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焦点 >

这个操作,暴露美国更慌了!

时间 2023-03-09 07:52:37 来源:观察网  

执笔/胡一刀&斩魄刀

“北溪”天然气管道到底是谁炸的?

在集体沉默了一段时间后,美西方主流媒体终于开始讨论这件事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纽约时报》说,这次破坏行动很可能是乌克兰反俄团体干的。但是,“匿名美国官员爆料”这个操作,让很多人对《纽约时报》这个报道投去怀疑的目光。

而且,报道中放料的“匿名美国官员”,透露的都是毫无证据也无确定来源,更无细节的“新情报”。

这种“三无”爆料,谁能相信?

更何况,一个由6人组成的民间团体,就能在水下80米,把有着非常坚固防护的北溪管道炸出大洞?

这种低劣的爆料,显然低估了西方民众的智商。

01

3月7日。

距离美国知名调查记者西摩·赫什指控“拜登政府策划炸毁‘北溪’管道”,已经整整过了一个月。

这一天,一直保持沉默的西方主流媒体终于按捺不住了。《纽约时报》率先出手,将破坏“北溪”管道的嫌疑指向“亲乌克兰团体”。

报道援引多个匿名美国官员的话称,根据审查的“新情报”,去年“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事件是一个亲乌克兰的“破坏组织”所为,参与者很可能是乌克兰或俄罗斯人,也可能两者都有,“他们都是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反对者”。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官员对于这个“破坏组织”及其成员“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也拒绝透露这些情报的性质、获取途径以及证据力度等细节,但“新情报”却确切地显示,“没有美国或英国公民参与其中”。

这是不是有点神奇?

而且,这与赫什的说法截然相反。

接触过“新情报”的美国官员还说,放置在海底管道上的爆炸物,“很可能是经验丰富的潜水员所为”,但他却反常地称,这些人“似乎并不为军方或情报机构工作”,只是有可能“在过去接受过官方的专门训练”。

这些美国官员特地强调,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或他的高级副手参与了这次行动。同样,也没有证据证明,“破坏组织”是在乌克兰政府官员的指示下采取的行动。

可即便如此,报道依然担心,这会破坏乌克兰与德国之间的“微妙关系”。

毕竟,德国是“北溪”管道被炸事件的受害一方,并为此支付了高昂的能源账单。若乌克兰方面真的参与此事,“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有可能“削弱德国公众(对乌克兰)的支持”。

凑巧的是,同样在3月7日,德国《时代周报》也爆出了“北溪”被炸新线索,称欧洲和美国情报官员获得的初步情报显示,“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幕后黑手”与乌克兰有关。

这番论调,与《纽约时报》的爆料十分接近。更为蹊跷的是,两篇报道不仅都引用了匿名消息源,还在很多关键之处语焉不详。

《时代周报》说,调查人员发现,袭击由一个6人组成的团体实施,他们当时用的游艇是从一家在波兰注册的公司租用的,所有者是“两名乌克兰公民”。不过,袭击团体都用的“假护照”,无法证实身份,也尚未确定是谁下令发动袭击,“理论上仍有‘假旗’行动的可能性”。

02

消息一出,乌克兰方面立刻予以否认。

泽连斯基的高级顾问波多利亚克7日在推特上称,乌克兰“与这起灾难无关”,也没有“亲乌克兰团体”的任何相关信息。

德国方面改变了面对赫什爆料时的沉默,其国防部长皮斯托瑞斯8日出面表示,对于指向“亲乌克兰团体”的媒体爆料,“不能仓促下结论”。

他接受德国公共广播电台(DLF)采访时,重复了《时代周报》的一部分说法,称“这也可能是为了指责乌克兰而策划的‘假旗行动’”,并表示不能因为这样的爆料影响到(德国)“对乌克兰的支持”。

就在2月7日,皮斯托瑞斯本人还“突访基辅”,承诺将分段式向乌克兰提供100多辆“豹-1”A5主战坦克,确保乌军可以组成3个坦克营。

瑞典和丹麦方面,到“补壹刀”发稿时,依然没有做出回应。不过,在几天前,瑞典、丹麦和德国刚通知过联合国安理会,调查还在进行,尚未得出结果。

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柯比7日在谈到《纽约时报》的报道时,又把问题推给了欧洲。他表示,拜登政府将等待对德国、瑞典和丹麦的正式调查结果,然后再得出结论。“只有到那时,我们才应该考虑采取哪些后续行动”。

俄罗斯方面则认为,《纽约时报》等报道,是“始作俑者转移人们注意力的做法”。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8日接受俄新社采访时称,这些信息是被植入的,“怎么能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做出假设呢?”

佩斯科夫重申了俄方对于“北溪”爆炸事件的立场,呼吁联合国对此发起独立调查。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则在社交媒体上呼吁,“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应该做的不是透露消息,而是对俄方提出的正式要求作出回应”。她还说,“至少应该研究一下赫什的调查资料,而不是匿名炒作消息,暗中转移视线”。

03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杰告诉“补壹刀”,作为西方主流媒体,这番爆料貌似有新证据新进展,但是实则是为美国甩锅推责,欲盖弥彰难以圆谎。

首先,《纽约时报》称相关信息来源于匿名美国情报官员,他们认为破坏分子极有可能是亲乌克兰的政治团伙,这种说辞很难站住脚。不敢露真实身份的“美国情报官员”常常谎话连篇,与媒体打配合完成政治操作。

当年,声称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拥有生化武器的也是他们。他们不敢公开信息来源和证据,足见其险恶用心,想嫁祸于人。

其次,西方媒体爆料的亲乌克兰团体区区六人就能在北约控制的海域实施难度极高的破坏行动,这种说法有点低估了西方民众的智商。

“北溪”天然气管道处于海面下70至80米深的位置,坚固的管道外面有厚厚的混凝土保护层,没有先进的下潜设备和过硬技术,要想完成深海爆炸作业难度很大。而且,相关海域完全处于北约监控之下,这些破坏者的一举一动很容易被发现。

再次,美国情报官员声称既没有美国或英国公民参与其中,也没有发现乌克兰和俄罗斯政府参与破坏的任何证据,看似公平实则是在为美国或英国政府甩锅。

事实上,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北溪”天然气管道遭破坏美英政府的嫌疑最大,美国两名资深记者更是爆料美国和挪威策划了破坏“北溪”的行动,他们公布的证据更为直接,不像美国情报官员那样含糊其词。

在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西摩•赫什公开揭露美国情报部门策划了“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案后,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俄罗斯为自证清白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发起调查,但美国主流媒体却集体沉默。

而在持续的国际舆论巨大压力下,美国不得不站出来表态,试图为自己辩解。这次《纽约时报》的新爆料,可以被视为是转移视线、替美国政府开脱。因为连该报的报道都承认,所谓“知情官员”就这一情报的“分量”存有分歧,暂时无法作出定论。

而美官员并未披露所谓亲乌克兰组织的具体成员、主要决策人及其背后金主,称对袭击者及关联人员知之甚少,但仍强调这一情报可能成为今后对“北溪”案展开调查的“突破口”。

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事关国家名声和利益的重大事件时,难以做到所谓的客观公正,《纽约时报》也不例外。通过匿名官员放话,引用所谓“情报资料”爆出“猛料”,这是西方政治精英与主流媒体相互协同配合的老套路,服务的是美西方政府的政治利益。

为了能够自圆其说、顾及其阵营内各方利益,一方面透出是“亲乌克兰团体”自发所为,在道义上就可以天然免责,因为在西方媒体语境下“乌克兰民众是俄罗斯军事行动的受害者”。

另一方面又强调破坏行动与乌克兰政府没有必然联系,这样又能继续号召欧洲国家支持乌克兰,为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可以说,美国媒体和所谓美方情报官员真是煞费苦心。

只可惜这种技术含量较低、难以服众的报道引发各方反驳,无怪乎赫什在被问及如何评论该报道时大笑起来,称竟然连“消息来源都没有透露”,无话可说,暗示对此报道真实性存疑。

从破坏“北溪”天然气管道对谁有利的逻辑来推论,自然是对美国、英国及乌克兰这类反俄国家有利。美国为操控乌克兰与俄罗斯死磕,最希望掐断欧俄能源输送线,不愿意看到德国等欧洲国家与俄罗斯暗通款曲、藕断丝连,因此美国策划破坏最有可能。

纸终究包不住火,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溪”天然气管道破坏真相将浮出水面。涉事相关海域的德国、丹麦和瑞典,对破坏事件的联合调查尚未结束,如此大动静的破坏事件不可能不留下一些蛛丝马迹。

但作为爆炸事件受害国之一的俄罗斯欲参与西方国家联合调查却遭到拒绝,使得一边倒的调查充满不确定性,更值得国际社会深思。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