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说到古诗词里的春节,我脑海中蹦出的第一首诗就是北宋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这是一首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诗。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香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春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户户门上的桃符已经换成了新的。这首诗太具有代表性了,它将春节一些代表性的生活习俗,细致化地展现了出来: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这首诗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指出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没落事物的规律。
(相关资料图)
关于“春节”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但是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就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大概在公元前2000多年,舜帝即天子位,他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便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也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一直叫春节。
关于“过年”还有许多不同版本的传说,据说古时候,有一种叫作“年”的怪兽,它比老虎还要凶猛,比大象还大几倍,而且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的时候,它就上岸,并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一天,村民们便扶老携幼地逃往深山,以躲避怪兽“年”的伤害。
可是,这一年的除夕,从别的地方来了一个老者,他不但没有躲避,反而说能够制伏怪兽“年”。他在村里的家家户户的门上贴上大红纸,又将村里屋内弄得烛火通明。当怪兽“年”来的时候,它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这个时候,老者弄出“噼噼啪啪”的炸响声,“年”再也不敢动了,狼狈逃窜。
乡亲们回村的时候,看到身披红袍的老者,又看到安然无恙的村庄,十分惊奇。老者和村民们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而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初一,人们知道了驱赶“年”的方法,此后,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春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期,人们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期,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我们现在过的“春节”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另外,春节在不同的时代,名称也不相同。在先秦时期,一般称为“上日”“元日”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称为“岁旦”“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元辰”“元日”;到了唐宋时期,则被称为“元旦”“新正”;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者“元日”。
唐宋时期,许多诗人写了关于春节的诗词,比如,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田家元旦》: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这里的“元旦”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因为在唐宋时期,对于春节的称呼就是“元旦”或者“元日”。
诗的首句便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显示时间的推移和节序的更替。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这个时期的孟浩然是四十岁的壮年时期,概述了诗人仕途的遭际,表露了他的农本思想。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这里也体现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可贵品质。
颈联则描述了一幅典型的田园牧歌图。诗人看到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尾联扣题,写田家元日之际,凭借占卜纷纷预言丰收年。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宋代词人毛滂有一首《玉楼春·元日》: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莲花滴水送走了旧的一年,在井边悬挂着冻酒,晓寒侵入之时,柳枝的苗条身姿,已经透露出一些新春的气息。通过各种事物的变化,描写春天来临时的样子。
虽有佳人歌女劝酒助兴,可词人却为早春的物候所惊,犹如见到了久别重逢的故旧。此词构思新颖,饶有情致。
春节在每一位诗人的眼中都不同,除了“桃符”“屠苏酒”“爆竹”,还有其他的景色描写,比如宋代诗人陆游的《除夜雪》: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这首诗说的是“瑞雪兆丰年”的寓意,在四更天刚刚到之时,北风带来了一场大雪。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预示着来年的丰收。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书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明清时期,春节被称为“新正”或者“元旦”,明代诗人叶颙有一首《己酉新正》,全篇如下: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这首诗说的是,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无风无霜,春意盎然。又要长一岁,新春的景象代替了旧的一年。梅花、柳树展现了新的姿态,显得冬天不凋的松树有了些老态。愉悦的心情使得人们饮了过多的屠苏酒,欢笑的声音响彻了云霄。
清初戏曲家孔尚任,他的传奇剧本《桃花扇》很著名,但是他也写过一首关于春节的诗《甲午元旦》: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传说总归是故事,关于春节“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后来,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只要在大门上贴上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喜欢将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如今“爆竹”“桃符”等一些习俗都还在。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春节让更多人懂得了幸福和团圆的意义,每年的这个时间前后,无数在外闯荡打拼的人,都不远千里踏上归途。“过年回家”似乎早已植入我们的骨髓,成为我们的一种本能。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