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宇(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北京时间2月23日凌晨,备受市场关注的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货币政策会议纪要对外公布,和之前市场预期高度一致的是,美联储正式决定把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BP。在此次加息之前,美国联邦基金的利率已经步入了4.58%区间,和去年5-6月平均0.83%以及1-3月0.08%的数据相比,美联储强势加息的幅度令人咂舌。
【资料图】
在市场对美联储持续加息可能会使得美国经济出现衰退风险的焦虑情绪不断蔓延的大环境下,美联储仍然选择既有立场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虽然美国的通胀已经出现了缓和态势,但还未达到其将核心通胀水平控制在2%的目标。
毕竟在加息可能会带来经济衰退的风险面前,持续高通胀对经济增长的危害可能更为前置。美国CPI数据显示,2023年1月,美国CPI的当月同比数据为6.4%,在此之前的2021年1月,该数据为1.4%。如此的通胀数据,不难判断美联储政策导向。
原因在于,通胀具有持续性,即“通货膨胀螺旋”。其背后经济学含义是指,如果一个经济体正在面临通货膨胀,而所有人也都普遍持有这种预期,那么劳动者就会要求雇主提供与物价上涨水平相一致的工资收入,以确保自己生活不受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的侵蚀,如此则企业成本会被抬升。若市场主体都持有这种预期,那么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投放时,也会将这种上涨的预期加进去。由此,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上涨则不可避免。
所以,通货膨胀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广泛关注的问题。预期到的通胀在微观层面可能会抬升市场主体的“鞋底成本”和“菜单成本”,在宏观层面,会带来税收扭曲和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混乱。而未预期到的通胀则会直接带来财富效应再分配,继而影响社会稳定。
从具体动作来看,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决策逻辑其实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把控制通胀作为其行动的核心目标。大量经验事实也告诉我们,依靠加息来抑制通胀,是一种见效明显的策略。自美联储启动加息进程以来,美国通胀已经出现了缓和的趋势。比如,去年3月,美国CPI当月同比数为8.5%,到了6月,该数据攀升至9.1%之后开始回撤,11月降至7.1%,12月降至6.5%。截至今年1月,该数据和去年同期相比已经下降了1.1%。
在有所缓和的通胀面前,市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在即的预期再度开始升温。这种判断的依据在于,考虑到经济政策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一般来说,对于一个开放型的大国经济体来说,其货币政策影响需要15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逐步显现。加息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可能带来的需求抑制、融资成本抬升以及金融市场价格重新锚定,都会增加经济衰退的风险。
市场对于这种担心或许并非没有道理。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活跃度是决定经济增长底色的重要观察窗口。景气调查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PMI自2021年底以来,走出了一个单边下行的趋势。2021年11月,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公布的制造业PMI数据为61.1,到了2022年1月,该数据下降到了57.6,5月为56.1,8月继续下降至52.8,10月下降至50.2,11月则直接降至荣枯线的下方,在当月PMI录得49.0的低值后,该数据继续下降,截至今年1月,美国制造业PMI已经降至47.4。
当然,单一角度的判断或许较为武断,比如从景气指数的其他几个维度来看,密歇根大学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中小企业乐观指数和美国Sentix投资信心指数似乎并没有太大波动。尤其是不弱的经济数据,给了美联储持续加息的底气。
但若从更为宽广的视域来看,继续加息对经济增长的负向效应可能已经在路上。尤其是出于非市场化行为,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正常运行的干扰,正在侵蚀美国经济长期增长繁荣的基石。这一问题的逻辑,全球价值链(GVC)相关研究已经做了详实论证,在此不再展开。毕竟美国消费者能够享受到长期稳定物价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就是美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
讨论到最后,又回到了一个更为宏观的问题。那就是,若没有全球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今年即使美联储退出加息区间,美国的消费者是否还能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很显然,这一问题的答案,并不全部取决于美联储。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