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余额”已屈指可数,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拼经济”成为各地方优先任务。
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全国各个省份陆续部署明年任务。扩大消费、复工复产、提振信心......一系列措施正密集出台!
多地拿出“真金白银”力促消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随着顶层设计出炉,各地方也先后召开会议围绕促消费、扩大内需、提振消费者信心等进行积极部署。
安徽省委召开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要求,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发挥好投资关键作用,推动招大引强提质提速提效,发挥好消费基础性作用,促进大宗消费、绿色消费、文旅消费恢复。
湖北省委召开会议提出,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全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调整影响消费的限制性措施,激活房地产市场,鼓励新能源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增强消费能力。
提振受疫情影响的消费者信心,绝不止停留在“喊口号”。近一段时间,多地通过密集发放新一轮消费券、开展促销活动等方式,以“真金白银”加快促进消费市场持续恢复。
江苏省商务厅方面透露,近日将启动“2022苏新消费·冬季购物节”活动,13个设区市将陆续开展1800多场消费促进活动,发放超2.5亿元消费助力券和数字人民币红包。
福建省财政厅安排2亿元支持各地发放消费券,并结合当前消费市场需求,将促消费活动延长至12月底,鼓励各地开展跨年促消费活动。
海南则于近期启动“海南离岛免税跨年狂欢季”,持续到2023年2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打造一系列促销活动。同时安排资金激励免税经营主体,进一步丰富离岛免税市场供给。
“假设2023年发放消费券400亿元,则可以拉动居民消费3800亿元,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0.9个百分点。”开源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何宁表示。
专家认为,随着疫情防控的持续优化,消费经营场所更加稳定,消费场景更加丰富,消费潜力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
鼓励和支持民企“大显身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为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多地作出相关部署,鼓励和支持民企“大显身手”。
辽宁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提出,着力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大力吸引外企来辽落户,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
河南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新时代促进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转型,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河南省民营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湖南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提出,持续抓好“湘商回归”等工作,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值得一提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多个省份“一把手”近期还亲自到企业考察调研。例如,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考察阿里巴巴集团,寄语企业“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在推动发展、国际竞争和造福社会中大显身手”;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到西安市调研创新型企业发展情况,提出“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相信随着政府一系列纾困破茧的举措落地实施,加大力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民营企业发展优势和潜能将进一步释放,更多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将迈上更高的竞争平台、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
防疫生产“两手抓两手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目前,地方政府多项有力措施逐渐浮出水面。
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提出,要把工作重点由“防感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上来,顺利度过流行期。当务之急是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需求,加强医疗救治力量保障、药物和试剂供应。
广东省委常委会对疫情防控作了一些具体部署,提出要在“防”上下更大功夫,加强疫情监测。要在“治”上下更大功夫,进一步加大对各类救治资源扩容的投入力度。要在“保”上下更大功夫,支持指导企业扩大防疫物资、药品、检测试剂、中药材等产能,保障医疗机构用药。要在“备”上下更大功夫,全力做好各项应对准备工作。
在密集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多地倡导加速推进复工复产。
甘肃要求,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加快复工复产,让人民群众看到有效扩大内需、畅通经济循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真招实招,全力提振市场信心,尽早让经济社会发展回归到正常轨道上来。
山西发布《加快复工复产和服务业复苏若干措施》,提出七方面29条措施,全面释放加快经济发展的强烈信号,进一步把政策措施聚焦到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点上。
据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复工复产防控组介绍,北京市规模以上工厂、规模以上工地、商务楼宇已全面稳步复工,全市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正加足马力生产。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