、部门协同却有着另一番评价。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小米造车过去一年来的整体情况,Delay(延迟)恐怕是最大的关键词。”一位接近小米造车业务线的人士对《豹变》说。
“事实上,按照小米造车最初的时间规划,其实在2021年底的时候,就应该将所有的需求锁定下来,而截至目前这一步依然没有完成。新的时间计划变为,所有需求要在年初确认下来。但从眼下的状态来看,依然不能100%确认如期完成。”
对于为何有造成这种延迟,该人士认为主要有客观、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层面上,新能源车在需求锁定阶段大多会有一定的拖延,一方面各模块自身的需求点也在变化,另一方面小米造车主打的‘卖点’还在逐步探索,这些都需要时间,某个环节延期一般也会导致相关模块开发的延期。
主观层面上,“造车是小米高层经董事会多次讨论,且在完成电动车行业调研等多个动作后最后决定要做的事儿,就战略层面造车一定是要All in的事情。”
该人士也谈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新组建的团队之间互相都需要磨合;加之,虽然几乎每个月都向雷军做汇报,但眼下雷军的时间、精力也要顾及手机业务和其他重要事项上,对造车这边分身无术;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延期。”
2、下一站,试装车?
在小米3月22日发布财报的前一天,小米京津分公司总经理罗宝君对外界透露,小米汽车的工程样车将于今年的第三季度正式对外亮相。作为小米生态闭环的最后一环,工程样车将会突破大家的想象。
对于工程车亮相的时间点,另一位接近小米造车业务线内部的人士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按照现在的计划,由手工件打造的车体,将会在今年8月启动冬测,这是造车进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市场经验来看,新能源车在新车量产前一般都需要经过一系列严苛试验,通过模拟用户在极端环境下可能会遇到各类情况,对车辆进行充分调试。其中冬测被视为新车量产前的最关键节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并不难理解。与智能手机一样,纯电动汽车在低温环境下同样也会表现出电池“不耐用”的情况,这会直接导致新能源车续航里程的大幅缩水。根据部分行业调研数据显示,多数车型的缩水幅度都在30%至50%之间,一些老旧车型续航里程缩水幅度甚至达到60%以上。
而影响纯电动车冬季续航的主要有三个因素:其一,电池因气温下降活性降低;其二,冬季空调系统耗能较大;其三,低温环境下传动系统的阻力增加。这是出于新能源汽车动力原理难以规避的性能障碍,也是长期折磨电动汽车续航的痛点。
“冬测所涉及的底盘以及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等,主要由小米造车上海的整车部门负责,北京地区则侧重于自动驾驶座舱等业务部分”,该人士表示,“从8月份启动冬测倒推进度,就目前的节奏而言,这一次他们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冬测一般是手工件+系统软件,之后才会进入到开模生产磨具件的阶段。通常来讲,冬季标定测试后,后续与新车量产相关事宜才会被提上日程。”
在上述人士介绍,小米造车已有员工数量已超过1000人,员工来源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小米员工内部转岗过来的;第二类是从BAT等互联网大厂跳槽过来的员工;第三类来自于“蔚小理”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的员工。
“上海主要负责整车业务,所以不少人多是来自于传统车企。但上海和北京两边员工的具体数量看不到,但估计上海大概有六七百人,北京有三四百人。”上述人士说。
与需求校对、技术开发、员工招聘同步进行的,是小米造车的工厂地址。
日前,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新城YZ00-0606-0101地块工业项目》土地招拍挂项目公告。
该宗地位于台马板块,北至景盛南四街南侧绿化带,南至亦通街,西至同义路,东至环景路西侧绿化带,用于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M1), 租赁和出让总年限50年,用地面积约71.80万㎡(约1077亩),容积率≤0.9,地上控制规模64.62万㎡,土地出让起始价约6.10亿元。
根据挂牌文件,该地块上的拟建项目应符合开发区产业定位和环保要求,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45亿元,达产年产值不低于240亿元。
据此前官宣,小米汽车工厂位于北京亦庄新城(通州片区)马驹桥智造基地,项目总投资630亿元。根据北京市发布的2022年重点工程通知,小米汽车选址即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驹桥镇智造基地”,建设规模约40万㎡,建设汽车项目总目及30万产能汽车生产线,并于2022年开工建设。
与此同时,根据去年网上爆料的“马驹桥智造基地一级开发项目的示意图”,上述地块与示意图中“小米一期”的选址位置高度吻合。因此,该个地块也被不少人认为很可能是小米造车的工厂所在地。
3、造车,小米来晚了吗?
从入局时间上讲,小米造车是“赶了个晚集”。
这一点,雷军在一年前那篇拉开小米造车序章的《最后一次创业,为小米汽车而战》中有所流露出来:“也有很多人好心劝我们,汽车行业非常复杂,投入按百亿计,周期特别长,很容易掉到坑里,你们是外行,估计搞不定。还有,别人已经干了五六年,你们现在干,太晚了。”
对于是否如雷军所愿在2024年上半年量产小米汽车,不少人也持观望态度,但也有一些业内人士看好。小鹏汽车动力总成前期开发高级工程师周文炫在职场社区平台脉脉上表示,一辆车从概念到SOP量产的开发周期大致在5年左右,国内自主品牌可以缩短至3年以内,互联网造车可能时间更短。
与小米造车入局时间相近的还有百度(占股55%)和吉利(占股45%)的合资公司集度汽车。今年3月2日,也是集度汽车成立一周年的日子。
如果单就进度而言,集度汽车的速度还是要比小米造车的速度快了不少:除了同样建立起千人规模的团队之外,在集度汽车成立10个月时就宣布完成了高速、城市双域智驾融通,提前验证了量产L4级自动驾驶能力的安全性(集度汽车计划2023年实现量产)。
根据公开资料,集度汽车计划今年4月18日北京车展前夕,举办其成立以来的首场大型品牌活动“JIDU ROBO Day”,同时发布集度首款汽车机器人概念车。
占有市场先机的几大头部新能源品牌更是早已进入销售的火拼期。
特斯拉2021年共交付了936172辆汽车。其中,Model 3和Model Y两大车型共交付911208辆。这一数据同比2020年的499647辆增长了87.4%,超出了此前所有分析师的预计。
蔚来2021年全年销量达到了91429辆,同比大增109.1%;小鹏在2021年全年销量就达到了98155辆,同比大增263%,离10万大关还有一步之遥;理想凭借理想ONE单一车型,2021年销量达到了90491辆,同比增长177.4%。
对于“风口正盛”已有数年的新能源车圈,一位业内人士针对传统车企造车、造车新势力、互联网造车各自的特点,给出评价:“传统车企造新能源车或多或少都有点儿完成任务的味道,因此大多都很板正;新势力造车没有包袱,靠的是把握用户核心需求、烧钱砸服务站稳市场;而互联网公司造车大多还处于摸索阶段,且多数员工都是从新势力或其他互联网公司挖来的,所以思路和玩法比较同质化。”
回到小米造车一事上来,倘若一切进行顺利,到了市场销售阶段,小米造车的竞争力到底有多大,《豹变》从周边的小米用户,脉脉、小红书等内容平台得到的回复并不算太乐观。
“小米和雷军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既有研发实力也有营销能力,但小米汽车可能不一定会成为‘年轻人的第一台车’。”
梳理这些用户观点,大致出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首先,新能源车赛道也有“先入为王”的游戏规则,3、4年后特斯拉、蔚小理、比亚迪等头部新能源车企可能都已经发展到另一个高度了,小米2024年才能造出2021年设计的车,可能跟不上市场;
其次是价格方面的问题,小米产品出了名就是性价比高,造车大概率也会沿袭这个思路。但汽车行业是需要通过销量、产量上涨来实现规模成本下降,更何况,小米是一家上市公司,小米汽车销量的好坏会影响公司股价。
这一点跟特斯拉形成鲜明对比。马斯克是出了名的“疯子”,“腰包”又鼓,所以才能在造车初期能忽视股价表现、一心投研和扩产,但雷军和小米的投资人们是否能和马斯克一样头硬?
当然,2010年,雷军跨行做手机时,看好者也是寥寥无几,但雷布斯最终成功逆袭。这次All in造车,小米的资金和实力已不是过去的“小米加步枪”,另外,最早一批的米粉如今也进入中产阶层,具备很强的购买力。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比当年好太多了。
起晚了的小米,这次会再给年轻人一个惊喜吗?
标签: 小米造车一周年幕后事 小米汽车有限公司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