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汽车 >

长安成最后“遮羞布”!为什么起点更高的造车国企,干不过民企?

时间 2022-05-17 08:56:56 来源:腾讯网  

1983年,新中国引入了第一家合资车企——北京吉普,迄今为止已经有快40年的历史了,随后国内诞生了数十家合资车企,但是在这40年的时间里,国内造车企业却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分化趋势。

手握大把优势资源,起点更高,创立更早,背靠合资技术的造车国企,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反而是一穷二白,起点更低,创立更晚,最初连造车资质都没有的民营车企,最终成为了中国自主品牌的中流砥柱,肩负起了与国际巨头厮杀,维护中国汽车品牌形象的历史重任。

2021年,吉利汽车以132.8万辆的销量,成为2021年国内乘用车市场的“自主一哥”。长城汽车以128万辆的成绩位列第二,它们都是民营车企,不知道一众国产车企看到这个榜单是否会感到汗颜,而长安汽车已经成为了国产车企之中,最后的遮羞布,以120万辆的成绩位列第三。这已经是双方起点不同,起跑时间不同,享受的资源倾斜不同的情况下,呈现出来的结果了,如果真的把造车国企和民企放在同一起跑线,那如今的造车国企还能剩下几家呢?

占尽天时地利的造车国企,为什么竞争不过民企呢?

合资政策削弱了国企进取心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引进国外先进的造车技术,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换技术这项政策,但是这项政策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外资进入中国必须合资,并且一般都会选择造车国企合资,这才有了北京奔驰,一汽丰田,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等等品牌。

但是合资之后的造车国企,却像是抱上了摇钱树,没技术,有国外车企提供,不会设计,有国外的工程师设计,而且当时缺乏市场竞争,只要造出来的车就不怕卖不出去,就这样这些造车国企躺在温柔乡里不思进取,在核心技术方面毫无建树,讽刺的是,造车国企之中相对比较出色的长安,恰恰是合资板块比较羸弱的,这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而像一汽、北汽这样的造车巨头,一旦拿走合资板块,又还剩下什么呢?核心技术不只是三大件,而更多的是完善的研发体系和能力、供应链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在这方面,从零开始的民企反而要做得更好。

国企决策效率偏低

我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造车国企占尽了天时地利,但是唯独在人和这方面,远远不如民营车企。吉利的李书福、长城的魏建军、比亚迪的王传福,都是能力极强,决策果断的领导者,国内优秀的汽车领军人物,但是在造车国企之中,你很难看到有这样的灵魂人物。当然了,把李书福、魏建军、王传福放到国企的环境,他们也不一定能够走到今天,因为国企的领导一般是任命制,在决策的过程中,更多的考虑控制风险,因此在进行决策的时候,要进行各种预案,重要节点主要领导严格把关,层层压实责任,把项目风险降到最低。

而民营企业不同,魏建军当年力排众议,坚持"长城的SUV业务要是做不到全世界第一,就不做轿车!"停掉了轿车生产线,如果没有这项决策,也就没有如今的长城汽车了。比亚迪发展历史之中五次重要转型,到最近停产燃油车,这些决策放在造车国企之中是不可能做出的。因此,小步快跑的民营企业,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能够更灵活。

国内自主汽车产业真正取得发展,其实也就最近这20年的事情,在这之前,国产汽车基本上贯彻拿来主义,山寨横行,质量低劣。而这20年的汽车发展,其中大多都是造车民企贡献的,而之前的数十年,造车国企对于中国汽车工业进步带来的贡献,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随着外资车企合资股比的放开,存续了36年的中国50:50合资车企,接近退出谢幕的历史性时刻。华晨宝马,是中国第一家打破50:50股比限制的合资车企。特斯拉上海工厂,是中国现代汽车工业史上第一家由外商100%独资控股的汽车制造商。达摩克里斯之剑终将会落下,上汽、一汽、东风、北汽、广汽,都得思考一下后面的路怎么走了,当这些造车国企被撕下合资品牌的保护盔甲,真丢到市场和民企去贴身肉搏,它们能撑得过几个回合?

标签: 长安成最后遮羞布为什么起点更高的造车国企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