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汽车 >

从销量暴涨到产能过剩还有多远?

时间 2022-04-04 14:56:03 来源:腾讯网  

“整车企业要突出重点布局,依托现有生产基地集聚发展,现有基地达到合理规模之前,不再新增产能布点。”在第八届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却隐藏着不少的尴尬:各地跑马圈地,高呼要抢占未来产业高地;有竞争力的企业太少,产能实际利用率低下。

4月1日,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甚至预言:新能源的整车,特别是乘用车,将会出现一次灾难性的产能过剩!

新能源汽车发展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

产业布局

预警!不能遍地开花

一边是高歌猛进,一边是产能预警,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冰火两重天”。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2021年,汽车产业在经历新冠疫情、缺芯短锂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产销规模恢复到2600万辆以上,结束了三年下滑的态势,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与此同时,出口首次超过了200万辆,同比翻了一番,创下历史新高。

与“十三五”初期相比,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占比从47%提升到78%,非限购城市私人消费的比例从40%提升到70%。这反映出,新能源汽车市场认可度显著提高,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显现。

按照这样的节奏发展下去,最先受到威胁的是传统燃油车。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加入,中国燃油车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过去一年,传统燃油车市场现存85个品牌,月销量千台以下的品牌有34个,而9个品牌已经消亡。“我认为未来3-5年,会有80%的中国品牌关停并转。”

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质量和品牌的全面提升。该负责人还提到,未来,将坚持全国“一盘棋”,着力优化产业布局。

一方面,按照主体集中、区域集聚的原则,引导产业向发展基础好、产能利用充分的地区和主体聚集,重点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区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鼓励引导重点地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依托现有产能发展新能源汽车,确保项目建设规范有序,整车企业要突出重点布局,依托现有生产基地集聚发展,现有基地达到合理规模之前,不再新增产能布点。

该负责人还指出,新能源汽车一定不能太分散,鼓励一个重点企业要在一个地方达到一定规模再建第二个点,并且全国要统筹布局,不能遍地开花。

产能规划

爆仓!利用率仅13%

新能源汽车产业如潮水般涌来,除少数几家企业存活下来外,更多的是“一地鸡毛”。

5年前,一波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崛起,最高峰时期,呈现三五百家并起的盛况。在资本的催熟下,传统车企管理人员、研发人员纷纷跳槽,加入“创业大军”,转眼就能让薪水翻几番。

但随着补贴退坡和市场竞争加剧,包括拜腾、赛麟、前途、博郡等在内的一大批新势力车企,已逐渐消失在视线中。

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到底有多严重?

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曾提及这方面的情况:截至2020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产能达2669万辆/年,当年销量仅136.7万辆。同时,具备生产资质的车企陆续建设、投产的产能已达上千万辆,其中大部分是新能源汽车。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52.1万辆,按照2020年的产能2669万辆/年来计算,仅有13%的产能发挥了作用。

其实,新能源汽车规划的“大跃进”,沉疴已久。早在十年前,《广东省电动汽车发展行动计划》中提到广东电动汽车规划产能为20万辆时,珠海银通一家公司就提出要建成年产50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再比如,《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对2015年规划了6万辆产能,但绍兴的规划是45万辆,金华的规划是10.5万辆。

在江苏,一时兴起了多家造车新势力,几乎每个地级市都在积极拉动新能源汽车项目的落地。

然而,政策也最先在这里踩下“刹车”。2021年初,江苏省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汽车产业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和风险防控的通知》中指出,江苏33家整车企业中,仅有5家车企的产能利用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仅造车新势力产能规划出现问题,就连传统车企也纷纷中招。北汽新能源常州分公司、东风汽车常州分公司等车企,曝出建设进度严重滞后、产能利用率低等问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统计的98家车企中,月生产不足千辆的车企达50多家,近20家车企已经处于停摆状态,月生产0辆。

对新能源汽车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发改委负责人已严正表态,但令人意外的是,对争相上马的新一波造车势力却并没有严格的“约束”。比如,在旧产能问题没解决前,小米、百度等科技巨头纷纷下场宣布“造车”,对此就没有给出明确的态度。

觊觎新能源汽车市场这块“蛋糕”的新势力还有很多,如何兼顾造车热情与产能过剩之间的矛盾?需从长从远谋划。

市场格局

跨越!技术与品牌并进

尽管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引领全球,甚至有望实现“弯道超车”,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依然不可避免地遇到技术与品牌的瓶颈。

比如说,关键零部件的缺失,可能就让企业运转困难,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疫情以来的缺芯现象,尽管自主品牌以更加灵活的姿态得以缓解销量压力,但损失的却是利润。

此外,碳酸锂等电池中的关键元素,对外依存度也很大,在上下游产业链中,中国新能源车企明显感到“说不上话”,容易陷入到“赔本赚吆喝”的窘境中。

企业要有足够的利润才能生存好和发展好。新能源汽车的“厮杀”,更要在关键零部件上实现攻关突破。否则,车是卖了不少,真正“养肥”的却是各路供应商。

当然,也有可喜的另一面。新能源车市场正在拉动着汽车整体销量上扬,“头部效应”更加明显,不乏出现了“蔚小理”这样的赢家,年销量已接近10万辆,迈过了“生死线”。但值得警觉的是,它们与特斯拉中国的32万辆销量,还有明显差距。

另外,对于“规划”出巨大产能的新能源车企,一旦工厂落成就立马会变成实打实的“硬成本”,如果不能合理利用产能,就会成为经营发展的巨大负担,变成“不良资产”,甚至拖垮企业。乘联会对此也发出过预警:汽车行业在解决传统汽车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还要防止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

“将严格执行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加强新能源汽车违规项目清理整治,依法依规查处未批先建、批零建整、边批边建等违规行为;规范整车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推动落后企业和无效产能退出。”

传统车企的转型,首先要盘活原有的产能资源,改建燃油车生产线为新能源汽车所用已不再是新鲜事。在电动化的新赛道,新一轮“大鱼吃小鱼”的行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或将更为常态化,我国汽车产业正在进入优胜劣汰、存量竞争的新阶段。

标签: 从销量暴涨到产能过剩还有多远 新能源汽车 国家发改委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